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经济思想史的好书思想市场-销售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次数越多,往往反映作者在专业学术团体中的声誉越高。 正面引证的最高级别是以某人的名字为某一定律、法则、假设和悖论等命名。 即使是负面引证,次数越多也说明作者受重视的程度越 高。 这在某些人看来,也是一种荣耀。 在专业学术团体中的地位反映一个人在专业团体中的声誉。 所参加的学术团体的级别越高,其声誉也越大。 能参加国际性的学术团体显然比参加国内学术团体的声誉要大,能参加全国性学术团体显然比参加地区学术团体的声誉要大。 在同一个学术团体中,能在学术会议中担任会议主席,开会时能坐在主席台上,被选为学术团体的领导成员,被推举为学术成果的鉴定人,等等,往往都意味着较高的荣誉。 能够在学术会议上上台宣读论文,则要低一级。 能够被邀请或被允许参加学术会议,其论文被会议接受 (不一定能在大会发言 ),则更低一级。 1关于经济学家行为动机的较详尽的说明,参阅彼得 E厄尔《经济学家行为论》,见[美]阿尔弗雷德 S艾克纳主编《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84 页。 2在科学史研究中,最早注意争夺领先权的活动对科学发展的意义的,大约是美国科学史专家默顿。 见 R K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再版前言第 25 页。 9 上述声誉系列,相互之间往往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能够经常在高级别的杂志和出版社发表论著的作者,往往比那些做不到这一点的作者,具有更大的概率获得较高级别的奖励。 同时,其论著被重版、重印、翻译和引证的概率也更大。 他在专业学术团体中具有较高地位的概率也更大,能参加较高级别的学术团体的概率也更大。 因此,力求在尽可能高的级别的杂志和出版社发表论著,便成为经济学家们追求声誉报酬的具体方式,或者说派生目标。 这使得杂志和出版社,尤其是较高级别的杂志和出版社,获得了影响经济学家的力量,影响思想产品的供给的力 量。 从而也使得政府可以通过控制杂志和出版社来控制经济学家思想产品的供给。 由于以声誉作为主要报酬手段,这就使得人们往往忽视思想市场的存在,忽视思想市场中的交换行为。 人们往往习惯于把货币或其他商品看作是报酬的手段,其实声誉和货币报酬一样,都是一种使人在付出辛劳之后所换得的令人感觉愉快的东西。 所以可以把声誉看作是与货币并列的另一种报酬手段。 它在思想市场上起着一种类似于价格的作用,调节着思想产品的供求。 声誉报酬对思想产品供求的调节,视思想市场的综合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如果把所有各学科的思想市场综合为 一个市场,则声誉报酬将调节各学科思想产品的供求数量。 当经济学思想产品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思想产品能获得较高的声誉报酬时,就会有较多的人从事经济学思想产品的生产,就会有较多的经济学思想产品出现:专门刊登经济学论文的杂志会增加, 每年会有更多的经济学论著面世。 因此可以把经济学论著的年发表数看作是经济学思想产品 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思想产品的声誉报酬的递增函数: Te=f(Re), dTe/dRe> 0。 Te为经济学思想产品的年产量, Re为经济学思想产品的相对声誉报酬。 如果仅仅考虑某个学科 (例如经济学 )的思想市场,则由 于思想产品的单件性、斥重复性, 声誉报酬所调节的将不再是思想产品的供求数量,而是思想产品的品种 (内容 )和质量。 由于 经济学家追求声誉最大化,所以他们总是根据不同品种 (内容 )和不同质量的思想产品相对报 酬的变化来调整自己所生产的思想产品的品种 (内容 )和质量。 由于声誉报酬的手段是稀缺的,各种级别的杂志、出版社和奖励都是数量有限的,所以思想市场上的需求者们也总是在众多不同品种 (内容 )、不同质量的思想产品中,选择最需要的思想产品来支付相应的声誉报酬。 三、思想市场的分类 就像物质产品市场可以划分为从完全竞争这 一极端到完全垄断那一极端的若干种类一样,思想市场也可以划分为若干种类。 划分的依据则是政府对各种思想产品的宽容程度。 思想市场的一个极端类型是完全自由的思想市场,其特征是政府允许各种思想产品的生产,任何新思想产品的出现不受政府的压制 ,任何旧思想产品的衰亡也不受政府的阻止。 在 这种思想市场上,各种思想产品之间存在着竞争,竞争出版物等传播媒体,竞争政府、公众 和专业学术团体的青睐。 由于思想产品的单件性、斥重复性,竞争的主要手段便是创新。 经 济学家总是力图以尽可能更好地满足需求的新产品来战胜竞争对手。 于是竞 争便成为完全自 由思想市场的主要特征,而创新便成为这种市场中经济思想发展的基本形式。 济学家进行伪创新活动。 要鉴别一件思想产品是否具有实质上的创新,是件成本很高的工作。 这就使伪创新活动有了可能。 伪创新就是学者们在竞争压力之下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标新立异,刻意渲染自己与别人或前人的不同之处,甚至不惜以贬损别人或前人的成就来突出自己的创意,把自己并不具有真正新意的思想产品标榜为重大创新,而其实这种所谓的“创新”多是形式上而非实质上的,即 属于剪刀加浆糊的产物,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伪创新的最恶劣形式就是剽窃别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当然,伪创新活动大多只是在短期 (这个短期有时也可能长达几十年 )中给人带来声誉和货币报酬。 在长期中,完全自由的思想市场会大浪淘沙,筛选出真正有创新的思想产品。 10 等传播媒体,只允许一种思想体系 (思想产品的复合体 )的一种标准解释得到传播和发展。 这种被允许的思想体系的标准解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评价或检验其他思想产品的惟一标准。 其他思想体系,甚至 正统思想体系的非标准解释的存在和传播都在禁止之列。 在这种思想市场上,竞争是不存在的,创新是不允许的。 经济思想的发展只能是正统思想体系的逻辑演绎、以及由于思想体系的模糊性所导致的对体系的重新解释。 而这种重新解释只能由官方钦定的学术权威来作出。 而且一旦作出之后,便又成为新的标准解释,一切与之不同的解释都将被禁止。 缺乏竞争成为完全独断市场的主要特征,逻辑演绎和由官方权威作出的重新解释成为这种市场上经济思想发展的基本形式。 介于上述两种思想市场之间的是有限自由的思想市场和开明独断的思想市场。 前者的特征是政府除 了限制某几类思想产品之外,允许其他各种思想产品的生产及相互间的竞争。 后者的特征是政府虽然只允许一种思想体系的传播,但对这种思想体系的各种解释都一视同仁而不加歧视,允许它们相互竞争。 第二章 思想产品的需求 第一节 思想产品的需求者 经济学思想产品的需求者可以大体分为三类:公众、政府和专业学术团体。 公众之所以成为经济学思想产品的需求者,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往往对一些经济现象感到难以理解,需要能解释这些现象的通俗化的经济理论 (而通俗化的标准则随着公众文化素质的 变化而变化 );另一方面,也 许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因为他们不论以什么身份出现在经济活 动中 —— 消费者、要素所有者、厂商的管理者,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和决策者,都需要能 指导其行动的政策建议。 可以说,公众既需要经济学的中间产品 —— 理论,也需要经济学的 最终产品 —— 政策建议。 而且更需要的可能是后者。 济政策或与经济有关的其他政策。 在欧洲,从中世纪末开始一直到今天,无论是国王,还是各种类型的政府,都为各种经济问题所困扰。 国王们一直在考虑如何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 并由此 而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如何增加整个国家的财富、尤其是货币财富。 重商主义便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最初的政策建议。 尔后的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是采取什么经济政策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在经济上发展起来,才能使经济避免波动。 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政策建议的需求,使政府成为思想市场上一个举足轻重的需求者。 遍读经济学文献,便可发现,大多数文献直接提出的政策建议或隐含在理论分析中的政策建议,都是以政府作为直接的或潜在的需求者的,都是为了满足政府制订经济政策的需要。 公众和政府主要对最终产品 (政策建议 )感兴趣,可以把他们看成是思想产品的最终 需求者。 专业学术团体则相当于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企业部门,一方面生产供最终需求者使用的最终产品 —— 政策建议,以及通俗化的中间产品 —— 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又在内部相互之间产生对中间产品 —— 经济理论 —— 的供求关系。 专业学术团体需要的主要是专业性强的经济理论,而这种需求只能靠自己内部来满足。 专业学术团体以经济理论为重点的需求,最终将受制于公众和政府以政策建议为重点的需求。 但专业学术团体的需求与公众和政府的需求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专业学术团体的需求在最终受制于公众和政府的需求的范围内,有着相当大的变动 幅度。 借用数学概念,可以把专业学术团体的需求看作是公众和政府需求的函数。 但它并非单值函数,而是多值函数。 就像在物质生产领域中那样,对特定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往往派生出对各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互相替代的中间产品的需求。 图 1表示专业学术团体的需求与公众和政府的需求的差异与联系。 图中方框代表专业学 11 术团体,框中的箭头表示由经济理论生产政策建议。 虚线箭头 1和 2分别表示公众和政府对政策建议的需求,虚线箭头 3表示专业学术团体对经济理论的需求。 1公众 3 经济理论 政策建议 2 政府 图 1 第二节 需求指向及需求落点和它们各自的决定因素 一、公众和政府的需求指向及其决定因素 专业学术团体的需求的因素,还要区分需求概念的两个方面。 在物质产品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 (1)需要满足哪些欲望。 (2)用哪种商品 (及多少数量 )来满足这些欲望。 例如,当一个人需要食物时,实际上包含了需求的上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要满足食欲,另一方面是需要用特定 的食物来满足食欲。 食欲是人的本能,与个人的社会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特征无关,而用什么食物满足食欲则与个人的社会属性、文化传统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 思想市场上的需求也包含两个方面: (1)需要解释哪些经济现象,需要解决哪些经 济问题。 (2)用哪种理论来解释这些经济现象,用哪种政策来解决这些经济问题。 需求的第一个方面可称之为思想市场上的需求指向,第二个方面可称之为需求落点。 决定需求指向和需求落点的因素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分析需求的决定因素时,必须区分需求指向的决定因素与需求落点的决定因素。 公众和政府对于经济 理论的需求指向由他们所意识到的需要解释的经济现象 (后面简称待释现象 )和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 (后面简称待解问题 )所决定。 公众和政府所意识到的待释现 象和待解问题,其范围与性质,取决于社会经济政治状态、价值观念和知识背景。 社会经济 政治状态是指公众和政府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三方面的现实状况。 价值观念是指公众和政府对各种状况的好坏判断,即认为什么状况可取、什么状况不可取,也可称作目标取向。 知识背景是指公众和政府对各种事物,在这里尤其是指对经济事物的一般看法,或者说常识。 可以把公众和政府所意识到的各种待释 现象和待解问题的集合称之为课题集合,记为 JP。 JP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政治状态 (记为 S)、价值观念 (记为 M)和知识背景 (记为 Z)三者的函数,即: JP=J(S、 M、 Z) 与通常的函数不同,该函数的变元 JP和自变元 S、 M、 Z都不是一些数字,而是一些集合。 S 是反映社会经济政治状态的一些命题和指标的集合。 这些命题可以是“私有制下的商品经济”、“经济比别国发达”、“政局稳定”、“和平状态”等等。 指标可以是经济发展速度、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基尼系数等等。 M 是各种现实存在的价值观念的集合,而 Z 则是各种 现实存在的知识背景的集合。 课题集合函数 J表明,当 S、 M、 Z三者中间任何一者或任何两者或三者发生变化时, J P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S对课题集合 JP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处于自给自足经济中的公众和政 府,是不会提出商品价值如何决定这类问题的。 处在 20世纪 30年代大萧条中的公众和政府, 也不会提出如何解释通货膨胀和如何克服通货膨胀这类问题。 处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的公众和政府,也显然不会对计划经济如何运行这类问题感兴趣。 处在政治动乱和战争状态中的公众,除了如何维生之外,是不可能对其他经济问题有兴趣的; 而此时的政府,也只对与如何保持自己的权力、如何赢得战争这类问题有关的经济问题有兴趣。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态下,公众和政府将意识到哪些待释现象和待解问题,则取决于价值观念和知识背景。 若价值观念和知识背景不同,公众和政府的课题集合也将不同。 各 12 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成为需要加以解释的经济现象,这只有在商品经济中才会出现。 但为何是这一现象而非商品经济中的其他现象成为待释现象,起初与人们关于公平的观念有关。 在中世纪的欧洲,这种观念要求人们按照公正价格进行交换,这对以后欧洲的公众和政府关心商品价值的决定是有影响的。 而在中国,虽然自古以来商品经济曾经出现过数次大发展,但轻视甚至仇视商业的价值观念使得公众和政府普遍忽视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的价值现象。 同时, 中国人的公平观要求的是收入分配的平等,而不是商品交换时的公平。 这也使人们不关注价 值决定问题。 因此,价值决定问题便不成为一种待释现象。 面对一定速率的通货膨胀,若公 众和政府的价值观念和知识背景使他们认为这是正常现象,那他们就不会提出如何解释和降 低通货膨胀的课题;若公众和政府的价值观念和知识背景使他们认为这是不理想、不正常的 现象,那他们就可能需要能解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