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55)-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我市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加快气象 “ 三网一系统 ” ,即旱涝寒气象监测网、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网、雷电安全监测网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加快服务业发展 大力实施服务业 “ 三二三二 ” 工程:做强做大旅游、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三大优势服务业,加快发展房地产和现代物流两大产业,积极推进信息、科技、文化三大新兴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居民服务和餐饮旅馆业两大传统服务业水平。 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 产业素质。 到 2020 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43%。 突出发展旅游业。 树立大旅游观念,高起点地编制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逐步把韶关建成集自然景观、佛教名胜、历史文化、绿色生态、民族风情和疗养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创新旅游管理体制,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大力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位,创建国家最佳旅游城市,启动丹霞山、南华寺申报世界遗产工程,突出打造 “ 世界地质公园 ” 丹霞山和 “ 禅宗祖庭 ” 南华寺两大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抓好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马坝人遗址、珠玑古巷、 大峡谷等重点景区的建设和开发。 培育和引入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推进旅游产业化,延伸旅游产业链。 实施联合营销和多元化旅游促销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 以加强区域合作为契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50 页 机,推动旅游业的区域合作。 到 2020 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 1000 万人次和 60 亿元以上。 做强做大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优势服务业。 扶持发展一批有特色的农产品、工业品和大宗原材料等大型批发市场。 大力推进连锁企业、大型超市,推行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促进以网络商业为基础的 新型商业的发展。 鼓励运输企业集团化、连锁化,促进运输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扩大运输服务的能力和范围。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和运输服务质量。 加快发展房地产、现代物流两大服务业。 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开发企业,以芙蓉新城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房地产整体开发水平和建设档次。 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培育和完善二、三级市场,扩大有效需求。 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培育和壮大粤钢松山、广东亿华等物流企业,加大物流市场开放力度,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把市区建成区域性 现代物流中心。 积极推进信息产业。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 2020 年,全市形成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经济社会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初步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城镇家庭互联网普及率 60%以上,电视、广播实现数字化。 壮大基础电信企业,加强和完善宽带多媒体信息传输网络建设。 落实作为省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市的各项工作,实现生产装备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智能化、商务电子化。 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育种、种植、加工、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50 页 流通等全过程服务,建立和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 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保健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全社会的交互式信息服务体系。 全面提升居民服务和餐饮旅馆业。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有利于养老、托幼、文化、体育、物业管理、医疗保健、环境卫生、中介服务等社区化的服务业。 鼓励、支持外资和民营资本建设一批中高档次的星级宾馆、酒店,提高我市宾馆酒店的档次和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挖掘和创新有山区特色的名菜、小吃,推动中小餐饮企业发展壮大。 大力发展 金融服务业。 健全以征信系统为重要内容的信用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支持银行、保险业、证券业、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拓展金融业务,充分发挥其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完成压降不良贷款、提高资本充足率、转换经营机制等任务,提高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村信用社改革成功。 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改革,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向综合开发性银行转型。 积极引进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竞争主体。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和体系,发挥担保基金、担保机构引导信贷资金投入的 “ 杠杆 ” 作用,为中小企业 及个人融资提供便利。 鼓励创新金融业务,增加金融工具种类,促进融资需求。 从制度、机制以及网络建设入手,逐步构筑防范 “ 洗钱 ” 等金融犯罪的工作体系,确保金融平安与金融稳定。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50 页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适应居民购买力增强、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制定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引导居民扩大在居住、交通、通讯、教育、文化、保险等服务领域的消费,提升消费结构。 完善消费信贷政策,扩大消费信贷品种、范围和规模。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营造开放宽松的服务业发展环境。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统一的市场准入制 度,打破行业垄断,促进有效竞争。 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各类资金投入现代服务业,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业发展环境素质。 加快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业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加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围绕我市产业的优势领域,发展壮大一批国家、省 和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支持现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充分发挥作用,成为我市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 建立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的科技平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进入企业的技术创新机构,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 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 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50 页 吸收和再创新,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项目,开发核心技术。 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到 2020 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 总支出的比重达 %以上。 积极稳妥发展风险投资,完善创新创业的融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 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中介服务,加强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网络化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 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实现共享。 建立创新企业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基础性的创业服务。 加快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各类科技力量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宏观体制和政策体系。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 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改革分配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创新。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建立完善商标和专利信息平台以及预警、援助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的力度。 鼓励和支持企业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利用知识产权占领和扩大市场。 加快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扶持知识产权产业化。 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水平。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50 页 (二)促进内外源经济共同 发展 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坚持内外源相结合,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外源型经济由小向大转变,促进内源型经济由弱至强转变,形成内外源型经济共同发展新格局。 加快外源型经济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营造低成本、高质量、安全文明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优化引资和投向结构,把引进外资与促进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 整合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发展专业园区,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打造一流招商载体。 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外资结构,加 快推进企业集团与国际一流企业对接,重点加强与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 500 强企业的合资合作,引导其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业。 把加强引进上游产业与提高下游产业的技术和生产经营档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经营下游产品的外资企业在增资扩产过程中延长产业链,向更高档次升级换代,推动外源型经济本土化植根发展;加强发展规划对招商引资的统筹和引导,抓住龙头项目开展重大产业招商工作,以龙头项目带动相关产业投资。 优化服务环境,完善招商引资后续服务机制,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行率和资金到位率。 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优化商 品、出口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着力培育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质量水平,鼓励现有加工贸易企业增资扩大,完善加工贸易产业配套体系,提高加工贸易对本地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 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50 页 贸易。 优化进口结构,增加急需的能源、关键技术、重大设备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 建立和完善外贸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 发展壮大内源型经济 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 按照 “ 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 ” 的方针,优化政策、政务、法 制、市场、舆论等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以科技型、资源深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外向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为重点,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成长型中小民营企业。 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领域。 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构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投资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 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导向作 用,引导民营工业企业增加技改投入,提高为大型企业配套生产的能力,使更多中小企业成为大型企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办好各类民营经济园区,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企业组织制度。 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带动力。 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及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领域集中,提高国有经济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