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关于管理整合的初步研究(doc14)-销售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组织整合,包括组织自身的整合和组织间的整合。 这一整合,与业务整合紧密相关,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了大量研究,业已形成健全的体系。 组织自身整合不言而喻,组织间的整合是指企业的兼 并、整组后所带来的管理整合。 由于笔者的研究视角是从管理本身出发的,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亦在对前两个方面整合的研究,对组织整合不作赘述。 关于组织整合目前国内有两个学者研究的比较深入:一个是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关于组织自身整合的研究;另一个是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陈重先生关于组织间的整合的研究。 总结一下这三种管理整合,管理构架的整合是从新的观察视野,对管理所涵盖内容的宏观框架进行的整合,侧重于认知层面;管理板块的整合,是对管理传统职能分工说的一种整合,侧重于理论层面;组织整合,是对组织自身及组织间的整 合,侧重于业务层面。 三、管理整合的理论基础 管理整合是建立在笔者首次提出的管理结构理论框架基础上,即管理结构思想及其演化的管理三重属性是管理整合的理论基础。 (一 )管理结构的内涵 所谓管理结构,是指管理所涵盖的内容及其逻辑分类和功能关系。 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构成了管理的三维结构,参见图 1。 认知管理三维结构的关系,首先要认知每一维度。 尽管许多管理前辈已就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及管理实践的每一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使其各自成为体系;但从我目前所 获得的较为广泛的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有哪一位学者将管理的三维空间囊括在一个理论框架之中并作系统的研究。 管理界不能做到这一点,至少是一种缺憾 —— 不仅影响管理界对管理的总体把握和构建整合,而且影响管理实践效能的发挥和释放。 在所有人类各学科的理论中,管理最具有“应用气质的理论”学科之一,因为管理的精神追求是实践和应用。 从管理理论的形成来看,无论是泰勒的科学管理,还是日本的 JIT 或哈默的流程再造,其实践性均是极强的。 企业间管理及经营绩效的差距与对管理三维结构关系认知程度是正相关关系。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的丰田公司、 中国海尔集团的绩优经营都离不开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的有机融合。 图 1 管理结构的三维空间模型 (二 )三个维度的认知 (1)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实践规律性的总结。 人类的管理实践漫长而悠久,但真正有意识的去形成理论始于泰勒时代,始于企业的管理者,所以 《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企业才成为“自明性”的前提。 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 A雷恩 (Wren,D. A)指出的那样:“把管理惯例 (规则 )整理成理论的动力,来自想把知识更为连贯地传授给那些渴望成为管理实践者的强烈愿望。 那些最初试图对管理做出描述的,基本上都是实践家。 ”这些曾尝试总结提炼自己的经验与观察以供他人应用的实践家有欧文、麦卡勒姆、泰勒、甘特、法约尔和巴纳德。 法约尔是第一个提出一般管理理论的人。 他把管理理论定义为,用一般管理经验去尝试和检验管理规律、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和。 (2)管理技术,是管 理的方法和手段,犹如医生为病人医治病体需要的各种医疗检测设备一样。 管理如果离开管理技术将寸步难行。 计划有计划技术、组织有组织技术、决策有决策技术、战略有战略技术、绩效考评有绩效考评技术。 (3)管理实践,从管理学研究对象看是对企业而言的,是指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对供应链进行整合的具体活动。 按照流行的观点,管理实践是指对企业业务活动进行计划、组织、用人、领导和控制的活动。 (4)三者的关系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三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互相转换。 优秀的管理实践通过总结为 一般的管理规律可以转化为管理理论,如“ 7S”理论、 BPR 理论、日本丰田的看板管理及精益生产法等。 管理技术通过一定时期的应用,也可以转化为管理理论,如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用于质量管理活动的 PDCA 技术,后来转化为管理中的计划理论;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用于战略咨询的 SWOT 技术,后来转化为战略理论的一个部分。 一旦管理实践和管理技术升华为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就能够指导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成为思想力量。 上述对管理三维结构关系的分析,是从三者的形式及相互转换的过程角度进行的。 从三者对应的主体看,管理理论,以商学院、管理学 院或研究院教授们为主;管理技术,以咨询师为主;管理实践,以企业家和管理者为主。 从形成机理看,管理实践是管理理论和管理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