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国流动性报告(doc)-其他行业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占用率 2020年为 %,其后一直下降,到 2020 年已降到 %,降幅近 40%,这是近 29年改革开放以来所罕见的。 表 4:企业销售收入的净现金占用率估算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 企业活期存款 销售收入的资金占用率 [1][1] % % % % % 三是各种潜 在的银行信用减少了企业、居民的临时性资金需求。 近些年银行卡发展较为迅速,个人均有不同规模的授信额度,使得个人消费可以较少顾虑临时性资金缺口。 企业授信制度的建立与授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企业闲置资金的持有规模。 总之,近三、四年来,尽管外贸巨额顺差,外汇储备急增,但经过央行努力进行政策操作,基础货币的增长势头得到了有力控制,基础货币增长率出现了逐年下降,因此并没有出现人们常说的,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推动了基础货币的快速增长,从而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而是由于微观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场结构的广 度与深度的改善,加上经济正处于上升周期,经济运行良好的因素,出现了货币乘数的逐年提高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趋缓,货币创造与信用扩张能力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释放。 表面上看,银行体系内流通性极高的超额储备出现了几乎直线的下降,但正是这种现象可能迷惑了央行,使得央行的调控力度不敢进一步加强,从流动性角度容忍了从去年底开始的股票价格飞涨。 这也许是我国当前三个层次流动性分别过剩的主要的货币体系原因。 因此,作为中央银行,再也不宜同媒体的评论一样,似乎认为由于目前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是必然的,而是应该从政策传导效果上寻找未能有效控制流动性的操作技术上的判断失误和可改善之处。 三、八个基本判断 当前的流动性仍然偏多 以上的分析,主要是囿于货币供给理论框架,侧重从流动性产生机制角度揭示流动性快速增长的。 以下要论证的是,当前特别是进入 2020 年后,市场上流动性到底过剩不过剩。 一般而言,判断一国流动性过剩与否,既可以从价格方面加以描述,也可从数量方面加以描述。 从数量分析,首先是货币供应量( M2)指标。 近二年每年约 17%的增长速度,相对于 6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约 30%的增长速度是低多了,但为什么市场普遍感觉仍是偏多。 进一步的分析见后文。 在此可先从以下三方面看: 一是从超额储备与央行票据占存款比例看。 前文的分析都是基于传统货币理论的分析。 在西方成熟金融市场的国家,央行是不发行央行票据。 但在我国目前,央行为对冲因外汇占款增加而发行了大量的商业票据。 这些票据毕竟不同于法定存款准备金。 因为商业银行若持有可流通的央行票据,则意味着其持有可变现的资产,仍具有与超额储备性质相同的一定的潜在信用扩张能力。 尽管目前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可能已降到很低,尽管目前商业机构持有的央行票据经实际转让而扩大的信用占比不高,但如果货币进一步紧缩,央行 票据的信用扩张能力会即刻放大。 因此如果将此考虑因素放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分析框架中(表 5),从理论存量看,则对今后银行体系内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分析需进行修正(因为从今后流动性扩张的角度分析超额准备率,本来就是运用一定时点上的超额准备金比率数据以示今后货币信用扩张的可能性程度)。 银行体系内超额储备与其持有央行票据的总和,已从 2020 年的 万亿元迅速上升到 2020 年的 万亿元。 此性质的超额储备比率从 2020 年的 %直线上升到 2020 年的 %。 自然,意味着今后流动性增加的压力在明显地增加。 表 5: 20202020 年超额储备与央票合计 2020 2020 2020 2020 银行持有的央票 3250 10291 21135 28993 超额储备 11193 12628 11975 16101 合计 14165 21349 32328 41621 占存款的比例 % % % % 注: 银行持有的央票使用商业银行托管的债券总额减去其托管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债券的总额得出。 超额储备使用金融机构存款总额与超额储备率的乘积获得。 二是从流动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结构看。 尽管近几年贷款增长控制较严,但是这个比例几年来仍在不断提高,说明整个社会上流动性不断趋多的态势并未得到抑制。 20 2020年该比例分别为 %[2][2]和 %, 2020 年和 2020 年上升到 %和 %。 三是从 M2- GDP- CPI 的增长指数动态看,近些年来一直处较高的正值。 2020年~ 2020年分别为 %、 %、 %、 %、 %、 %和 %。 理应收紧流动性的 20202020年,该增长指数却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 20202020 年差不多。 期间只有2020 年紧缩力度较大。 如果使用 GDP 的平减指数仍存在相似的结论。 从价格上看:一是货币市场利率仍然处于市场普遍认为的低位运行。 即使是在连续多次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后,市场利率有些波动,偶有提高,但总体水平仍是较低的。 二是中国各类资产价格在大幅上涨,从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债券价格甚至到各种古董、邮票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大幅上涨。 二大主要资产 价格中,先是 2020 年底到 2020年 9 月的房地产价格猛涨,随后房地产价格趋稳,股票价格出现猛涨。 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当前流动性仍然偏多的判断,与市场人士的实际感觉,基本是吻合的。 当前偏多流动性更多的是内生因素 过多流动性的产生是否存在经济内在的必然性。 尽管国际学术界对货币的内生性和外生性一直存在争议,但是从我国近几年的货币运行实践看,流动性的创造,确实存在金融微观效率提高的因素、各企业主体信用创造的因素和宏观金融市场结构深化的因素等。 客观地说,这些机制性因素基本上是积极的,是体现了 我国金融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原来限制金融体系按照实体经济需求创造流动性的约束因素逐步消除,效率逐步提高。 7 或者说,在传统的经济领域,只要实体经济有需求,金融体系就能创造出相应的流动性予以满足。 因此应该肯定,在货币内生性的外部环境没有扭曲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内在需要而产生的流动性变化,则无碍货币稳定的大局。 这是分析流动性过剩问题必须注意的一个视角(从我国目前实体经济的储蓄与投资缺口角度出发,则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流动性的内生性)。 当然,我国金融体系效率虽已大幅提高,但远未完善,资金的配置效率仍相当低 ,很多金融需求,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三农等由于各种原因,还缺乏有效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来满足,这使得我国金融状况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与资金不足并存的特征现象。 同时又必须看到,当前中国由于也存在以下较重要的因素,使得目前流动性的扩张速度往往又超过了经济真实需求的增长速度:( 1)中国 19921996 年间曾发生的货币供应每年平均以 %的增长速度超量供应,其中一部分已释放为当时价格的快速上涨,另一部分因当时各种行政因素的制约,并没有以价格的形式释放,而是以低效率的货币形式或不良贷款形式一直滞留 于银行体系中。 恰遇 1998 年之后几年的经济紧缩,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又超过经济需要多发行了货币,这部分货币中的相当部分又或以不良贷款形式存在于经济体中,或表现为 2020 年前后股市的上涨行情。 之后几年,巨额不良贷款的划转和政府对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注资同时进行,加上金融市场的深化和银行改革后效率的提高,自然会释放出大量的流动性。 这部分看来似乎不是新增发行的货币,但本质上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是没有经济需求基础的。 ( 2)国际收支顺差的长期大量存在,虽然人民银行不断在进行对冲,但以上相关分析表明,结果并未进行 彻底、全部的对冲,也仍产生一部分过剩的流动性。 ( 3)先是房地产后是股市的资产价格膨胀,导致货币的投机需求大量增加,这部分需求又引发了流动性扩张。 当资产价格趋于不断上涨的自我循环时候,这部分扩张的流动性自然又会形成一定的超量货币供给。 当前偏多的流动性对实体经济影响要小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 如果实体经济流动性过多,应该表现为较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其结果必然出现物价的上涨。 但是在中国当前,除房地产等具有金融资产性质的物品外,商品领域并未出现加速通胀的趋。20xx年中国流动性报告(doc)-其他行业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