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领域研习计划(doc63)-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教学的基本环节。 从《纲要》的说明看来,阅读教学内容也有三个层面。 《纲要》说:「能熟习常用生字语词的形音义。 」「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大意。 」「能分辨语体文及文言文中 词语的差别。 」等,认知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这是指阅读教学内容中的第一层──认读,认读语言文字材料。 《纲要》说:「能分辨基本的文体。 」「能掌握要点,并熟习字词句型。 」「能了解文章的主旨及取材结构。 」「能概略理解文法及修辞的技巧。 」「能概略读懂不同语言情境中句子的意思。 」「能应用组织结构的知识阅读。 」等,这是指阅读教学内容中的第二层──理解,其中理解「字词句型」、「不同情境中句子的意思」、「理解文法及修辞的技巧」等,是理解词语、句子。 除理解词句外,还要理解篇章表达的方法:如主旨、取材、结构、不同文体写作方 法等。 《纲要》还指出:「能流畅朗读文章表达的感情。 」「能从阅读过程中,了解中国语文的美。 」「能配合语言情境,欣赏词语在不同语言情境中沟通和表达效果。 」「能够思考和批判文章的内容。 」「能欣赏作品的内涵及篇章结构。 」等,这是指阅读教学内容中的第三层──鉴赏,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文体特点等进行评价品味。 这三个层面关系是:前一层面对后一层面呈现层递性,后一层面对前一层面呈现包容性。 丁、作文部分 作文是书面语言的表达。 作文可以综合体现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语文表达的能力,而且明显反映学生的见解 思想、生活经验、语文知能等,所以《纲要》上的规划,以学生认识规律(由感性到理性)和学习作文的规律(从内容到形式)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而其中以发展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为核心重点。 其内容亦可分为二部分,一是作文表达方式,包括用词造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确定表达的中心、搜集材料、叙述条理、文字表达方法和修改润色,以及各类文体写作特点等内容。 二是作文的思维能力,包括思考、观察、想象和联想等,具备了这些基本要素,作文才能思路开拓,内容充实,语句通畅。 13 (3)思维部分 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和人的思维,以及整个心 智发展密切相关。 无论听、说、读、写都要借助思维进行。 因此,国语文领域中思维部分是凭借教材,依靠课文,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 根据新课程《纲要》于分段能力指标中提出了许多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能力名称,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训练方法上,提出许多具体内容: 甲、观察认知的方法,即听懂说话的、读懂阅读材料意思的方法。 如根据语言环境、联系实际生活、借助工具书;观察字体、间架、形体和墨色;讲话者的表情、动作、语气;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能以完整语句说明等。 乙、筛选摘要的方法,即把握重点的方 法。 如根据自己需要,统整信息,从中找出有关的内容、知识、材料;理解字词义,根据语言环境、从工具书选择出适当的意义;掌握字词句型来理解文章的要点;对于写作材料,加以选择,进行写作等。 丙、归纳概括的方法,如概括阅读材料主要内容、归纳主旨、掌握不同文体,写作特点或阅读方法;在聆听过程中系统归纳他人发表之内容,能听出说话者的表达的技巧和特色;能正确记取细节与要点;能系统思考合逻辑的归纳重点等。 丁、说明讲解的方法:如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他人所说或所听到的事物;说明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不同情境词语含义;讨论阅读的内容, 分享阅读心得;口述所见所闻;说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或想法等。 戊、组合辨析的方法,即指使知识系统化,融会贯通的能力。 如辨别形近字、音近字;辨析同义词、找反义词;写作方法归类;将阅读材料与实际生活情境相联结比较分析;能在不同目的与情境中做报告、评论或演说等。 己、改换调整的方法,如能用改写、扩写、缩写、续写作文;能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能依不同语言情境选用贴切词语等。 庚、思考鉴赏的方法,即对听说读写从内容、形式上的评价和欣赏的方法。 如能欣赏硬笔字、书法笔势、间架;能听出他人优美的表达技巧;能从阅读中了解语文 的优美或各种不同文化的特色;能欣赏各种创作作品等。 (4)非智力因素能力 国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智能,更重要的还要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通观《纲要》上虽没有特别标出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字样,但在教学目标与育人功能中处处可见其用心。 其中《纲要》所提内容,要属「学习习惯」与「自我调控」两项提到的最多。 甲、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早期培养,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根据《纲要》说明应着重培养的学习习惯有: (甲 )良好阅读习惯、思考的习惯,提出自己意见或想法 的习惯。 (乙 )使用字典的习惯。 (丙 )养成主动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 (丁 )养成观察周围事物并写下重点的习惯。 (戊 )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己 )养成书写正确、迅速、保持整洁与追求美观的习惯。 (庚 )养成正确的使用和保管写字工具。 (辛 )养成安静、仔细聆听的习惯,学会使用语言的礼貌;能养成随时乐于聆听不同媒材的习惯。 (壬 )能边聆听、边思考;先想后说的说话习惯。 14 (癸 )养成说话负责的态度。 不难看出,新课程《纲要》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很明确的。 语言能力及一切能力都是一种习惯,都需通过 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养成学习习惯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又可直接转化为外显能力,《纲要》特别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实具有深远意义。 乙、自我调控 除了学习习惯的养成外,《纲要》上还重视自我调控,像「增进语文学习的乐趣」、「提升自我学习效能」、「培养自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沟通」、「适度表现自己」、「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主动问候他人」、「能激发写字的兴趣」、「能自我要求写出工整的字」、「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安排自己的读书计划」、「养成主动探索研究的能力」等等均是。 学生具备了自我情绪调控 能力,就会自觉的控制注意力,认真自觉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况,主动参与、探索。 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的未来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受益无穷。 综合以上所述,整个《纲要》所呈现的语文教学内容即是:知识、能力、思维方法、习惯和态度的总和,实际上,这是从教与学两方面体现教学内容,它们彼此间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又互相促进。 其中《纲要》强调学习习惯、自我调控等非智力因素,具有极其深远的用心。 显而易见,国语文教学已不再是单纯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是更加努力寻求获得知识 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实施上,《纲要》分从教材编选原则、教学原则、学习评量三方面来说明。 (1)教材编选 教材是学生感知的对象,教学的依据和凭借,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的成败,都与教材有直接且必然的联系。 国民中小学语文教材在根据《纲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实行多样化面貌,即开放民间参与教科书编辑,同时也鼓励各地方、学校及教师依学校条件、小区特色、学生需要可自行规划编写教材。 编选教材的原则: 甲、应根据《纲要》,体现国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能力指标要求 ,以发展学生基本能力。 像《纲要》对三阶段的说话能力,提出了不同之要求。 第一阶段「口述一件事情」、「用完整的语句回答问题」;第二阶段详细的讲述一件事情」、「交换意见,口述见闻或当众做简要说话」;第三阶段「能有组织有系统的报告每件事」、「当众简要即席演说」。 《纲要》不仅对说话「量」的要求逐步增加,而且对说话「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乙、重视教材思想内容,「宜涵括古今中外及乡土文学中代表性作品,以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了解及尊重。 」藉以扩大阅读的范围,扩充生活经验,扩展多元视野。 丙、教材设计应周密,就学生能力 发展作全程规划。 于国小第一、二阶段建立以阅读为核心,听说读写紧密合的体系,听与读为理解范畴,说与写为表达范畴,教材编选即应从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出发,进行目标明确的教学,又要考虑其内在联系,促使其和谐发展。 国小一、二阶段以从读学写,听说同步为主,即在读写的内容联系听说内容。 国中第三阶段则以读写结合,听说结合为主,双向发展能力。 丁、教材设计以单元或主题方式作系统编排,相关语文知识、能力等宜事先作通盘规划,整体统筹构成体系,教学先后次序明确,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并提供反复及统整练习,以体现出三个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并注意各阶段教学的连续性。 由上述原则可知,国民中小学语文教材编选需注意三个重点:一是发展,就是解决培养学生 15 语文知能层次的问题,把培养语文能力,思维方法等编进教材,应使之更科学、更系统。 二是联系,就是解决培养学生语文知能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问题。 使其不仅横向的联系,也注重纵向联系。 三是多元,就是解决语文内容丰富的问题,课内教材须精要编写,课外教材应量大,课内外有效结合,以增进语文学习兴趣,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由此可知,语文教材编选的基本方向是:广博、有序、层次分明、操作性强、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同时 ,各阶段的知能相互渗透,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组成语文整体知能网络,让学生建设综合性、全方位的知能结构。 (2)教学原则 学生的学习须靠教师的启发指导,尤其基础阶段的学生绝不能无师自通,而当教材建立了新的体系,必然对教师教学也提出新的要求。 《纲要》在教学原则上强调两个重点: 甲、教学中应立足教材,教材是教学与学习双边活动的重要媒介。 教学中需着眼于知识点,又要放眼于知识的运用,是以《纲要》强调在语文六大能力教学上均要求「提供充分练习机会」、「有普遍练习机会」、「提供相关语言情境,练习应用,使臻精熟」、「反复练习 」等。 教学中,要活用教材,在练习中培养自学能力,使教学走自实践,走向生活,发扬学科领域特色,体现它的实用价值。 乙、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思维、情意等互相联系,理解与运用、吸收与表达互相促进,语言与思维互相依存。 《纲要》指出,教法的运用应根据教学实际,多「利用联络教学及统整教学」、「延伸教学」、「综合教学」、「直接教学」、「注意旧经验的结合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等教学法,即是体现语文教学综合整体特点。 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也应丰富生动,不能片面追求一种教法,而对象不同、个别差异、知能体系等因素,教 法应力求灵活运用,协调配合,适时调整,期使教学既有所侧重又不失全面,既突出重点又能兼顾一般,以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虽然不断变化,但实质上须从根本来处理好学生是学习主体与教师是教学主导的关系,应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发性放在首位。 (3)学习评量 学习评量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因为它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 通过学习评量,使教师及时掌握教之得失,适时调整教的内容与方法;通过学习评量,使学生切实了解学之得失,及时调整学习目标与方法;通过学习评量,还可以使学校借此了解教与学中的成效 ,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矫正补救,以改进教与学,正是由于这样的出发点,才给语文教学一个正确导向。 为此,《纲要》针对九年一贯本国语文新课程教学,在学习评量上提出了以下几项原则: 甲、评量以语文能力为导向,《纲要》说的「兼顾认知、情意与技能」等,以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方法和习惯等为其考查项目与内容,以达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评量目的。 乙、评量序列性安排,应注意「配合阶段学力指标」、「依不同阶段及学年,评量其基本学力。 」因为学习评量是完善教学过程的手段,每次学习评量应具有承前启后的功能,通过它使语文 教学前后衔接,达到有机过渡。 丙、评量应注重实践性,「除纸笔测验外」,配合教学,着重评量应用能力,像「学生之学习态度、学习活动、指定作业及相关作品」等,让学生手脑口耳并用,以学生的生活、心理、学习实际状况为依托,在实际操作中施展能力,迸发智能。 丁、评量方式是多向的而非单向的,大体上以形成性和总结性评量两部分进行。 形成性评量于「平常教学活动中随机检核,以发现和诊断问题」主要在突出日常检核,其目的在于系统而适时获得学生学习状况,以便准确、及时、有效采取措施调节,以保证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切实可以完成。 总结性评量「 采定期实施,旨在评定学习成效」,检核内容根据《纲要》各阶段具体学力指标,合 16 理而全面的安排,以检核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 为此,各学校、县市教育局、教育部,为全面而切实了解各校语文教学的质量、问题等,应「发展语文基本能力量表」,以「作为自评或办理评鉴之依据」,以深入评估语文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教学重点,沟通联系,使评量为教学服务,而两种评量还应相互补充,形成环环相扣的评量系统。 三、《国语文课程纲要》的特色 统观《纲要》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三个基点上,一个是学科知能规律,一个是学生身心发展,还有 一个是社会生活需求。 它们三个基点就像一个三角锥底部三角形,是显性的,而三角锥的内在是人的价值、人的培养,是隐性的。 如下图: 学科知能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 在这个体系架构下,可以发现课程不再只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中心轴,而是以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为中心,培养会学习的人。 因此,新课程《纲要》出现了以下几个重要新的特色: (一 )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 容器。 现在是整个国语文教育活动中视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意、需要和价值观等。 教师的教学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因势利导,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有利于他们的学习的情况中去,导之有方,使学生成为真正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