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案例库(ppt122)第3篇国际金融风险案例-国际金融(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失业率很高 , 例如 , 1992年英国的失业率超过 10%, 工业产量比前一峰值下降 4%, 法国失业率上升到 %, 产量迅速下降 , 这些国家为摆脱经济萧条刺激本国经济复苏 , 先后调低利率 , 但结果却使资金从这些国家流入利率相对较高的德国 , 形成马克坚挺的局面。 这样 , 这些国家便面临一种两难选择 , 即若要维持其货币与马克和欧洲货币单位的固定比价 , 进而维持欧州货币体系的稳定汇率机制 ( 即外部均衡 ) , 它们就必须跟随德国调高利率 , 但这又必然要加剧国内经济的衰退和失业;若要通过降低利率放松银根来刺激本国经济复苏 ( 恢复内部均衡 ) , 它们就必须被迫使其货币对马克较大幅度贬值 , 但这又必然会破坏欧洲汇率机制。 经过一段时期的抗争 、 协商和协调干预 , 英国和意大利大量消耗了自己的国际储备 , 仍然抵挡不住外汇市场的强大压力 , 不得不于 1992年 9月 13日首先宣布英镑和里拉 “ 暂时 ” 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 , 由此酿成了欧洲货币体系史上著名的 “ 九月危机 ”。 这场危机因德国高利率的延续一直持续到 1993年夏季。 西班牙货币比塞塔和法国法郎等也先后遭到冲击 , 期间 , 法兰西银行动用了 3000亿法郎用于外汇干预 , 其储备降到零 , 并进而出现了 1800亿法郎的赤字 ( 通过借贷 ) , 这些货币最后也被迫 “ 暂时 ” 中止汇率机制干预或对马克大幅度贬值 , 从而使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遭受沉重打击 , 1993年 8月 2日欧共体宣布了平价波幅扩大到 177。 15%的决定。 从上面分析可知。 “ 九月危机 ” 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参加欧洲货币体系的各个成员国在处理内外均衡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 、 各自从本国经济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彼此伤害的宏观经济政策所造成的。 ( 二 ) 国际金融投机者推波助澜 1992年 9月以前 , 以索罗斯为首的一批国际货币投机者预期英镑将要贬值 , 于是发动了对英镑的攻击 , 最终使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 索罗斯趁火打劫从中获利 10亿英镑 , 花旗银行获利 2亿英镑。 不过 , 索罗斯对人们的下述说法不以为然:假如不是索罗斯一伙人趁机搅局 , 英国政府的措施 ( 指英国政府为了捍卫英镑 , 9月 16日中午决定把利率提高 3个百分点 , 但当天晚上英镑就被迫退出汇率机制 ) 是会奏效的 , 英镑不会退出汇率机制。 索罗斯认为:首先 , 英国的行动是站不住脚的 , 原因是假如它是对的话 , 投机者们的 “ 搅局 ” 就不会把英镑挤出汇率机制。 其次 , 也不只有我在玩这场 “ 游戏 ” , 即使世界上没有我这个人 , 这个过程会照样进行下去 , 我可能在整个事件到了最后 —— 英格兰银行调高利率时才起到一点作用 , 原因是到了那一关键时刻 , 有些市场参与者开始犹豫了 , 我的果断行动 ( 指更积极地抛售英镑 ) 可能又使整群人继续放手一搏。 我也许加快了整个过程的步伐 , 但我认为不论有没有我 , 这一事件总会发生的。 索罗斯的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 , 他们的货币投机无疑促成了 “ 九月危机 ” 的爆发 ,但危机的根源还是英国经济本身的问题和前述的欧洲货币体系各成员国政策上的不协调造成的。 三 、 启示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说明 , 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之间在内外均衡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分歧 , 如何处理及协调好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 , 对维持欧共体的稳定和促进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都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危机局面或不同的经济环境与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程度 , 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的政府及货币当局究竟是以实现内部均衡为重还是以推进外部均衡为主 , 对整个联盟的稳定和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与政策取向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 为此 , 各国间的政策协调问题尤显重要。 正是经历了这次危机 , 在欧盟 90年代中后期以后推进货币一体化和实施统一货币 —— 欧元的过程中 , 各个成员都认识到如果不能在经济和货币政策方面让渡更多的主权并进行更加有效的协调 , 欧洲货币联盟就很难稳定发展。 从这一角度来看 , “ 九月危机 ” 也可算是欧洲统一货币建立付出的前期学费。 同时 , “ 九月危机 ” 还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 即如果各个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内部经济不健康 , 就很难在推进货币联盟上形成合力 , 这说明货币联盟必须有经济联盟作依托 , 货币联盟单独推进是难以成功的 , 这一点从近两年欧元货币的表现也可以看出来。 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的经验教训,为人们拟议中的亚洲货币体系和中国大陆与港澳台组成大中华货币体系的构思与推进不无启迪作用。 案例 33 墨西哥金融危机 一 、 案例介绍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墨西哥当局放宽了对外资进入的限制,全面开放金融证券市场,外资大量涌进墨西哥,至 1994年达 730亿美元,但其中 70% ~ 80%属于有价证券投资。 由于金融投资的特点是追逐高额利润,缺乏稳定性,具有很强的投机性,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瞬间抽走,转移他国。 1994年西方经济开始复苏,利率随之上扬,加上墨西哥政局不稳,一些外国投资者便开始大量抽走资金,结果造成外国资金大量外流,在这种情况下,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动用国际储备干预外汇市场。 当 1994年12月 1日,墨西哥新总统塞迪略就职时,外汇储备所剩无几,已无法维持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 因此,墨西哥当局决定通过比索一次性适度贬值来促进出口,减少进口,阻止资金外流,稳定外汇市场,并于 1994年12月 19日深夜突然宣布比索贬值 15%。 在国内外金融界事先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极大的恐慌,人们纷纷抢购美元,比索汇率急剧下降。 中央银行一天之内抛售几十亿美元,仍无法抑制比索汇价跌势,金融市场出现混乱。 次日政府又宣布中央银行不再干预外汇市场,比索与美元实行汇率自由浮动,结果不可收拾。 12月 2日外汇市场收盘时 1美元兑换 ,跌到 12月 27日的 1美元兑换 , 1995年 3月 9日,美元兑换比索已跌破 1:。 比索大幅度贬值导致股市行情狂跌。 12月 20日一天之内墨西哥股票交易所的收盘价下跌 %,至 1995年 1月 10日 ,股票市场价格按美元计算下跌 50%。 外国资本纷纷外逃,国际储备大量流失,由 1994年 11月的 170亿美元陡然下降到 1995年 1月 6日的 亿美元,月余时间减少 100多亿美元。 因比索贬值与物价上涨互相攀升,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银行利率不断上场,大批企业陷入资金困难。 1995年 1月上旬,全国加工工业协会的 8万家企业中的 2万余家因资金困难陷入瘫痪。 一些靠进口零件进行生产的工厂,由于比索贬值引起成本上升而被迫停产,造成职工大批失业。 通货膨胀与失业扩大并存把大批低收入居民推向极端贫困之中,金融危机演变成了全面的经济危机。 墨西哥这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后果不亚于 80年代债务危机所带来的灾难。 第一 , 国家外汇储备由 1993年底的 234亿美元猛降到1995年 1月初的 ,对外支付能力严重下降 .第二 ,国库告急 .墨政府发行的 280亿美元的短期债券中的 40%为外国投资者持有 ,货币危机发生后 ,外国投资者大量抛售这种短期债券 , 使墨财政陷入困境。 第三 , 外债负担加重。 1995年底 , 墨西哥外债余额高达 1009亿美元 , 比 1994年增加 %,外债余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1994年年 %上升到 1995年 %。 第四 , 资本外逃。 动荡不安的金融局势 , 令国内外经济界人士对墨西哥经济形势失望 , 外商纷纷停止对墨西哥的投资或抽逃已投入的资金。 至 1995年 5月 , 墨西哥固定收益的有价证券市场上的外资从危机前的 211亿美元下降降到 , 股市上的外资从 344亿美元下降到。 全年私人投资减少 %, 公共投资减少 %。 第五 ,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为了实行紧急经济计划 , 墨西哥政府紧缩信贷 , 提高利率。 危机初期 , 银行利率平均每天上扬 15%~20%, 企业承受着资金不足和成本提高的双重压力 , 生产全面下降 ,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 7%。 1996年 6月墨财政部一份报告宣布 , 这场危机使国家付出了420亿美元的代价。 第六 , 加剧社会矛盾。 由于墨西哥在商品供应方面严重依赖进口 , 比索的贬值使全年通货膨胀率高达 50%,比 1994年上升 44个百分点。 工薪阶层的收入多数下降 60%, 失业率创造了记录 , 35%的人生活陷入极端贫困 ,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经济 、 社会的不稳定性。 第七 , 经济上的主权和独立受到削弱。 美国历来把墨西哥视作自己的后院 , 墨是其刻意树立的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自由化的样板 , 美 、 墨之间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利益。 为了帮助墨西哥渡过难关 , 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提供了 500多亿美元贷款 , 支持墨西哥的稳定计划。 但这些贷款是有条件的 , 有的条件还相当苛刻。 包括墨西哥以石油出口收入作为担保 , 并接受美国提出的出售国有铁路系统和提高利率 , 紧缩银根等衰退性调整方案。 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也产生冲击作用。 由于阿根廷 、巴西 、 智利等其他拉美国家经济结构与墨西哥相似 ,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债务沉重 、 贸易逆差 、 币值高估等经济问题 , 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这些国家。 由于外国投资者害怕墨西哥金融危机扩展到全拉美国家 , 纷纷抛售这些国家的股票 , 引发拉美股市猛跌。 在墨货币危机发生的当天 , 拉美国家的股票指数同墨股票指数一起下滑。 其中巴西股票指数下降 %, 阿根廷下降 %, 智利下降 %。 1995年 1月 10日股价指数与 1月初相比 , 巴西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的证券交易所分别下跌 %和%,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证券交易所下跌 15%, 秘鲁利马证券交易所下跌 %, 智利证券交易所下跌 %。 同时拉美国家发行的各种债券价格也出现暴跌。 在股市暴跌中 , 投资者从阿根廷抽走资金 16亿美元 , 从巴西抽走资金 , 相当于外资在巴西投资总额的 10%, 整个拉美证券市场损失 89亿美元。 受墨西哥金融危机影响 , 1995年 1月欧洲股市指数下跌 1%,远东指数下跌 %, 世界股市指数下降 %。 作为墨西哥邻国的美国受到巨大冲击 , 美国在墨的 200亿美元股票就损失了 70亿美元 , 加上比索贬值 , 损失近 100亿美元。 二 、 原因分析 ( 一 ) 对外资管理不力是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拉丁美洲 , 墨西哥按其领土面积和人口属第三大国 , 在 1968——1988年间 , 有 4届总统因经济危机而倒台。 1988年卡洛斯 萨利纳斯总统上台执政 , 为刺激经济的增长 , 加速了国有资产的私有化进程 , 而私有化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 , 为此墨政府放宽了对外资进入的限制。 但是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 , 没有对外资加以正确引导和管理 , 埋下了危机的隐患。 隐患之一 , 引进外资规模失控。 多年来墨西哥当局没有立足于内部资金积累和增加本国投资比重 , 而是把本国的经济发展维系在外国资本上 , 这样 , 就使本国经济对外资的依赖性过大 , 造成了墨西哥经济发展的脆弱性。 如 1989年 , 墨西哥吸引的外资仅为 10亿美元 , 而 1990年猛增到 84亿美元 , 至 1994年底共引进外资 730亿美元 , 而本国的储蓄率仅%, 私人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 1988年的 %降至1994年的 %, 低于工业发达国家 , 更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 (二)贸易自由化进程过快是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二。 1988年墨西哥政府实行进口开放政策,取消了外汇管制和进口限制,到 1994年平均关税已低于 10%,致使消费品和奢侈品的进口急剧增加,而资本品和原材料在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贸易逆差逐步增加。 1988年贸易逆差 38亿美元, 1992年和 1993年分别为 238亿和 234亿美元, 1994年高达 295亿美元。 贸易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急剧上升,从 1988年的 %上升到 1994年的8%,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大幅度上升,从 1987年的%上升到 1994年的 31%。 墨西哥外贸逆差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它过快地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 1994年 1月 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墨西哥国内市场完全对美、加开放。 墨西哥早先指望北美自由贸易区给自己带来好处,如扩大对美出口,增加就业,获得资金和技术等,使其快速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其实美国对建立自由贸易区另有所图,一方面看中了墨西哥廉价劳动力和市场,另一方面想通过建立一个北起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岛的自由贸易区来控制西半球市场,以对付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竞争。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的 1994年,美国对墨西哥出口近 500亿美元,而从墨西哥进口不到 300亿美元,美墨贸易额占墨西哥总贸易额的 60%以上,当年墨西哥的 295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大部分来自美国,与富邻居的自由贸易给墨西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贸易危机。 看来墨西哥按美国法则加入自由贸易区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所预言的自由贸易的工业多样化局面根本没有出现,反而给墨西哥带来了巨额的贸易赤字,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国。金融风险案例库(ppt122)第3篇国际金融风险案例-国际金融(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