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j312-98航道整治工程技术规范(doc30)-工程监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此资料来自 甚至全河段整治,如长江水系的汉江、湘江、赣江、岷江,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西江、东平水道,以及松花江等。 在编制这些河流的航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报告时,均首先作出总体设计。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通航的设计标准、航道尺度、整治原则、整治方案、整治水位与整治线设计、工程总体布局、工程规模及工程量、投资概算、经济效益评价等。 总体设计既是协调各河段的整治标准和工程措施,确定 一条河流、河段或摊群的航道整治工程合理性和可行性的依据,也是供决策领导机关审批的基本文件。 4. 1. 2 根据《水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作出的规定。 4. 2 整 治 标 准 4. 2. 1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计算方法, 1963 年《全国内河通航试行标准》推荐采用综合历时曲线法, 1991 年批准颁行的《全国内河通航标准》新增了采用保证率频率法的规定。 本规范系根据上述标准作出规定的。 闸坝下游河床下切引起设计最低通航水位降低的问题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 因此,对闸坝下游航道,特别是冲积性河床的设计 最低通航水位,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河床下切引起水位下降的因素。 4. 2. 2 航道水深应按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至航道断面底部最高点间的距离计算;航道宽度应为该水位时航道标准水深处的水平线与两侧岸坡相交的最小距离;航道弯曲半径系指弯曲段航道中心线的曲率半径。 4. 2. 2. 1 航道标准水深为船舶标准吃水与富裕水深之和。 船舶标准吃水不一定是船舶的最大吃水,采用船舶变吃水概念设计船舶,充分利用高于设计水位的历时加载,将有利于发挥驳船的最大经济效益。 第 11 页 共 22 页 此资料来自 航道富裕水深由多种因素确定,主要的为船舶航行下沉量及触底安全富裕量。 航行下沉量随着航速增大而增加,根据多年来驾引人员的实践经验,船舶通过浅滩时都采用中速航行的措施,以减小船舶下沉量。 航行下沉量还随船底与河床间距离的大小以及船舶、船队类型而有所不同。 触底安全富裕量与船舶吃水大小及河床质有关,经调查测算泥沙河床可取 ~ ,石质河床还需增加 ~。 4. 2. 2. 2 航道宽度取决于船舶航迹带宽度与航道边线间的安全距离。 船迹带宽度是指船舶(队)在航道中行驶时,两侧最外缘点的轨迹范围,其宽度取决于船队长、宽和航行漂角(θ)。 漂角大小主要受水流、风速、 船舶操纵性能及驾驶技术的影响,在弯道中航行漂角与弯曲半径及船队长度更具密切关系。 4. 2. 2. 3 船舶航行通过弯道时,通常以航道弯曲半径与船队长度的比值来反映其是否满足船舶安全航行的需要,其标准还与弯道宽度、流速、流态,以及通视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条规定系根据国内多次实船试验资料,综合各种因素加以分析研究确定的。 在加大弯曲半径困难较大、投资较多的情况下,经过比较,采取增加航道宽度的措施适当降低弯曲半径的要求也是允许的。 4. 2. 2. 4 系指航槽过水断面积与船浸水舯断面积的比值。 对航道断面系数的规定除人工运河有此需要外,对于在天然河流上新开挖具有限制性航道性质的航槽亦属必要。 在设计这类航槽时,除满足航道标准尺度要求外,还需进行断面系数验算。 4. 2. 3 本条系根据现行行业标准《船闸设计规范》做出的规定。 第 12 页 共 22 页 此资料来自 4. 3 整 治 原 则 4. 3. 1 本条系根据工程经验总结提出的原则要求。 4. 3. 2 根据整治工程经验总结提出的工程措施。 4. 3. 6 本条系根据实际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的。 4. 4 整治水位与整治线设计 4. 4. 1 确定整治水位的方法很多,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均应与该河 流的整治经验相验证,综合分析确定。 4. 4. 2 本条所提方法是在总结我国大量整治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4. 4. 3~ 4. 4. 4 所作规定都是从实践经验中提炼而得,执行时注意通盘考虑。 5 浅 滩 整 治 5. 1 一 般 规 定 5. 1. 1 浅滩是在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下,出现航深不能满足船舶航行要求,以“浅”为主要碍航表征的局部河段。 所指几类将按其共性方面来划分,并确定其相应工程措施。 5. 1. 2~ 5. 1. 3 系根据实践经验提炼出来的规律。 5. 2 沙质和卵石浅滩 5. 2. 1 本条规定了需要 弄清的几个基本点和需要分析的基本资料。 实践证明,只有在充分掌握各项有关资料,正确认识浅滩的各种特性之后,才有可能采取经济而有效的工程措施。 因此,认真执行本条的各项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5. 2. 2 各类浅滩或处于平原河流,或处于山区河流,河床性质有较大 第 13 页 共 22 页 此资料来自 的差异,整治时,要区别情况,采取相应工程措施。 5. 2. 2 本条系根据我国工程实践经验总结。 5. 2. 6. 2 根据岷江九龙滩整治实践及江河口滩河工模型试验结果总结提出。 5. 2. 8. 2 川江夔上游臭盐渍河段的通航措施即采用碛、槽交替通航的办法满足船舶航行要求。 5. 2. 8. 3 系根据云南澜沧江曼厅大沙坝河工模型试验结果。 5. 3 泥 质 浅 滩 5. 3. 1 泥质浅滩一般变化较缓慢,其中硬土跌坎或突嘴的位置尤较稳定。 因此,对泥质浅滩的整治一般以疏浚为主,浚深航槽,切除突嘴,消除跌坎。 在一些湖泊型航道浅滩上,或者在水网地区,由于流速低,来沙量少,通过增大挖槽断面尺度,往往可使航槽开挖后保持更长的使用时间,从而减少重挖次数。 5. 3. 2~ 5. 3. 3 系根据工程实 践经验总结。 5. 3. 4 在泥质浅滩开挖长度大或工程量大的挖槽,往往会引起上游水面的较大降落,需要通过水面线计算来估量工程所造成的影响,以免顾此失彼。 对于开挖有跌坎的泥质浅滩来说,这种计算更不可缺少。 如洞庭湖的响水口和鄱阳湖区龙口两处浅滩,都曾做过挖槽水面线计算及模型试验。 5. 4 石 质 浅 滩 5. 4. 1~ 5. 4. 4 均系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 5. 5 工程布置基本要求 第 14 页 共 22 页 此资料来自 5. 5. 1 确定丁坝间距,涉及因素较多,尚难于用理论计算。 国内目前按上一座丁坝的。jtj312-98航道整治工程技术规范(doc30)-工程监理(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