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贵州省重点推荐项目总结报告doc(28页)-地产综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一个新的社区将逐渐显现。 届时,将为荔波县撤地设市目标的实现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 进两个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 市场预测 2020年 , 荔波 实现了全县旅游接待的强势增长,全年共接待游客 ,旅游综合收入 ,是 1998年的 20倍;从不到百名外国人进入荔波到 3年接待外国人 20万人次。 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数从 2020年的 55 万人次增加到 2020年的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荔波在西部大开发十年间实施的“生态立县、文化塑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截至今年 7 月底,来到荔波旅游的游客已达到 80 多万人次,实现旅游 综合收入达 亿多元。 然而,与几乎处于同档次的湖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则存在很大的差距。 正是基于这种就资源而资源的“眼睛旅游”模式不但使极高的荔波旅游禀赋湮没在同质化的区域竞技里,也使荔波的旅游产业延展缺失了硬件支撑的短板, 2020年 10月,一个以全景荔波、资本营运、立体旅游为核心认知的旅游提速计划出台,这个“加速开发”计划,从思想和操作层面都体现着极强的跨越思维 —— 投入市场化、资源资本化。 大景区构建:拉长景深支撑大荔波设想 通过加速开发,在核心景区间开发过渡景点和路桥,实现景区一体化,重点通过 8大旅游项目的建设,形成以荔波县城为中心的循环旅游构架。 在此基础上,适当的时候推出“荔波旅游一票通”,最终形成“大荔波旅游品牌”。 大投入撬动:资本运营弱化政策性资金依赖 通过灵活的资本运作和适当的政策引导,将社会资本引向荔波,达到提高开发品质、缩短开发时间、扩大开发规模的目的,成为荔波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最好验证。 大产业构想:服务业振兴瞄准立体旅游 在旅游加速开发中,荔波明确提出加强旅游衍生产业的开发和培育,在旅游工艺品、民族文化挖掘等多个领域展开攻坚,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涵盖面,用大产业概念创建立体 旅游新模式。 对焦市场:建立激励机制 拓展客源市场 为拓展客源、刺激当地旅游发展,今年 3月,荔波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旅游奖励新规:凡是与当地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签订合同的旅行社,在一年内,能够组织 8万人以上到荔波大小七孔等景区旅游的,就可以得到 660万元的奖励,还可获得价值不低于 20万元的小轿车。 除了这项大奖外,荔波县还会按年度对组织人数最多的前三名给予奖励,奖金分别为: 6万元、 4万元、 2万元。 旅游加速开发,不是对此前道路的颠覆,而是基于科学合理规划之后的一种提速和提质。 通过加强景区联动,放大整体优势,突出资本 吸附在开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缩短建设跨度,实施大产业计划,变单一风景游为集风景、风情、民俗文化和旅游商品于一体的立体旅游模式,全力彰显荔波作为世界级旅游品牌的应有特征。 我们相信,通过 5 年时间,年旅游接待量达到 500 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逼近 22亿元, 年均增长 25% 以上;全县旅游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数三分之一以上,旅游受惠人口超过 5万人;景区游客超过 100万人,游客平均停留时间提高到 3天以上;旅游住宿设施床位达到 ,其中星级宾馆床位达到 2万个以上。 第四章 建设内容和规模 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坚持完善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原则; 整合中心城区旅游资源,填平补齐,统筹规划的原则; 完善功能、基本满足需求,满足旅游观光、文化活动、休闲产业三大功能要求的原则; 根据政府指导、市场导向、覆盖人口及服务功能确定建设规模,执行行业技术规范,做到规模适度超前、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的原则; 项目布置与城市规划相一致的原则; 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 附表:功能分区布置表 业态类型及分配比重 序号 业态类型 面积(㎡) 比重 (%) 度假村、会所会议酒店 商 务 养生度假村 多功能会议中心 度假酒店 总部会所 大 类 中 类 小 类 业 态 系 统 旅游核心 主题娱乐场 民俗体验园 非遗文化博物馆 民俗文化风情街 旅 游 特色运动 拓展运动 青少年活动中心 拓展基地 水上特色运动区 运 动 放松体验 水上戏台 酒吧、夜总会、 SPA 城市俱乐部 休闲娱 乐 旅游购物 商 业 民族美食街 旅游纪念 品街 特产展示贸易馆 名品街 旅游配套 生活配套 民 居 古镇客栈 古镇公寓 1 古镇旅游客服中心 % 2 古镇核心商业 % 3 古镇客栈 % 4 古镇公共配套 % 5 古镇旅游设施配套 % 6 旅游度假酒店及商务酒店、娱乐广场 % 7 高档民族旅游体验区 % 8 高档旅游会所 % 9 总部会所 % 10 旅游配套多层、中高层住宅 % 地面总建筑面积 % 备注 表中业态规划暂作参考,具体业态规划待市场详细调研后进行调整。 各业态详细数据,待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后加以细化。 第五章 建设方案 建设用地 本项目选址于玉屏镇菜园坝,位于荔波县旅游服务区规划范围内,是城市东南向拓展的重点发展区域。 编制依据 《荔波县城总体规划》 (第 3 次修编 ) 《荔波县建设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概念规划》 《荔波县旅游发展规划》 《荔波县城风貌规划及县城小街小巷整治规划》 《荔波县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荔波县城风貌规划》 《县城总体规划》 总平面布置 一、 区域划分 按建设内容和功能划分,规划成 10个区域: 古镇旅游客服中心 古镇核心商业 古镇客栈 古镇公共配套 古镇旅游设施配套 旅游度假酒店及商务酒店、娱乐广场 高档民族旅游体验区 高档旅游会所 总部会所 旅游配套多层 、中高层住宅 二、 总平面布置 (一)总则 总平面布置,根据项目前期建设、使用、管理、交通、卫生等方面要求,对建筑平面、道路、管线、绿化等条件充分利用,以利于环境自然条件的保护,营造和谐的氛围; 分别设置 10 个清晰的功能区域,相辅相成又互不干扰;合理组织服务布局,确保人流通畅; 道路设计中主、次及小区道路功能明确,布局紧凑,衔接有致,便捷顺畅;道路宽度和通达性均能满足消防要求;在几个主要游客服务中心人口设有地面停车场,地下停车场主要分布在各组团区域; 建筑风格充分融合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 等少数民族的建筑元素,从外形、色彩等方面集中体现;整个项目区内建筑物分布采用方圆结合,刚柔相济;建筑物整体高度从西、北向东、南逐次递减,以体现整个古镇显山露水和向东南方向抱合的特点;相邻单体建筑之间高低错落有致,以利视觉的通透; 古镇水系由东北向西南纵贯整个项目区块,采用水乡的网状风格,依地势自然下行,水源取自樟江又回归樟江,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确保其水流的专用性及洁净感; 对景观小品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合理分布; 绿化主要沿道路、水系、广场、河道以及停车场呈多种形状分布; 项目采用雨污分 流排放系统,雨水入樟江河,污水入城市污水管网; 对于建筑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结合项目地块标高偏低的特点做回填处理;对古镇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将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出妥善安排; 充分利用场地地形提高土地利用率,总体布局力求做到简洁、经济、合理、美观,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息环境; 1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合理解决古镇旅游经营与区内居民生活对于共享资源的矛盾; 1适当考虑市场的分期建设环境。 (二)规划 从项目使用性质和业态要求出发,结合建筑功能关系,对拟建物业平面、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对项目中的建筑物、构筑物因势利导,以适应复杂的使用功能,从而塑造生动有序的环境和空间; 运动场地,力求满足各种中小型表演要求。 (三)交通道路 道路线形分网格、环形两大类,项目区主、次干道合理布置,各功能分区内均有紧急通道; 项目区内主干道为双向车道,路面宽 22 米;次干道为双向车道,路面宽 12 米;小区道为双向车道,路面宽 7 米。 (四)绿化 绿化率(不包括水系、广场、停车场及景观小品中的部分绿化)不小于 %。 绿化主要分为行道绿化、场地绿化两大部分,分别成线状、条状及块状分布,多 以适宜当地环境的灌木、乔木和花卉为主,形成三个层次的结合,部分区域做立体绿化。 建筑与结构 本着“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的原则,设计项目区内建筑类型和结构类型。 建筑类型主要有: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 建筑结构主要有: 木结构 (纯木 、 土木、 砖木 ) 、砖混结构、 钢筋混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