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发展研究报告(83页)-其他行业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产值将达到 GDP 的 7%8%,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根据《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未来中国环保产业将持续高速增长,预计 2020 年环保产业产值超过 1 万亿,超过 GDP 的 3%;“十二五”末 期将达到 2 万亿以上,到 2020 年环保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上述规划草案明确“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因此下一步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②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就环境保护、环保纳入约束性考核的指标以及具体环保投资等重点进行了说明。 “十二五”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将达 万亿,较“十一五”期间 万亿的投资额上升 121%。 ③ 2020 年 4 月 22 日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温家宝 4 月 22 日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能源委办公室关于当前能源形势与工作任务的汇报。 温家宝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能源工作,要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大力推进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统筹经济社会与能源协调发展,统筹资源开发利用与节能环保,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增强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近期要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中包括: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要把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二氧化碳减排 40%45%的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着力构建以低碳排放为主的工业、交通、建筑体系。 要提高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 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强前沿科学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 ④ 2020 年 4 月 2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8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会议指出,“十一五”前四年,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要 进展,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 %,但与“十一五”降低 20%左右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去年三季度以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一些淘汰的落后产能死复燃,能耗强度下降趋势减缓甚至由降转升,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会议强调,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政府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今年是决战之年,现在只有八个月时间,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采取强有力、见效快的措施,确保目标的实现。 其中包括:要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中央安排 833 亿元,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以及污染 治理等建设。 各地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要向能直接形成节能减排能力的项目倾斜;要坚决查处违规乱上项目、严重浪费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等行为。 ⑤ 2020 年 5 月 4 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 2020 年 5 月 4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 该文件是在总结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基础之上,对以后节能减排工作做出的具体安排。 其中对于公司所处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回收相关的意见包括: 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制定了明确的目标。 即到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 2020 年下降40%~ 45%。 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 333 亿元、中央财政资金 500 亿元,重点支持包括节能环保能力等在内的建设。 文件要求,各地区要将节能减排指标落 实到具体项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要向能直接形成节能减排能力的项目倾斜,尽早下达资金,尽快形成节能减排能力。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加强电力、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 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积极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的所得税 、增值税等优惠政策,适时推进资源税改革。 尽快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指导意见。 深化生态补偿试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 加快完善法规标准。 尽快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法 (修订 )、生态补偿条例的研究起草工作。 研究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等。 ( 2)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对需求的推动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这将为我国二氧化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 空间。 二氧化碳目前主要应用于碳酸饮料、啤酒、烟草、冷藏储存、气体保护焊等领域,上述应用领域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二氧化碳的需求增长。 ( 3)应用领域扩大刺激需求,市场空间巨大 近年来开发出的新用途如植物气肥、蔬菜(肉类)保鲜、生产可降解塑料、油田助采、超临界萃取等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氧化碳其它潜在的消费市场,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工业化水平。 二氧化碳未来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扩大了对二氧化碳产品的需求。 不利因素 ( 1)行业内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 虽然二氧化碳需求量逐年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也趋于多元化,但 是我国二氧化碳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落后,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多属于粗加工水平,满足不了高端市场产品的需要。 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无法和跨国气体公司竞争。 ( 2)行业需进一步规范 二氧化碳行业为新兴行业,在我国的发展的时间还不长,行业集中度低,大规模企业较少,缺乏成熟的市场标准和行业规范。 作为目前最大的二氧化碳生产企业之一,公司将致力于与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为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作出应有贡献。 六、进入行业的主要障碍 技术壁垒 按照纯度不同,液体二氧化碳产品可分为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和工业级二 氧化碳。 目前,用作食品添加剂的二氧化碳执行 GB106212020 标准,高于工业级二氧化碳执行的 HG/T2537- 1993 标准(焊接用)和 GB/T6052- 1993 标准(工业液体二氧化碳)。 食品添加剂标准除了对二氧化碳的纯度要求更高之外,对各种杂质如甲醇、乙醛、苯、一氧化碳、硫化物等的含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国际大型饮料生产企业的企业标准中对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纯度的要求和 GB106212020 标准一致,即≥ %,但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企业标准对各种有害杂质的含量要求 更加严格。 工业级二氧化碳产品的生产只需经过压缩、干燥、液化三个工艺流程,且全部分析过程都无需微量分析用的高端分析仪器进行分析控制,使用简单的化学分析方法即可。 而食品级二氧化碳产品的生产非常严格,首先要对上游原料气进行全分析,再根据杂质成分的复杂程度来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且分析设备需采用在线自动监控,分析精度要求很高。 国内多数工业级二氧化碳的生产厂家尚未掌握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的核心提纯技术,产品品质无法达到国家标准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高端用户的认定标准,尤其是对产品中苯等有害杂质的处理,具有较高的技术难 度。 液体二氧化碳具有低温、易挥发等物理特性,不易存储和运输,产品的存储、运输和配送必须借助专业的储罐、槽车及专用保温车等专业存储运输设备。 工业级二氧化碳产品的运输没有特殊的要求,而食品级二氧化碳产品的运输过程则控制得相当严格,必须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操作。 首先要对车罐中的余气进行分析能否能达到食品级的要求,否则须先置换合格后再进行充装,以防产品的交叉污染。 其次,在充装完毕并分析合格后,要由专职品控工程师填好产品的品质检验单,再对进出料口进行防尘和施封后方可交付客户使用。 由此可见,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的生产 和销售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一般的工业级二氧化碳的生产厂家达不到技术要求。 资本壁垒 与工业级二氧化碳相比,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对纯度、杂质含量的要求更高,其生产工艺也相对复杂,对设备的各项指标要求也更高,因此在设计产能相同的情况下,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在提纯设备上的投资额远高于工业级液 体二氧化碳的投资额。 同时,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时需采用大量精密监测和控制设备,其工艺软件等也需进行特殊设计和调试,因此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在工艺控制上的投入相对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