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doc49-其他行业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门。 新组织架构将对每个岗位的职责有更清晰的分析描述。 集团总部的未来发展和功能定位是: 战略管理、投资管理; 管理人力资源、品牌、公共关系等公共资源,为下属企业提供服务; 保持活力的前提下,有效监控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下属企业发展不符合集团战略方向时予以纠正。 新的结构在集团和下级子公司的组织方面也将做一些调整,如将信息产业业务的子公司统一调整到 TCL 信息 产业集团下。 对销售体系的重组努力也一直没有放弃,希望 TCL 王牌的销售网络资源能够为整个集团共享。 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这一点还没有实质性进展。 总的来说, TCL 集团目前正在进行的组织体制调整似乎放弃了“矩阵制”的初衷,继续维持对下属子公司的低控制状态。 但是, TCL 集团正在研究借鉴一些新的管理工具的应用,如“综合记分卡”等,重新研究对下属子公司控制的办法,改变以前的只评价和控制结果的状态,加强过程的控制。 第三部分 产权改革 TCL 集团的产权体制改革是国有企业中最成功的例证之一。 通过对集团公司实行国有资产授权 经营、对下属公司实行员工和经营者持股的改革以及下属公司上市发行股票等方法,既募集了资金,又创造了长效的激励手段。 可以说, TCL集团在包括改制在内的不断变革创新中实现了集团的新发展。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 TCL 集团的新的“合金”模式 —— 国有体制的资源、民营体制的激励和合资体制的管理的统一 —— 得以形成,并在新的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管理上的优势。 一、国有优势 1998 年以前, TCL 集团公司是纯粹国有企业。 1998 年以后,随着改革方案TCL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15 的兑现, TCL 变成国有控股企业。 TCL 集团的这种国有性质,在资源以及其他方面为 TCL 赢得乐优势。 (一)早期的优势 TCL 创业初期,正是由于是国有性质,所以得以从修理黑白电视机开始,有机会做进口电子产品的贸易,并因此积累了企业发展的最初资源。 同样,也是由于是国有性质,所以公司可以有政策上的优势,有更大的机会与外商合作,包括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十三个中外合资企业之一的 TTK 家庭电器公司和其他合资企业。 成立 TCL 通讯公司后,作为国有的个体户, TCL 成功地打开了邮电系统这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大和顺畅的电话机销售渠道,从此奠定了 TCL 成功的基础。 另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金、人才、指标计划等资源十 分稀缺,它们的分配也都向国有企业倾斜,尤其是重点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所以作为国有性质的 TCL 集团在资源上获得了多方面的优势。 (二)改革的优势 作为小型国有企业的 TCL 在最初的创业过程中得到了计划体制的照顾,在发展壮大,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仍然受到体制上的诸多优惠待遇。 主要表现在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对 TCL 集团这样的重点企业始终给予的充分重视和照顾。 国有的优势首先是在资源方面。 1996 年底,由于是属于一个系统的国有企业,所以三家 TCL 专业集团重组成统一的 TCL 集团公司,将各自拥有的诸多国有资源交给以李东 生为核心的 TCL 集团经营层经营。 TCL 集团与中国银行总行、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分别签定了银企合作协议,银行向 TCL 集团提供 30 多亿元的信贷额度,并提供高水准的结算和其他服务。 1999 年,在两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 TCL 集团接受了内蒙古电视机厂国有资产的异地无偿划拨,不出资即占有了该厂的全部股份,成立了内蒙古 TCL 王牌公司。 这是其他所有制企业所不可能获得的待遇。 在政府重点项目的安排方面, TCL 也有优势。 如,中国政府决定中国自己要TCL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16 做 GSM 时,并决定把这个项目放在广东省时,终端产品方面,包括吴邦国副总理在内 的高层领导首先想到了 TCL 集团。 政策的优势方面, TCL 集团被列入人民银行、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单位认可的 300 家国家重点企业名单中,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TCL 集团在人员出入境等方面也有较高的自主审批权。 下面要提到的企业上市方面,在上市指标资源的分配方面, TCL 也享受到了益处。 1997 年,惠州市地方政府批准了 TCL 集团大胆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协议。 试点方案实施以后, TCL 不再是完全的国有企业,而是国有控股企业。 而根据 TCL 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协议,国有股份在 TCL 集团中仍将进一步下降。 但是,TCL 集团享 受的体制优惠待遇仍然不受影响。 二、授权经营 国有企业尽管有上述体制上的优势,但是传统国有企业不能够取得良好的经营效果,说明尽管有上述照顾,但是国有体制的弊大于利。 除了经营者能力上的原因外,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激励制度不到位也是重要的原因。 1997 年, TCL 三大专业集团重组合并成 TCL 集团有限公司后不久, TCL 集团公司就整个集团体系的国有资产整体授权经营问题,与惠州市政府达成一致。 TCL集团成为惠州市第一家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试点单位。 主要内容: 政府将 亿元净资产(不包括外商投资部分)授权李东生为核 心的 TCL集团经营层经营,政府从此不再插手具体日常事务,只考核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主要内容如下: 以净资产年环比增值率 10%为目标,超过 10%则超过部分中一部分奖励李东生为核心的经营层,奖励包括现金和股权,在十五大以后,奖励全部以股权计算; 如果连续两年净资产增值率达不到 10%,则经营层(包括李东生)辞职; TCL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17 政府在 TCL 集团投入的净资产保持不变,每年国有资产应分得的净资产增值部分由政府拿走; 在国有资产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目标时,李东生为核心的经营层要受惩罚,罚的方式也是股权。 作为保证,李东 生以个人的全部资产做抵押; 在对核心经营层的奖惩中向第一负责人倾斜,李东生占整个奖惩的一半; 后来政府在应分得的净资产增值部分中拿出 20%作为技能股奖励给技术、管理等骨干。 随着上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协议的执行,从 1998 年开始, TCL 集团有限公司已经从纯国有公司变成国有控股的公司。 目前,国有股权在 TCL 集团所占的比例在 60— 70%。 而李东生总裁所占的比例在 10%左右,其他高层管理者合计在 10%左右,中层骨干人员持股约 20%。 在公司股东中,高层领导主要以个人名义持股,而中层骨干人员则通过一家集体公司 间接持有集团公司的股份。 三、子公司改制 由于下属企业中大多数是合资企业,因为《中外合资企业法》规定,不允许国内个人在合资企业持有股份,所以对合资子公司的改制比较困难,要视法律的修改而定。 其他的内资子公司从 1996 年开始,逐步实行了员工合经营者持股的改制。 首先试点的是“华通工贸公司”,然后其他企业也逐步实行,包括 TCL 电器销售公司。 具体做法是: 先将下属企业的非经营性净资产剥离(全部由集团承担),并评估剩余的净资产(不包括品牌等无形资产); 对于使用 TCL 品牌,集团一般向下属企业按照销售额收取千分之 五的品牌使用费(下面还要介绍); 将这些净资产价值折算为 51%,然后,按照确定的原则,如员工按照学历、TCL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18 职称、贡献等确定可以认股的数额,尊重员工的自愿认购; 这种做法由于是在十五大之前就开始了,所以为了避免“廉价出售国有资产”等可能的责任,一般要求集团公司代表的国有资产仍然在改制后的子公司里控股。 在十五大之后,国有资产在一些下属企业中就不再坚持控股了。 总体上员工之间的股份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强调第一责任人,所以经营者和员工之间在股份上的差别较大。 通过这种改制,一方面筹集到了社会资金,另一方面将员工变 成了股东,将他们的利益与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总体上实现了以增量盘活存量的目的。 其他改制的益处在第一部分即有分析。 1996—— 1999 年间, TCL 共对下属 10 家企业进行改制,关闭 3 家企业,将其资产进行内部优化调整,其余按照前述方法进行员工和经营者持股的改制,目前改制后的公司除一家亏损外(房地产公司),其余的效益均较好。 四、主导企业上市 TCL集团的主导业务是彩电和通讯,其中 TCL通讯有限公司(股票代码: 0542)1993 年就在深圳上市,当时募集资金 1 亿多元,彩电业务的制造部分也作为 1999年 11月在香港上 市的 TCL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募集资金。 通过第一次上市发行股票, TCL 完成了传统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 通过第二次上市发行股票, TCL 完成了资本的国际化,并在经营管理上向国际规范企业靠拢,进一步为公司成为世界级企业奠定了基础。 这两次上市为公司业务发展筹集了较多的资金。 但是总的来说, TCL 集团在国内股票市场的资本运营方面不如其他一些公司出色,尤其是利用上市公司融资方面,国内成功的企业如长虹公司先后从股市筹资 100 多亿元,将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将到 20%多,而 TCL 由于股份公司的业绩表现 一直不好,只是在 1999 年通过配股又募集了 亿元资金。 1999 年报中, TCL 通讯股份公司新的管理层到位,处理并暴露了长期积累的问题,报表巨额亏损。 但是, TCL 在利用外资方面相对于其他公司更加出色。 集团从 5000 财政元贷款起家,开始主要是与外商合资,包括全国最早的 13 家中外合资企业之一 —TCL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19 — TTK 家庭电器公司。 TCL 电话机公司也是利用香港南洋银行的贷款并与港商合资开始的。 TCL 与 NEC、 LG 等多家外商有合作,尤其是与港商的合作中。 TCL 彩电制造过去主要利用了长城电子、陆氏等外资的资金。 1999 年 10 月, 在深圳高交会上,以 TCL 王牌彩电制造系统为主要业务的 TCL 国际控股公司与美国上市公司 LOTUS PACIFIC 互换股权,成为该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打通了通往国际资本市场的道路。 1999 年 11 月, TCL 国际控股公司在香港上市后又募集了较多国际资本。 TCL 的经验之一就是,利用外资,不仅培育和人才和管理,完成了资本的积累,而且还培养了自己的品牌,反过来又与外资竞争。 TCL 集团在下属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方面比较规范。 集团公司一般不大量占用下属公司的资金,但是,集团公司财务结算中心在集团资金的统一调度、管理方面也发挥 了不小功能。 第四部分 业务领域 TCL 集团从事过的业务领域较多,这与集团在 1996 年底三个专业集团(电子集团、通讯集团和房产集团)整合成统一的 TCL 集团之前,由惠州市电子工业总公司主管时投资分散有关。 经初步过整合, TCL 集团的业务逐渐向四个核心靠拢,收缩。 一、主要领域 目前,经整合后的 TCL 集团业务主要是四个领域:家电、电话机、电工和IT。 房产业务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亏损较重。 其他业务则所占比例很小。 1999 年,在 TCL 的销售收入( 150 亿元)中,各主要业务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家电 70%,其中主 要是彩电业务; 电话机 20%; 电工约 %; IT 不足 10%; 其他比例较小。 TCL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20 上述业务中,信息产业由于在 TCL 集团的未来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第七部分专门介绍,其他在此逐一分析。 二、彩电业务 TCL 的家电业务主要是彩电, 1999 年彩电外的家电销售为: AV 产品(影碟机、音响等) 亿元、白家电 9 亿元。 目前, TCL 集团的彩电销量为同行业第 3 名,仅次于长虹和康佳, 96 年以来的彩电产量分别为: 1996 160 万台 1997 270 万台 1998 450 万台 1999 557 万台 彩电业务包括 TCL 王牌制造系统和销售系统两 部分,销售系统将在专门的部分叙述。 由于 TCL 王牌制造系统还为其他品牌做 OEM 生产,合作对象包括日本“三洋”等,所以 TCL 王牌制造系统制造的彩电并不完全以 TCL 品牌销售。 如 1999年,制造系统制造了 557 万台彩电,但是 TCL 销售公司只销售了 430 万台。 TCL 王牌制造系统目前包括四个工厂,深圳、惠州、河南、内蒙古,四个厂整体采购,整体安排制造计划。 其中惠州厂是中心,承担计划功能。 深圳工厂主要是 1996 年兼并的陆氏彩电项目,惠州厂是 1997 投产的新建的彩电基地,河南厂是兼并河南美乐集团的结果,内蒙古厂是 1999 年内蒙古电视机厂国有资产整体无偿划拨的结果。 TCL 不是特别强调自己的生产制造能力储备,但是在接受了美乐和内蒙古厂之后,公司的彩电生产能力已经非常强。 TCL 进入彩电行业的时候,彩电业的竞争已经较激烈,一方面,国家限制彩电生产线的审批,另外一方面,市场上企业、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很激烈,但是,仍然有较高的利润(即使价格一降再降, TCL 彩电业务仍然有 5%的纯利润),所以 TCL 决定进入。 主要过程如下: 1992 年,选择市场较缺的大屏幕作为切入点,减少中国观众不需要的功能,TCL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21 降低成本和价格,提高性价比,创造了较强的 产品力; 在资金不多的情况下,没有建立自己的制造工厂,而是现做销售网络,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市场销售网络和管理干部,并建立品牌,而。tcl集团企业管理调研报告doc49-其他行业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