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应用新型延性纤维增强聚合织物对混凝土梁的加固译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种环氧材料极限应变为 %,从而保证不至于在纤维破坏之前破坏。 对于使用碳纤维薄片、板和织物加固的梁,使用的是极限应变为 %的环氧树脂(环氧 B)。 由生产商提供的 粘结材料的力学特性见表 3。 加固 在梁的底部和两侧喷砂以使其表面粗糙。 然后使用丙酮 除去 污物对梁进行清洁。 采用两种加固构造: 1)只在梁底面布置加固材料( A 组梁); 2)除对梁底部外,在梁两侧各伸长 152mm( 16in),大概能覆盖住梁的受弯拉伸部分( B 组梁)。 加固材料沿梁长度布置在中心,长达 ( 88in)。 环氧在对梁进行测试前要进行两周的养护。 对研制中的混合织物( H体系)加固的梁,制备了两根,并对各种构造进行测试来证实结果。 表 4 对梁的检测进行了汇总。 仪器 跨中 FRP 的应变通过布置在梁底面的三个应变片 测量。 测量 A 组梁钢筋拉伸应变是通过监控在梁的侧面与钢筋棒平行处测量点设置的 DEMC(可拆式机械计量器),而 B 组梁使用的是应变片。 跨中挠度是通过使用串行电位计测量的。 使用液压器对梁加载。 荷载有一种荷载电池测量。 所有的传感器同数据采集系统相连以扫描并记录读数。 试 验结果和讨论 控制梁 控制梁的屈服荷载 ( ),极限荷载 ( )。 梁由于钢筋屈服而破坏,随之跨中混凝土受压破坏。 控制梁的试验结果见加固梁的试验成果图上(图 6 至15)。 A组梁 A 组梁已在底面进行了加固。 图 6 至 11 显示了这些梁的试验结果。 H501 梁和 H751梁 分别和 H502 梁和 H752 梁 各自的结果非常接近,因此关于这些梁的讨论就集中于后两者,以避免重复。 梁的延性通过计算延性指数来考察, 即 计算破坏时与屈服时的挠度之比。 图 6( a)显示了 C1 梁的荷载 跨中挠度关系图, C1 梁使用碳纤维薄片进行加固。 梁在荷载为 ( )时屈服,在荷载为 ( )时由于碳纤维薄片的开裂而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从这幅图中看来,虽然有了延性性能,但是同控制梁比起来,屈服荷载只 提高了 4%。 延性指数为。 图 6( b)显示了跨中荷载 碳纤维应变关系图。 图 7( a)显示了 C2 梁 对应的荷载 挠度曲线。 这根梁使用固体玻璃碳纤维板 进行加固。 它没有屈服台阶(延性指数为 1),在荷载为 ( )时由于板端部的受剪 受拉破坏而突然破坏。 尽管荷载提高了 61%,但破坏仍是脆性的。 图 7( b)显示了跨中荷载 5 碳纤维应变关系。 碳纤维破坏时记录的最大应变为 %,这意味着板的承载力发挥了24%。 C3 梁的荷载 挠度关系见图 8( a)。 该梁由两层碳纤维织物加固。 它在荷载为 ( )时屈服,在荷载为 ( )时由于织物的剥落而破坏,此时它并未如控制梁那样显示出任何明显的屈服台阶。 延性指数是。 值得注意的是,在图 8( b)中破坏时记录到的碳纤维应变的最大值为 %,这意味着纤维承载力大约发挥了 48%。 图 9( a)显示了 H502 梁的荷载 挠度关系。 这根梁使用研制中的厚度为 1mm厚的 混合 织物 进行加固。 屈服荷载为 ( )(同控制梁比起来提高了 19%)。 在图 9( b)中值得注意的是,当梁屈服时 织物 应变为 %。 它的延性指数为 ,当荷载最终达到 ( ) 时由于 织物 的彻底开裂而破坏。 图 9( c)即为破坏时的梁。 图 10( a)显示了 H752 梁的荷载 屈服关系。 这根梁使用厚度为 混合 织物。 它在荷载为 ( )时屈服,在 ( )的极限荷载下由于 织物剥落而导致彻底破坏之前体现出的延性指数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最终破坏是由于织物的剥落,但这是在取得了 令人满意 的延性之后发生的。 从图 10( b)中可见当梁屈 服时的应变为 %。 图 10( c)是梁破坏时的照片。 图 11 和表 5 对 A 组梁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可以观察出如下现象: 1. C1 梁和 H502 梁体现了较好的延性特征。 但是 H501 梁比 C1 梁体现了更高的屈服荷载。 这是因为,经过设计这种研制中的混合织物比碳纤维片有更高的初始刚度;因此,在钢筋屈服前它比碳纤维 对加固的贡献更大。 2. 尽管碳纤维织物的极限荷载比 厚的混合织物屈服时对应的荷载大几倍,但是直到屈服时, H752 体现着和 C3 相似的性能。 但是 H752 梁有令人满意的屈服台阶,而 C3 梁却没有。 3. 相对于现在 常用 的碳纤维加固材料,这种研制中的织物屈服时的应变和钢筋的屈服应变接近。 尽管仍然较高,但是混合织物的应变值和梁屈服时的应变值接近,这意味这它和钢筋同时屈服。 这一部分要归功于将植物安置在梁的外表面,这样比安置在梁的内部要。外文翻译---应用新型延性纤维增强聚合织物对混凝土梁的加固译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