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doc37)-工程综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5 页 共 34 页 产业技术进步。 到 2020 年,推广新技术 100 项;建立新技术示范工程 50 项;编制工程 建设技术标准 50 项;编制市级工法 100 项。 节能节约资源。 到 2020 年,完成 25%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除农民自建低层住宅外,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 65%设计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市建成采用太阳能进行建筑供热的建筑 100 万平方米,采用地热源、污水源、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建筑供热的建筑 1500 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供热、空调和照明利用率达到建筑总能耗的 4%以上;全市建筑的单位面积平均采暖能耗降低 17%,其中,住宅建筑采暖平均能耗降低 23%,公共建筑采暖能 耗降低 %。 产业人才发展。 到 2020 年,各类执业注册人员达到 5 万人。 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力争达到 4000 人,比 2020 年年末增加一倍。 高级技师和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比重分别达到 8%、 20%、 52%和 20%。 第四部分 “十一五 ”时期建筑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突出工程质量安全地位,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一 )健全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要进一步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正确处理好质量、安全、进度和效益的关系,切实把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引导企业建立落实到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工 程建设不同环节人员的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分解落实到人。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监管企业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完善工程建设从业人员资格管理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6 页 共 34 页 制度,健全责任落实和追究机制,保证各类从业人员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二 )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要进一步健全企业和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确保质量、安全管理人员责、权、利相统一,加强全员培训教育,提高各类人员质量、安全综合素质,确保工程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得到有效落实。 进一步加大对政府投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逐步放开对非政府投资工程技术环节的监管,充分发挥社会监督机构的技术性监督作用,把对非政府投资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管重点逐步转向各方主体行为。 积极推动建立工程风险管理机制,防范和降低工程质量安全风险。 加大对社会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监管,加大对工程各参建单位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的支持力度。 高度重视各种社会力量对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投诉、举报工作,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透明度。 (三 )改进质量安全监管方法 按照突出重点、分类监管原则,集中资源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影响突出问题的监督。 建立建材质量信息 共享、部门联动的监督检查机制,通过与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执法等部门配合,形成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的监督检查机制。 建立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技术提高监督部门的业务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建材使用等方面管理的相关法规,提高监管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监管效果和效率提供坚实保障。 (四 )建立安全生产预防体系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7 页 共 34 页 建立并完善安全生产预警制度,指导各方责任主体提早做好安全生产部署,最大限度减少各类事故发生。 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制,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配备训练有素的 应急抢险救援人员和必要的设备,提高突发事故的应急抢险救援能力。 此外,还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事故报告和事故处理的有关制度,健全事故处理机制,提高事故处理效率。 二、全面贯彻 “四节 ”方针,促进建筑产品节能环保 (一 )加强 “四节 ”宣传和法规标准建设 宣传建筑 “四节 ”的意义和有关政策,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 按照建筑 “四节 ”要求,适时编制发布配套法规和实施办法,从立项、设计、施工、验收、销售、用能设备运行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 积极研究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衔接的建筑业循环经济促进法规政策。 贯彻落实现行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和施工验收规程,适时发布可再生能源利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技术和监测标准,及时修订供热采暖有关标准,将安装气候补偿系统、平衡调节阀、恒温阀、楼宇热计量表及水质标准等作为强制性条文实施。 (二 )完善建筑节能环保导向和激励机制 贯彻国家资源节约战略,将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建材作为今后政策调控的重点。 完善建材使用宏观导向机制,发布中长期建材使用导向和每两年一批的淘汰落后建材产品目录,调控建材使用结构。 加强节能技术和产品认证,不仅要对建筑节能单一产品能耗、综合利废水平、功能质量进行判定,而且要考 核单一产品组合成一个分部工程系统后的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8 页 共 34 页 质量性能和技术指标,保证认证工作的科学性、产品质量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推行节能建筑标识制度,引导和鼓励消费者购买取得节能标识的房屋。 完善激励机制,推动建筑节能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建立和实施。 建立节能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建筑节能科研开发、试点示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用能设备的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三 )加大 “四节 ”技术产品的研发推广 研发推广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市场需求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节能型结构体系。 研发符合本市实际的节能环保先进设备和产品 的生产应用技术,对建筑 “四节 ”技术创新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开展建筑 “四节 ”技术的综合试点示范,制定节约型住宅小区指标并开展试点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推广集中供热锅炉节能改造和管理、热电冷联供、垃圾焚烧和余热利用、太阳能和地热等新能源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节能灯具和绿色照明、各种综合利废和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等技术。 重点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减少供水与排水管网漏损水。 (四 )强化建筑产品节能环保监管和服务 加强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 65%设计标准的监管,严把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房屋销售关,确保新建民用建筑达到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的监管,不符合用能设备节能运行标准和合理用能定额要求的,要依法进行相应的处罚。 通过全面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方案。 大力推进政府机构和高能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9 页 共 34 页 耗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探索既有住宅节能改造评估办法、管理规定、资金筹措方案和激励政策,有计划地推进既有非节能住宅的节能改造工作。 三、认真履行职责职能,确保奥运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一 )切实加强奥运工程建设组织协调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应加强与 “2020”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联络和协调,建立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保障体系。 加强对奥运工程各参建单位的监督和服务,积极协助各有关单位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按照 “质量、安全、工期、功能、成本 ”五统一原则,确保奥运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实施,全力完成 2020 年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性建设任务。 (二 )切实加强奥运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奥运工程建设特点,在钢结构安装施工、膜结构施工、玻璃幕墙节能、体育设施施工、绿色奥运建筑、奥运场馆供热供水、奥运场馆室内空气质量、奥运智能化系统 (安防、通讯、服务 、保障 )等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专项研究攻关。 及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形成企业核心技术。 (三 )切实加强奥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严格落实奥运工程各参建单位质量安全责任,切实加强对各参建单位质量行为和安全施工的监督管理。 根据奥运工程建设进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普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巡查与驻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督。 制定从招投标、施工许可、施工过程到竣工验收备案等各阶段质量安全监督重点和相应的监督检查措施,建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层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监督责任落实到人。 研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0 页 共 34 页 究运 用市场手段和社会资源,解决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有效降低工程风险。 (四 )切实加强绿色奥运工程建设管理 建立从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重点设备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各阶段相互衔接的管理机制,将节能工作贯穿于奥运工程建设程序各环节。 按照《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手册的各项要求,监督施工企业编制实施绿色施工方案情况。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评估标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对奥运工程进行评估,落实 “绿色奥运 ”承诺。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协作水平 (一 )引导大型企业调整经营结构 营造大型企业发 展环境。 力争在《建筑法》修订草案中明确设计施工一体化、 EPC 等工程总承包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 研究制定工程建设项目总承包管理规范,推动工程总承包的规范化发展。 在总结工程总承包试点经验基础上,分析工程总承包存在的障碍,研究制定设计施工一体化、 EPC 等工程总承包招投标管理办法,营造公平、有序、开放的工程总承包市场环境。 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推动政府投资工程以工程总承包方式组织实施建设,促进工程总承包企业积累经验,提高工程总承包的实践和管理能力。 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方式。 积极引导和推动大型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整合企业内部资源,调整专业分工,形成专业配套、分工明晰的企业经营结构。 进一步增强市场适应能力,逐步由单一的生产经营方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21 页 共 34 页 式,向设计、采购、施工管理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转变,提升沿产业链、价值链的生产增值能力。 推动 BOT 等新型经营方式的试点与推广。 鼓励企业优化资源配置。 按照 “市场需求、优势互补、企业自愿、政府引导 ”原则,鼓励有较强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建筑企业,联合、兼并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咨询服务等企业,逐步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能力的建筑企业集群,进一步 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专业化、协作化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增。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doc37)-工程综合(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