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报告(38页)-地产综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风情、田园 ” 十大风景资源,溶汇一体,巧夺天工,堪称一绝。 目前,海棠湾正在打造 “ 国家海岸 ” ,使其成为三亚的又一道海岸风景线。 区内拥有伊斯兰教古墓遗址公园、椰子州岛、海上文化旅游区、大 东海风景区、后海山冲浪游玩区、海山奇观风景区、海洋公园和蜈支洲岛海上乐园等多个旅游景点,是中国热带旅游资源最密集之地,也是 8 冬季避寒度假休闲的首选旅游胜地。 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所在的 海棠湾镇 现有 人口 38365 人,其中城镇人口 9074 人,农业人口 29291人,是汉、黎、苗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 海棠湾镇的行政建制为镇级政府、海棠湾管理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全镇辖两个管理区(原有 藤桥镇 、 林旺镇 ),一个管理委员会 ( 设在林旺镇 ) , 25 个村委会,此外 ,镇域范围内 还有 国有 三亚林场。 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较好,据统计资料 , 2020 年 项目区所在的 三亚市国内生产总值为 亿元,比上年增长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30572 元。 项目区交通条件 优越, 东线高速公路、 国道 223 线 从海棠湾镇范围内穿过,与项目区紧密相连的海棠湾滨海大道等正在修建之中。 海防林建设 现状 三亚市沿海海岸线总长 公里,其中宜林海岸线长 公里,占海岸线总长 67%,涉及 三亚市 沿海五个乡镇和一个国营林场。 为了改善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存条件,减轻台风、海潮所造成的损失,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早在 50 年代三亚市就开始营造海防林,半个世纪 来,基本筑起了沿海地区的“绿色长城”。 三亚市作为沿海市,为了保护和建设好三亚市生态环境,从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就开始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历年来 在 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 的共同努力下, 沿海防护林建设 取得 了 令人瞩目的成绩。 至 2020 年底,全市累计利用国债资金营造海防林 30000 亩, 生态环境得到了 明显改善。 海棠湾沿海防护林 是三亚市沿海防护林的 重要组成 部分,涉及海棠湾 镇 和三亚林场 两个单位 , 海岸线总长 公里, 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通过 退塘还林 和退耕还林营造沿海防护林,后经 199 20 20 20 2020 年 5 次大规模 营 造,海棠湾 20多公里的沿海防护林基本形成。 经本次调查统计 ,海棠湾基干林带长 公里 ,总面积 亩,其中 三亚林场 防护林 亩,海棠湾镇集体防护林 亩 ; 按龄组分,未成林造 亩,幼龄林 亩,中龄林 亩,近熟林 亩 ; 全部为木麻黄纯林,平均郁闭度在 以上。 9 2020 年三亚 市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 亩、 % 统计单位 总面积 林 地 非林地 森林覆盖率 林木绿化率 合计 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 未成林地 苗圃地 无立木 林地 宜林地 辅助生产林地 三亚市 海棠湾镇 三亚林场 存在的问题 ( 1) 现有以防风固沙为主的海防林 已不能满足海棠湾“国家海岸”建设要求 海棠湾海防林在防风固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海棠湾“国家海岸”的功能定位,现有的木麻黄纯林树形及林冠线 美学观赏价值 不高、景观层次不够,树种及季相景观单一,景观通透性差,不能满足景观、旅游、休闲的需要,且不能体现海棠湾“国家海岸”滨海景 观、旅游和生态防护等多功能需要。 ( 2) 防护林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问题 现有海防林权属为三亚林场和海棠湾镇有关村集体,建设业主为海棠湾管委会和相关宾馆企业,因此,要妥善处理好防护林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保障防护林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并且确保改造后的防护林能充分发挥生态、景观、旅游等多种功效。 解决对策 根据三亚海棠湾沿海防护林的林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采取块状 重点改造 和局部改造, 进行树种置换和抚育间伐补种套种等措施,一方面,通过采伐腐朽木、枯立木,弱小株、濒死木和砍除林下杂灌,改善 林分卫生状况和通透性;另一方面对重点区域进行补植美化、彩化,丰富森林景观。 此外,适当进行合理施肥等,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 1)结合酒店建筑布局,做好景观 树种 置换 , 对郁闭度大、林分过密区域进行透视抚育,通过间伐增加透视度,创造观察或眺望大海的条件。 透视抚育的强度,视林相结构和酒店需要而定, 每次采伐强度,应控制在 20%以内, 分步实施。 10 ( 2) 由三亚市政府牵头,成立有海棠湾管委会、 三亚林场 和相关宾馆企业参与的沿海防护林管理委员会,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职责,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共同管理好三亚海 棠湾沿海 基干 防护林。 11 第四章 规划 指导思想、依据、原则和理念 规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造林科技含量为手段,结合酒店建筑布局, 调整与优化 海防林 树种群落结构,采用森林美学原理,进行美化、彩化、香化组合配置,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全面提升海岸防护林带的景观质量, 逐步将 沿海防护林 改造 成多功能、高效益、高品位的景观防护林。 主要 编制 依据 遵循国家有关法律、 行政 法规和海南省有关 地方性 法规, 遵循 国家有关部门规章、国家和行业有关 技术标准与规范性文件,并与项目区相关规划相衔接 ,具体 主要依据如下: 有关法律、法规 、部门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 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令 [1996]11 号) ; (6)《海南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 1997 年 09 月 26 日实施); (7)《海南省林地管理条例》 ( 2020 年 8 月 1 日 实施 ); (8)《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沿海基干林带建设的通知 》( 琼府办 [2020]23号 ); (9)《海南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与保护规定》 ( 2020 年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 60 号 ) ; (10)《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20]44 号)。 有关技术标准及规范 性文件 (1)《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2020) ; (2)《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LY/T1607- 2020); 12 (3)《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60001999); (4)《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 GB/T —2020); (5)《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 GB/T —2020); (6)《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2020); (7)《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 LY5141—1999)。 项目区相关的其它技术资料 (1)《 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 》 ; (2)海棠湾 部分片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及有关资料 ; (3)项目区 1: 2020 地形图和卫片等相关基础资料 ; (4)《海南省沿海防护林建设规划》 ; (5)有关建设业主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 (6)其它基础资料。 规划 原 则 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 坚持可 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景观并重,分步实施 , 因地 制宜, 因区施策,突出特色,整体协调、 改造与修复培育并重 的原则。 ( 1) 生态优先, 景观并重 原则。 尽可能对视域景观要求不高的区域 内 木麻黄进行保留,减少对 原 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改造区域 内 的木麻黄林也应结合景观需要,尽可能地予以 原地 保留利用,形成多样化的植物群落景观。 此外,濒海一侧的防护林应采取分区、分段逐步改造或置换的措施,把改造期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 2)因地制宜, 因区施策 原则。 海棠湾滨海防护林 长约 公里,根据海棠湾各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对海防林进行改造和树木配置,使海棠湾改造后的防护林分区、分段形成不同氛围的景观序列,形成特色鲜明、景观多样的海棠湾“国家海岸”滨海防护林景观带。 对于重点改造区域,可以通过采小留大,采差留好,采密留疏的手段, 分步实施的办法最终实现景观改造的目的。 13 ( 3) 以人为本的原则。 结合“国家海岸”滨海景观需要,改造区域及植物配置结合酒店等建构筑物的空间布局,尽可能在不降低防护效能的基础上形成通透性观海视域景观。 并为人们提供滨海度假休闲、生态旅游的场所。 ( 4) 景观多样 性与生态功能相结合原则。 充分考虑植物的空间配置, 以滨海热带植物景观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合理搭配, 形成立体绿化景观 , 提高绿化美化质量和效果 ,创造多样的滨海防护林景观和生态环境。 加强区域间景观的连续与过渡,形成较完整的生态景观功能体系, 充分发挥 海防林防风固沙 、景观 视域 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功能。 ( 5) 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 改造树种以适生的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海棠湾滨海热带景观特色。 树木配置除局部景观需要外,尽可能采取近自然式布置。 规划 理念 ( 1) “安全” ——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一个城市、一个 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生存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国家海岸”森林景观建设必须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要求出发,以修复和再造稳定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森林景观为目的,构建一个均衡适度、功能齐全、结构稳定、布局合理的森林景观体系。 ( 2) “和谐” —— 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林产品,更重要的是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洽的关系。 “国家海岸”森林景观建设,就是要在海岸开发建设范围内,通过高品位森林景观配置,建立起与区域新型、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协调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弘扬森林文化,改善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好环境。 14 ( 3) “持续” —— 可持续发展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脆弱的生态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已 经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 海棠湾“国家海岸”森林景观规划,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的指导思想,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构筑起适应区域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的高品位森林景观体系和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 4) 生态文明 21 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区域新型、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和森林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文明的发展观,按照不破坏生态环境建设、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来指导森林景观建设,弘扬森林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 ( 5) 生态文化 生态学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 21 世纪,生态学思想已经渗透到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模式等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了以生态学思想为核心的生态文化。 森林景观配置和布局,必须以森林植被为纽带,将积淀厚重的三亚地方文化融入到“绿色”中去,融情于景,“神”、“形”兼备。 建设目标 按照海防林和景观林建设要求, 对 酒店区域 现有 的木麻黄 林分进行美化、彩化、香化处理,利用多种具有不同形状以及花、叶、果的颜色变化的 热带 乡土树种,构造成有层次有韵律变化的 热带风景 林景观 ; 调整 公共绿化带 现有林分的树种结构,将现有林分中结构单 一、林相简单的森林群落改造成树种较多样,结构较复杂,林相较丰富的混交林、复层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功能,通过项目实施, 将 沿海防护林 改造 成多功能、高效益、高品位的景观防护林。  海棠湾 “国家海岸” 海防林滨海 景观 带 ;  海防林防护、景观、旅游、休闲多功能利用与示范工程 ;  海棠湾 “国家海岸” 生态环境建设形象与标志性工程;  海防林滨海 景观 改造 示范 工程。 15 第 五 章 总体 规划与布局 规划范围 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森林改造规划 范围为海棠湾“国家海岸”海防林基干林带范围,具体为东南从牛车湾开始,东北 至三亚市与陵水县的行政边界, 全长 公里, 沿海 边 从适宜植树的地方起向岸上延伸 50 至 150 米 宽 的森林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