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广元开发区至川浙园连接道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72页)-工程可研(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其中黄壤为基带土壤,分布于海拔 1500 米以下地区,以上为黄棕壤土类,带幅 900— 1000 米左右;海拔在 2200— 2300 米以上的为暗棕壤土类,带幅 700— 900 米左右;海拔在 3200— 3400米以上的为亚高山草甸土类,带幅在 900— 1200 米左右;海拔在 3700米以上为裸岩、石坡。 水文条件 境内河流属 长江水系。 集域面积在 50 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流有 80多条,主要通航河流有嘉陵江、白龙江、东河、清江河等,这些河流均汇集到嘉陵江至重庆注入长江。 广元市境内河流以 嘉陵江 为主干,有 白龙江 、 清水河 、东河、木门河等 75 条河流,水量丰富。 地震效应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20, 2020 版),广元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场地无地震断裂,地震活动弱,历史上无 5 级以上地震活动记录,2020 年 5 月 12 日汶川发生 级地震,本地区也遭受一定的影响,但总体破坏不大。 场地区无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地基稳定性良好,适宜工程建设。 项目基础设施条件 供电条件 广元市境内河流以 嘉陵江 为主干,有 白龙江 、 清水河 、东河、木门河等 75 条河流,水量丰富,流速急、落差大,水能蕴藏量为 290万千瓦,目前有宝珠寺、紫兰坝等 大中小型水电站,建成的水、火电站总装机容量 90 万千瓦,到 2020 年,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 300万千瓦。 为了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我省出台的《四川省电力用户向企业直接够点试点办法》规定:重灾地区的重点工业企业可实行直接购电,所以广元市供电情况可以满足项目用电的需要。 供水条件 全市共有各类水利工程 4700 余处,其中,中型水库 6 处、小型水库 558 处。 有水域面积 万亩,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 10 亿立方米。 广元市水资源比较丰富,能满足项目的用水量。 道路交通条件 广元处 于 成都 、 西安 、 重庆 、 兰州 四大西部城市腹心地带, 宝成铁路 、 广旺铁路 和 10 212 两条国道主干线在市区交汇,嘉陵江水运可直达重庆,成绵广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 随着兰渝(兰州 — 重庆) 铁路、广(元)南(充)高速公路、广(元)陕(西)界高速公路、广 (元)甘(肃)界高速公路、广(元)巴(中)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以及 广元机场 的复航,广元的交通优势更加突出。 项目所在区域交通便利,便于项目所需材料的运输。 项目施工条件 天然建筑材料 本工程施工所需要的砂料、卵石、石料、上料等全部能在区内市场就近采购。 道路主要路基材料(沙砾石,沙等)就近取自嘉陵江。 主要外来材料的供应 本工程施工的主要材料包括 钢材、木材等,均能在区内市场就近采购。 沥青混泥土面层来自广元市川浙园沥青搅拌站,混凝土来自广元市川浙园水泥搅拌站。 施工电源 本工程施工电源由广元市电力部门供应。 因此,本工程的施工供电可靠,电量充足,能满足施工要求。 施工队伍及设备 施工队伍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选择有能力承担本工程施工的专业施工企业。 工程所需的机械设备由中标企业自行解决。 广元市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为本工程提供充足劳动力。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条件已准备充分。 第五章 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道路工程及管线附属工 程 道路工程 本次道路建设范围为西滨道至川浙园连接道及附属工程。 西滨道至川浙园连接道全长 1450m,呈东西走向。 本通道工程为园区干道,按城市次干道Ⅲ级级标准,车道数为双向 2 车道,路宽 12 米。 单块板,其中行车车道宽 2 4 米,人行道宽2 米。 路面排水通过道路纵坡和横坡排入雨水口后进入雨水管道。 表 51 建设规模表 工程项目 单位 推荐方案 公路等级 级 Ⅲ 级 设计速度 Km/h 20 路线长度 米 1450 路面宽度 米 12 行车车道宽度 米 8 人行道宽度 米 4 综合管线网工程 主要为排水管线(雨污水)及路灯照明。 第六章 道路工程建设方案 道路设计方案 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范围为西滨道至川浙园连接道及附属工程。 西滨道至川浙园连接道全长 1450m,呈东西走向。 技术规范及依据 (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20) ( 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20) ( 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0342020) ( 5)《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CJJ4491) ( 6)国家及地方其它有关规划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 ( 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20) ( 8)甲方提供的相关资料 西滨道至川浙园连接道概况及主要技术指标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道Ⅲ级, 道路长度: 1450m 设计车速: 20km/h 道路红线宽度: 12m 行车道宽度: 4m 路面类型: 沥青混凝土 道路纵坡: Imax=4%, Imin=%; 设计 荷载标准:城 — A 级 道路平纵设计 ( 1)尊重规划,尊重现状,最大限度的结合地形减少土石方,减少投资。 ( 2)线型力求直捷、连续、顺适,避免急弯陡坡,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还要与其它道路构成合理的区域路网。 ( 3)道路的建设应有利于道路周边土地的最大开发利用量和土地的升值。 ( 4)道路的建设尽量避免大规模改变地形地貌,以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良好的经济性。 本次设计的平面设计服从规划路网布置,平面设计尊重交通管理,有利于开发建设,适应了建设需要,平面 设计根据地形、地质、地物等控制因素,获取最佳运输经济和工程经济效益。 本次纵断面设计尽可能的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坏,减少土石方,不影响整个片区,土方平衡利于场地土地的开发利用,并保证本次设计道路与其它规划道路和现状道路的良好衔接。 道路纵断面设计以规划为依据,并充分考虑沿线道路两侧建筑物及院落的标高、各单位的路面排水等问题,最大设计纵坡为 4%,最 小设计纵坡为 %。 西滨道至川浙园连接道采用 4m(人行横道) +8m(车行道) +4m(人行横道) =12m 的道路标准路幅。 路基设计 ( 1)路基必须做密实、均匀、稳定。 路槽底面土基在不利季节应达到干燥或中湿状态,其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值应大于等于 30Mpa,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土基强度。 ( 2)路基填筑材料应因地制宜,合理采用当地材料或工业废料。 ( 3)路基设计应经济、技术安全。 ( 4)路基设计要注意环境保护要求,注意工程景观效果。 依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土质路基压实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压实度要求如下: 土质路基压实度 填挖类型 深度范围 ( cm) 压实度( %) 次干路 填方 0~ 80 ≥93 > 80~ 150 ≥90 > 150 ≥90 零填及挖方 0~ 30 ≥93 本项目道路土石方量较少,路基为一般土质路基,不需要做防护和特殊处理。 各种管线开挖的管沟回填压实后必须达到路基的压实度要求。 修筑路堤所用的填料应为水温性好、压缩性小、便于施工压实、且运距较短的土、石材料。 如碎(砾)石质土、低液限粘土(砂性土)、砾石或不易风化的石块。 路堤设计采用 1: 的填方边坡坡率;跨越堰塘、水田段采取清除淤泥或抛石挤淤等方法进行处理并回填,回填压实度≥ 93%。 路面结构设计 ( 1) 沥青混凝土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是一种结构可靠、使用性能优良的路面,具有噪声低、震动小、无反光等优点,汽车行驶有较好舒适性。 同时,沥青混凝土路面机械化施工程度高,材料及材料配合、机械作业、质量检验均易于科学管理和控制,施工质量易于保证。 沥青路面铺筑速度快,相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开放交通早,可以提前发挥路面的使用功能。 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具有维修、养护方便、快捷等优点。 ( 2) 水泥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刚度大、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路 面结构,其设计使用年限较沥青混凝土路面长,初期成本、后期养护、维修费用相对较小。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阳光下反光严重,影响司机视力,易使司机疲劳,降低了行车安全性。 路面存在大量结构缝,行车震动大、噪音高,降低了车辆行驶的舒适性。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维修一般采用小型机具人工作业,作业时间长,较大的维修作业甚至需要中断交通。 根据两种路面的结构特点,其路面应具有安全、高效、快捷、等要求,根据灾后重建的需要,宜采用柔性路面。 本工程地面道路推荐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 1) 道路轻 微破坏时,采用清洗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的方式处理。 ( 2) 道路中等破坏时,采用破碎原水泥混凝土路面,重铺沥青泥至原标高,再加铺沥青混凝土的方式处理。 ( 3) 道路严重破坏时,采用破碎原路面并下挖 米后,铺基层并重铺水泥混凝土至原标高,再加铺沥青混凝土的方式处理。 路基面结构详见附图。 表 61 道路路面结构层组合及厚度 层 位 结构层材料 路面结构层厚度 (cm) 面层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AC13C 3 下面层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AC20C 6 基层 水泥石灰粉煤灰碎石层 30 底基层 砂砾 石 40 道路路面设置 %坡度的双面横坡。 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按 2m 宽度、 2%横坡设置,待周边地块开发时一并形成完整的人行道系统。 人行道的结构形式为采用 CCS 矿化粉彩色人行道方 块, 2cm1: 3 水泥砂浆找平层, 10cm 水泥稳定碎石垫层。 综合管网 编制范围和依据 本次设计的综合管网包含给水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电力管沟、路灯等管线。 根据规划要求,全部管线下地敷设。 主要规范和标准 ( 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 5028998) ( 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 GB 5028298) ( 3)《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 503182020) ( 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 2020) ( 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 2020) ( 6)《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GB 502931999) ( 7)《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495) ( 8)国家及地方其它有关规划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 ( 9)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 设计原则 ( 1)统一设计,统一实施; ( 2)管线布置采用先人行道后车行道;检查检修频繁的管道优先布置于人行道上;重力 管道优先布置; ( 3)设计范围内,所有管线均考虑埋地敷设; ( 4)所有管线符合各管线设置的规范及埋深要求,相互间在平面及竖向不发生碰撞,与道路构筑物不发生矛盾; ( 5)结合城市道路设计,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有土地的情况下,使路线简捷; ( 6)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 工程管线在竖向管位分配时,宜按下列原则规定处理: ,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 ; ;。 ( 7)所有的雨水和污水均考虑重力排除 ,尽量避免提升,需要特殊处理的水另行考虑。 管线布置 综合考虑各种管线的功能、特点、管径、埋深及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道路、绿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结合规范要求,管线布置如图所示: 给水管网 西滨道至川浙园连接道供水便利,供水由规划的给水厂提供。 根据西滨道至川浙园连接道情况,该片区用水量预测采用用地指标法和人均指标法相结合的方式,规划区内居住用地采用人均指标法,按一类居住用地每人每天 230L,二类居住用地每人每天 160L,其余用地均采用用地指标法, 未预见水量取 5%。 规划区内需水量为 万 m3/d。 该工程给水管道采用离心球墨铸铁给水管(公称压力 ),计算公式参照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 2020) 当υ : i= 2(1+)当υ≥ : i= 2/ 式中: i ——————————— 每米管道的水头损失( m) dj——————————— 管道的计算内径( m) υ ——————————— 平均流速( m/s) 水管道布置 给水管道采用离心球墨铸铁管,由于该地给水管段为供水主管, 担负过路送水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