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国际金融简明教程第4章(ppt62)-国际金融(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速增加 、 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内在原因。 (三)市场内部化理论 市场内部化是指把市场建立在跨国公司内部。 这一理论的要点是: 为了保障对外直接投资始终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 避免东道国的外部市场交易障碍 , 使一部分中间产品的交易在跨国公司的内部所属的企业之间进行 , 从而形成跨国公司统一控制的 、 规则便利的内部交易市场。 理论要点 2. 内部市场相对于外部市场具有四大优势。 3. 跨国公司内部协议价格是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 、 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为进行内部交易而达成的一种价格。 4. 实行协议价格直接目的: 1) 绕开管制 , 避免风险。 2) 联手进行隐蔽型逃税。 3) 价格竞争中统一对外。 (四)国际生产综合理论 也叫折衷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 .邓宁于 1976年提出。 邓宁认为 , 无论是海默的垄断优势论 , 巴克利和卡森的市场内部化理论 ,还是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都只是对国际直接投资作了一些表层的分析 , 缺乏说服力。 他主张把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 、 能力和条件综合起来加以研究。 主要论点 1. 跨国公司之所以愿意而且能够对外直接投资 , 是因为它同时拥有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所有权优势 、 市场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2. 三种优势必须同时兼而有之才能进行直接对外投资。 3. 一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大小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五)比较优势理论 小岛清根据国际分工原则 , 于 20世纪 70年代中期提出。 理论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者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 , 并根据在东道国这些产业正在形成比较优势或者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 理论要点 1 第一 , 投资国应选择产品比本国更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建立新的出口生产基地 , 这样就可以通过向第三国进行出口贸易来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 第二,对外直接投资要适应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要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理论要点 2 第三 , FDI更适合中小企业承担 ,因为他们更容易在国外创造出新的比较成本优势 , 从而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 第四 ,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 , 对外直接投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上述的比较优势 , 而不是公司的垄断优势。 第三节 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征 一 、 资本流动规模日益扩大 各类资本市场总规模 35万亿美元。 其中短期资本约 78万亿美元。 据 IBC统计 , 80年代的 10年中 , 国际金融市场资本总量以 %的速度递增 , 超过同期贸易年增 5%的速度。 一个新现象:金融品的交易量与实物经济严重脱离。 二、直接投资增长迅猛 据贸发会议 , 70年代上半期 , FDI年均 128亿美元 , 比 60年代下半期扩大近一倍。 70年代下半期达 254亿 , 又增一倍。 80年代初又增加一倍 , 达 560亿。 90年代增加 10倍 , 1998年 FDI6440亿。 FDI的主体是跨国公司。 据跨国公司中心 , , 70万分公司。 据 IMF估计 , 全世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总额超过一万亿美元 , 其中 FDI约占 90%。 三、国际资本流动出现证券化趋势 近 30年来 , 国际资的证券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据统计资料 , 1975年全世界的证券流动占国际资本总额的 15%, 1991年 75%。 据统计资料显示 , 1990年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总额中信贷部分约占 %, 而债券部分却高出一倍多 , 约占 %。 证券化趋势 发达国家居民的金融资产中 , 证券形式的金融资产约占 50%以上 , 其中美国为 %, 英国为 82%, 德国为50%, 日本为 %。 国际清算银行的专家认为:国际资本证券化是一种健康的发展趋势 , 因为它能够使国际市场更高效地提供资本 , 从而导致金融服务费用的降低。 四、对冲基金质变为风险基金 ( 一 ) 对冲基金自身变成了风险基金 对冲基金原本为抗险而设立 对冲基金发源于 20世纪 50年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