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分析(doc20)-房市分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到 2020 年底,上海港已有集装箱泊位 19 个,集装箱的吞吐能力接近 400 万标准箱。 上海航运交易所成立 ,全球最大的 20 家航运公司已进驻上海,境外航商在上海开设的分公司或办事处已达 103 家,货运代理达 250多家,中远集运、中海集团、中外运等国内最大的航运集团均落户上海。 港口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 已开辟国际班轮航线 13 条,其中远洋干线 7 条,是目前国内港口中唯一在全球 12 条国际干线上均有定期集装箱班轮的港口。 全港集装箱航班密度达到 1004 班,比 1996 年的 455 班增长了 倍。 2020 年,完成港口吞吐量 20400 万吨,比“八五”期末增长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 万标箱,名列世界第六位,比 “八五”期末增长了 倍。 2) “一市两场”的航空枢纽港布局确立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建成通航,使上海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两个民用国际机场的城市,向亚太地区国际航空枢纽港的目标跨出了关键的一步,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航空枢纽竞争的基本条件。 到 2020 年,上海航空港的旅客吞吐能力达到 2960 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 120 万吨。 其中,虹桥国际机场旅客吞吐能力为 960 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 57 万吨;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能力为 2020 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 75 万吨。 2020 年,上海民用航空完成旅客吞吐量 万人次,货邮吞吐量 万吨。 全年航线起降架次 万班次,其中国内 万班次,国际 ,地区 万班次。 3) 铁路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铁路上海站得到了改造,铁路上海南站临时站已建成使用。 上海地区的部分编组站、货运站经过技术改造,提高了上海铁路枢纽设施的通过能力。 到 2020 年,铁路上海站能力为每天到发旅客列车 72对,日发送旅客 7 万人次,上海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 万人次,货物运输 万吨。 4) 公路“三环十射”的网络框架正在形成 随着沪宁、沪杭高速公路、外环线 一期工程的建成通车,以及嘉浏、沿浦、亭大、龙东大道、远东大道、四号线、陈海公路西段等等一批市高等级公路的建成,基本形成了以国道、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为骨架,连接江、浙两省的高速公路和连接郊县主要城镇的高等级公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分析 北京科技大学物流研究所 第 8 页 的网络系统,增强了中心城的集聚、辐射功能,并进一步加强了上海和相邻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间的交通联系。 公路的通达性和服务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到 2020 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5894 公里,比“八五”期末增长了。 其中,高速公路 91 公里,比“八五”期末增长了 倍;一级公路 366 公里,同比增长 了。 5) 内河航道干线网络开始构建 “九五”期间内河航道建设全面推进,整治了连接江浙的苏申外港线、杭申线、太浦河等主要内河航道,提高了内河航道的等级,其中苏申外港线、杭申线等级已与邻省航道匹配。 2020 年, 300 吨级以上航道里程已达到 公里,比“八五”期末增长 %;内河货运量达到 亿吨,同比增长 %。 6) 轨道交通建设初见成效 轨道交通的运营里程达到 65 公里,成为我国拥有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 先后建成了地铁二号线一期、轨道明珠线一期工程,构成了“十字”加“北半环”的轨道 交通网络骨架。 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达到了 37万乘次 /日,比“八五”期末增长了 ,约占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总量的 4%。 “九五”期间,上海的综合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按照上海经济功能的辐射要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 枢纽设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够,对外交通辐射能力较为薄弱,城市交通的承受能力较为脆弱,综合交通体系和功能不够完善,等等。 ( 2) “十五”综合交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根据“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城市的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发挥城市的综合优势 ,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要求,努力构筑现代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交通体系。 1)十五”综合交通发展的指导方针 为适应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根据综合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面临的形势和需求,“十五”上海综合交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推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国家交通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为基础、优化综合交通的体系为方向、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效应和联系、服务全国能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发展方 针是:深化改革、完善网络、优化结构、强化枢纽、增强辐射。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分析 北京科技大学物流研究所 第 9 页 要坚持综合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以国际化为标准,明确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方向,构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交通框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发展智能交通,提高城市综合交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以市场化为依托,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城市综合交通建设与运营;以法制化为保障,明确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城市交通坚持发展一体化,整合城市交通;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交通环境;坚持交通协调发展、实施交通基础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 2)十五”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加 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基本建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提高港口管理水平,具备参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竞争的条件。 到 2020 年,海港集装箱泊位达到 30 个,设计吞吐能力达到 845 万标箱。 其中,水深超过 15 米的深水集装箱泊位达到 5个。 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多式联运系统,提高集装箱的集疏运能力。 注重集装箱运输场站、运输装备以及集装箱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全程运输实时跟踪,全面提高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效率、效益和服务水平。 空港的年旅客吞吐量达到 3000 万人次,在亚太市场中 的份额提高到 5%左右,旅客中转比例达到 20%,初步确立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地位,为最终成为国际航空枢纽之一奠定初步基础。 构筑铁路上海新客站、铁路上海南站双主客站的格局,开始建设浦东铁路,增强上海铁路枢纽的辐射能力,铁路客站到送能力达到 8600 万人次。 货物运输适应集装箱运输特点,逐步形成海铁联运的优势。 初步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 153060”目标,完善与江苏、浙江等周边省市的交通通道,增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全国服务的集聚、辐射能力。 加快建设“一桥三隧”越江工程,促进浦东进一步开发;建设沪崇越 江通道工程,为加快崇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优化完善地面公交,建成一批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市域交通与对外交通相衔接的换乘枢纽,以提高公共交通整体服务水平,增强公交吸引力,逐步实现以轨道交通为主、地面交通为辅的快速、便捷、立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使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达到25%以上,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的比重达到 25%以上。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分析 北京科技大学物流研究所 第 10 页 ( 3) “十五”综合交通建设的主要任务 1)港口 以深水港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形成联系世界、服务全国、城乡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港口。 以深水港区建设为重点,同步推进外高桥港区 建设和老港区改造挖潜,提高港口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 1000 万标箱以上吞吐量。 结合黄浦江两岸功能调整,按照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逐步搬迁规划调整范围内的码头,规划开辟休闲、娱乐船艇航行线路。 主要项目重点是: 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由港区、芦洋跨海大桥和后方配套三部分组成。 其中,港区建设 5 个能停靠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的深水泊位,形成能力 220 万标箱。 “十五”期间基本建成。 外高桥港区三期工程,建设集装箱泊位 2个, 2020 年底竣工,新增能力 65万标箱/年。 外高桥港区四期工程,建设 集装箱泊位 4 个, 2020 年底竣工,新增能力 160 万标箱/年。 上海国际客运中心改建客运泊位 1 个, 2020 年竣工,形成旅客发送能力 6 万人次 /年。 2)铁路 主要是扩大对外通道和运输能力,发展以集装箱为重点的海铁联运,坚持以人为本,各种交通工具有机换乘,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现代化客站。 建设重点是: 上海铁路南站工程。 增加始发终到列车能力 35 对, 2020 年建成。 浦东铁路工程。 “十五”期先行建设外高桥港区四期铁路线连通工程,总长约 15 公里,并开工建设金山至芦潮港段铁路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