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31)-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金融、商贸和信息等产业 建设。 近海开发。 这是 “海上辽宁 ”建设重点,是向海洋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基地。 要在加强对海岛生态和环境及资源保护的前提下,以海岛为支撑,以近岸为依托,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 注重利用风能发电技术和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把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拓展到近海。 远洋开发。 重点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创汇水平高的渔业龙头企业,加强现代化的远洋捕捞船队、远洋渔业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开发远洋渔业资源。 发展远洋运输船队,参与国际航运市场竞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3 页 共 30 页 争。 积极配合和参与国家组织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远洋资源开发调研、论证和规划,为拓展海洋经济发展 空间创造条件。 (三)沿海经济带 实施环渤海 “五 点一线 ”发展战略,即加快环渤海沿岸的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 、丹东临港产业基地和庄河花园口工业园 整体开发,以及环渤海沿线的建设。 同时继续建设黄海沿岸产业,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 以建设新型工业为导向,壮大搞活临港经济,重点抓好交通运输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电力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水产品增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滨海旅游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 建设锦州西海国际工业园区,葫芦岛北海工业园区,丹东临港经济区,庄河花园口工业园,盘锦新工、天河两个工业园 区和石油新技术等一批工业园区。 通过 “承北接南 ”、“东拓西联 ”、 “内集外引 ”、 “强点壮线 ”,推进沿海地带的产业集聚、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要以长兴岛开发建设为突破口,做强做大海洋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综合开发沿海滩涂和无居民海岛,不断增强海洋产业的综合优势;以沿海城市为依托,实施海洋经济陆海互动发展,要与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海洋产业新格局。 打造一批能够符合资源特点、体现资源优势 、 具有区域特色陆海互动发展的海洋产业集 群。 经过 “十一五 ”时期乃至十年的努力,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要指标的增长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4 页 共 30 页 为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全国沿海地区较为领先的区域,力争成为东北亚地区极具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四)经济开发区 因地制宜,培育和建设海洋经济开发区。 做好长兴岛开发建设的长远规划,使其成为全省海洋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示范。 按照 “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基础先行,有序启动 ”的思路开发长兴岛。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引入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同步进行,最终建设成为工业港与商业港相结合、商工贸并举的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深水港 区。 要充分利用辽东半岛的区位、开放、港口和制造业的基础与优势,依托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以承接欧盟、日韩及国内东北产业转移为重点,形成重大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及配套、精品钢材、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及仓储物流等大型临港产业集群,成为全省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区、资本投入密集区、县域经济发展先导区和环境优美生态示范区。 建设城市人口 4050万规模的现代化中等生态城市。 四、海洋经济产业发展重点 (一)渔业与加工业 积极推进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实现数量型渔业向 质量效益型渔业的转变。 加快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建设,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加快名特优精品养殖;压缩近海捕捞强度,调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5 页 共 30 页 整远洋渔业在捕捞生产的比重;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服务渔业等新型渔业。 水产品加工。 紧紧围绕渔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线, 调整布局,调优品质,调高效益。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工业理念,充分利用全省渔业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扩大加工规模,增加加工品种,提升加工档次,提高加工比重,实现水产品加工业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传统工艺向现代技术、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的转变,打造一批水 产品加工品牌和名牌。 水产品加工业以优先发展地产品的精深加工、发展来料加工、加快发展保鲜保活运输业、发展超低温冷链建设为重点领域;以无菌操作技术、加工工艺技术、干燥控制技术和包装贮藏技术为重点应用技术;以速冻调理食品、仿生合成食品、休闲方便食品、配制食品、调味食品和营养功能食品为主要开发产品。 加大对水产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到 2020年,水产品加工企业达到 750个,其中产值亿元以上大型加工企业 30个,水产品加工量达到 200万吨。 海水养殖。 浅海、滩涂、筑池和工厂化养殖相结合,建设海水养殖生产基地,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 大力推广底播增殖、滩涂养殖、筑池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新技术、新方法。 到 2020年,养殖产量达到 348万吨。 海洋捕捞。 压缩近海捕捞生产,培植近海渔业资源,发展远洋渔业。 继续开展渔民减船转产工作,加强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地方种群资源。 严格执行《渔业法》等法规,实施伏季休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6 页 共 30 页 渔制度,切实保护海蜇等海洋渔业资源。 加大力度实施沿海对虾、海蜇增殖放流工程。 巩固过洋性远洋渔业,积极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 到 2020年,海洋捕捞产量稳定 在 152万吨。 服务渔业。 充分发挥各大中城市的作用,建立水产专业批发市场,大力扶持营销专业户和社会中介组织;加强水产品信息市场建设,拓宽水产品市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协调渔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加强渔业技术培训;健全推广服务体系,推进渔业产业素质全面提高。 休闲渔业。 发展休闲渔业这一新领域。 以大中城市近郊为发展重点,从发展观赏渔业、旅游垂钓业、餐饮服务业入手,积极发展运动类、体验类、品尝类、游览类和教育类休闲渔业,丰富内容,扩展领域,提高品位和档次。 基础设施。 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丹东海洋红 、营口光辉、葫芦岛小坞、大连湾、盘锦二界沟等 9 个中心渔港,建设鲅鱼圈海星、盘山、锦州大有等 11 个一级渔港和锦州人工鱼礁、兴城现代化渔业园区循环水设施等项目。 (二 ) 滨海旅游业 依托滨海路建设,推进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海旅游带。 要坚持适度超前发展,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并重的方针,提升在海洋产业中的地位,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 以沙滩、海岛等自然景观为基础,突出滨海旅游特色,把我省的滨海建设成集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文体旅游、生态旅游、游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7 页 共 30 页 船旅游、探险旅游等多功能的滨海旅游区域。 着力开发 一批具有国家级、世界级水平的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和竞争力的名牌旅游项目。 打造一批辽宁旅游名牌精品,强化沈、大、丹旅游金三角和辽西旅游带建设。 大连市要充分发挥浪漫都市、滨海、海岛、主题公园、渡假区的优势,充分发挥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作用,建设成为有特色、高品位、大客流、高创汇的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丹东市要发挥山江滨海风光、边境风情的优势,以鸭绿江、凤凰山、青山沟等国家和大孤山、天华山等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突出边境、山水、生态、民俗风情等特色,加快东港大鹿岛甲午海战纪念馆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旅游 精品;营口市进一步完善西部滨海(河)旅游带、中部特色旅游带、东部山岳旅游带 “三带 ”旅游区功能。 加快营口开发区月亮湖景区、盖州赤山旅游区等项目建设;锦州市以医巫闾山、北镇庙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辽沈战役纪念馆改造为契机,形成海、山、寺、馆为景点的 “锦绣之州 ”,加快笔架山旅游开发区等项目建设,打造“辽西走廊 ”黄金旅游线;葫芦岛市要发挥明清战史、海滨温泉优势,重点建设兴城旅游区、龙湾海滨旅游区,开发九门口、碣石宫、连山圣水池等旅游品牌,加快菊花岛旅游开发区等项目建设和绥中万家竭石度假区、九门口长城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盘锦市要发挥生态湿地优势,重点建设红海滩、苇海观鹤、踏浪金滩等景区和滨海休闲、苇海休闲基地,加快鼎翔苇海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推出以观赏特色自然风光为主的新、奇、特旅游线路,建设成为北国湿地休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8 页 共 30 页 闲之都。 (三) 交通运输业 充分利用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重点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以国际、国内航运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划,加快建设和升级改造,突出港口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资源整合、分工协作形成竞争优势,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快捷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体系。 把大连港建设成北方枢纽港、集装箱干线港。 加快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建设 ,通过港口布局调整,形成以大连港和营口。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31)-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