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便利商店发展报告(doc17)-其他行业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湖南省长沙市和山西省太原市。 这一特点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的业态发展不平衡。 五、对 90年代中国便利店发展的总结和评价 对 90 年代发展至今的便利店作一个总结和评价是 十分必要的,它将有助于中国的便利店在 21世纪的高速发展。 对外资便利店的发展评价 虽然,外资的大型综合超市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便利店的发展方面却不是这样。 如在深圳和广州开店的“ 7— 11”,经过 5 年的发展开店数还没有超过 100 家;香港的百式便利店已于 1999 年宣告破产(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和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日本的罗森便利店店铺数发展很慢,亏损累累;美国的 am/pm 在广州的发展也很慢。 导致这些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是与超市的同步发展,当超级市场还没有成熟地发展起来,便利店的发展就会受到顾 客群缺乏的限制;第二,这些外资的便利店公司在政策上还受到一定的发展限制;第三,在深圳和广州的外资便利店还受到众多低成本营业的小商店的挤压,而且租金成本也很高;第四,外资的便利店还有一个在经营和管理上本土化的过程。 在已经进入中国的便利店公司中,除了在上海的百式便利店是属于非专业的投资投机性质,其他的都是世界级的专业公司,他们是有市场战略目标的。 目前 7— 11 已在广东暂停了开店,罗森也开始了以发展加盟店为主的策略,他们是为了什么。 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但有两点是可以确认的,一是对大公司来说,发展便利店必须超前,从战 略上说他们是正确的;二是由于这些外资公司的进入,直接促使了中国便利店的诞生和发展,可以这样说,外资便利店是发展中国内资便利店可借鉴的样板。 中国的便利店在发展上的急起直追 外资便利店在中国的率先发展,促使中国的便利店急起直追。 这种竞争的局面发生在超市发展最快的上海市。 1997 年上海的零售专家顾国建教授和上海可的便利店公司的总经理丘源昶先生,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上海进入了便利店规模发展期》的文章,这篇文章立即在上海的连锁商业中激起了反响,许多超市公司甚至当夜召开会议研究发展便利店的事宜。 上海 超市的三巨头中,联华超市公司当即决定成立便利店公司,华联超市公司将发展便利店的报告向上级公司作了请示,农工商超市也决定发展便利店。 到了 1998 年上海市粮食局为适应国家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决定发展平战结合的便利店,这样,上海市就有了三家大型国营公司投资发展的便利店公司,即可的便利店公司、联华便利店公司、良友便利店公司。 1999 年上海梅林正广和集团又收购了一家小型的“小豆苗”便利店公司,至此上海就有了四家大型便利店公司,在数量上已经全面赶超了外资的便利店公司。 到 2020 年底上海的可的便利店公司、联华便利店公司、 良友便利店公司都将发展到各具有 300家门店的规模,梅林正广和集团的“ 85818”便利店也将达到 150家,到年底上海将有标准的便利店 1200家,是全中国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经营质量最好的地区。 目前,上海的便利店公司中已有可的便利店公司和联华便利店公司产生了盈利。 上海的便利店公司为什么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的发展呢。 这是因为: ( 1) 90 年代末上海市人均 GDP 已达到 3000美元,这就为便利店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大发展条件。 上海市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吸引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大公司的进入,形成 了一大批高收入的消费群,同时在 70 年代诞生的独生子女已成为主导性消费层,相比超级市场而言他们更喜欢便利店,是这批消费群规模化地支撑了便利店的发展。 ( 2) 90 年代末上海市超市的发展开始进入后超级市场时期,由于后超级市场时期大型综合超市逐渐占了主力地位,它们对中小型超市产生了巨大的替代性竞争压力,为便利店的发展腾出了市场发展空间,又由于大型综合超市产生的购物不便利又突现了便利店的竞争优势。 ( 3)上海市在这次便利店的发展过程中都是有实力的国营大公司的进入,所以一下子就使便利店在大公司的互相竞争中迅速地、规。中国便利商店发展报告(doc17)-其他行业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