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doc66)-食品饮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降,从近 2 万吨降至 万吨。 德国人均每年喝茶 25升,是人均咖啡饮用量的六分之一。 2020 年德国 茶叶 零售额为 亿欧元。 由于饮茶保健观念不断加深,药草茶和果味茶消费增长较快,红茶、绿茶消费有所下降。 药草茶销售额达 亿欧元,占据 40%以上市场。 果味茶销售额 亿欧元,占 20%。 红茶 、 绿茶 各为 9300万和 3000 万欧元。 食品连锁店是最主要的茶叶销售场所,占销量61%,茶叶专卖店占 %,餐饮业、邮购业分别占 %和 4%。 美国市场 美国是我国茶叶出口第四大市场, 2020年我国对美出口茶叶 万吨,以散装低档茶为主。 美国茶叶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主要得益于:一是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茶叶有益健康且可防病治病的观念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已成为美国人 心目中最理想的健康饮料。 最近10 年,绿茶进口有较大幅度增长,美国茶叶消费品种已发生较大变化;二是茶叶消费方式或茶叶类别日益多样化,饮茶越来越方便,其消费主要有四大茶类:袋泡茶、速溶茶、加香料茶和冰茶。 美国茶叶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绿茶、特种茶及经认证的有机茶。 欧盟市场 19 自欧盟实施进口茶叶农残检验新标准后,我国对欧盟茶叶出口量逐年下降,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基本止跌。 分析其原因是由于:一是国内多数茶叶出口企业建立了有机茶、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有效控制了茶叶农残含量,提高了茶产品质量。 二是随着国外消费者对中国绿 茶保健作用认识不断加深,我国绿茶在欧盟市场上销售有较强潜力。 2020 年我国对欧盟( 15 国)茶叶出口 万吨,同比增长 %。 中东市场 中东是全球茶叶主要消费地区,该地区以红茶消费为主,近年来我国对该地区少部分国家茶叶出口略有增长,但总体增长势头不强。 巴基斯坦是世界第三大茶叶进口国,年进口茶叶 10 万多吨,伊朗年进口茶叶 3 万多吨。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拓展该地区茶叶市场,对我国茶叶出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 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 2020 年我国茶叶出口增加到 万吨,占茶叶生产量 的三分之一,出口金额 亿美元,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 茶叶出口占世界的近 20%。 近年来,我国出口茶类也发生结构性变化,绿茶与特种茶出口快速增长,当前的出口量均较 1990 年增加两番。 2020年我国绿茶出口量达到 万吨,比 1990 年增长 倍,特种茶出口量达到 万吨,比 1990 年增长近 2 倍。 按照我国入世承诺, 2020 年我国对茶叶出口经营权将进一步放开,茶叶出口配额管理随之取消。 同时,国外茶叶也将陆续、有规模 20 地进入中国市场。 当前我国茶叶出口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中国出口红茶的全球地位正在 下降 中国茶叶在世界上面积与产量第一,出口第三,创汇第四,但是创汇主要依靠规模和数量获得。 当前在国际茶叶贸易中,红碎茶占主导地位,红碎茶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 83%以上。 而我国红碎茶受生产成本、经营方式、产品质量固有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市场竞争力弱,红碎茶的出口均价为斯里兰卡的 4 成,印度的 6成,肯尼亚的 8成。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及贸易形式受国际市场影响发生明显变化 今后一段时期,世界茶叶市场的发展趋势一是绿茶上升,红绿茶的消费比例从 70 年代的 9: 1 上升到现在的 3: 1;二是东欧、亚非进口国地位上升;三是贸易 重心由消费国向生产国转移,现在斯里兰卡的 90%、肯尼亚的 70%、印度的 64%都在本国成交;四是国际竞争 “国内化 ”;五是产茶国自销量上升。 在这种趋势下,我国茶叶出口总体态势将是:出口量增值 下 降,但名优特种茶供不应求,价格上升。 采购商、采购品种、采购方式随着全球一体化加快而呈现出时代特征 在海外的华人转而经营茶叶的在增加。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海外超市、食品公司、中小茶叶公司改变原来向当地茶叶进口公司进货方式,正在转为自营直接进口茶叶。 传统海外大型茶叶公司的垄断销售地位将被打破。 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国茶 叶品种、茶叶品质特征越来越被海外茶商及消费者所认同,海外茶商有了更多的对茶品 21 种进口采购的选择权。 采购方式上,正在由传统的少批多量,向现代的多批少量发展;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采购转变;由原来向一个茶厂采购转变为向多家茶厂综合型一站式采购。 海外公司由原直接赴茶厂单一采购向定样招标采购方式转变。 随着国外茶叶公司竞争加剧,有一定实力和战略眼光的海外茶叶公司积极寻求在中国建立合作基地。 海外茶商全球化采购与全球化经营特色日益显现。 (三) 我国茶叶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经营体制经营方式以传统为主,全球化经营主体急待形成。 我国茶叶全球化正处于起始阶段 , 表现在:以原料出口为主;被动出口等商进门为主,主动出口走出国门主动营销很少;传统产品为主,创新产品很少;单个企业出口为主,联合进军海外很少。 二是有名茶而无名牌。 茶叶产供销中间环节过多,缺少足以和国际茶叶巨头抗衡的大茶叶公司。 另外,随着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大力发展茶叶出口创汇,其价格更为低廉,这对于过去一直以低端茶叶市场为主的中国茶叶出口冲击很大。 三 是出口茶叶企业无序竞争,成交价格下滑严重损害了生产者利益。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茶叶出口的限制逐步放开,拥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增多,出 口的渠道也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竞争加剧,因为彼此之间的压价,加上国际市场茶叶产品目前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从总体看在不断减小,相当多的传统出口生产企业被迫放弃出口,取而代之的是经营方式更灵活、管理运营体制 22 更高效的私营企业,由于需要依靠规模获得效益,导致产能增大而加工的精细化程度不足,产品的品质水平在我国茶叶总体质量水平中处于中下。 四是茶叶进口国苛刻的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茶叶国际市场开拓的主要障碍。 这一点在后文中予以专述。 五、 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状况 对于茶叶的品质评判,在不同的时期和地 域,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由于茶叶已经成为全球贸易化中有最广泛流通性的农产品,从生产国到消费国,茶叶遍及了全球的每一个地区。 作为判定质量的依据,并有针对性地满足贸易的需要,各国及国际组织发布了一系列的生产规程、产品及检验方法标准。 (一) 国际标准 为维护茶叶的信誉,促进茶叶市场繁荣,保护消费者利益,ISO/TC34/SC8 农业食品技术委员会 茶叶分技术委员会,先后推荐了相应的茶叶国际标准和检测方法。 ISO 标准 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 , ISO/TC34/SC8 围绕组织制定红茶标准,进行了大量调查分析、 试验研究,并在 70 年代中 期 先后推 出出 ISO1572 等标准, ISO 标准中涉及到茶叶标准共有 24 项标准,其中,有 17 项方法标准 、 4项是质量标准 、 3 项基础标准。 ISO 标准主 23 要包括产品品质质量及其分析方法和产品的术语、分级、操作、运输和贮存等要求内容,侧重点在于保障茶叶的品质理化质量,项目设置非常细致、全面。 在 ISO 标准中没有涉及到茶叶安全质量标准。 红茶的品质要求集中反映在 ISO 3720 中。 该标准在引言中肯定茶叶品质一般由茶师通过感官审评来评价,而标准的技术要求则是根据化学特定成分来确定品质规格的。 标准将水浸出 物、总灰分、水可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和粗纤维作为红茶的特定的成分,规定了最高(低)限量指标:( 1)水浸出物 %( m/m) 最小值 32;( 2)总灰分 %(m/m)最大值 8,最小值 4;( 3)水溶性灰分(总灰分的 %)最小值 45;( 4)水溶性灰分碱度(以 KOH计) %(m/m)最大值 3,最小值 1;( 5)酸不溶性灰分 %( m/m)最大值 1;( 6)粗纤维 %( m/m)最大值。 并且规定上述相应的国际标准为检测方法。 ISO 3720 的技术要求可以保证红茶不掺杂,不受泥土污染和叶子不地份粗老。 但由于尚未将茶叶 的滋味、香气分析要求包含在内,因此,检测内容还有待充实。 目前,全世界共有 30 多个国家采用这一标准,其中包括世界主要茶叶出口国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等,以及某些主要进口国,如英国等,都基本参照或等同转化执行国际标准。 赞成 ISO 3720 的国家有:澳大利亚、肯尼亚、奥地利、墨西哥、比利时、新西兰、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埃及、葡萄牙、法国、罗马尼亚、德国、南非、加纳、斯里兰卡、匈亚利、泰国、印度、土耳其、伊朗 、英国、以色列、南斯拉夫等。 我国茶叶标准修改采用 ISO标准 8 项,非等效采用 ISO 标准 1 项。 24 20 世纪 70 年代末 TC34/SC8 就着手制定速溶茶的规格。 1982 年首先推荐出 ISO67701982 速溶茶自由流动堆积密度和紧密堆积密度的测定; 1984 年推荐 ISO 75161984 速溶茶取样方法; 1989 年又通过 ISO 75141989 速溶茶总灰分测定、 ISO 75131989 速溶茶水分测定 、 ISO 速溶茶 规格。 配套完成了速溶茶产品规格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 速溶茶规格中规定了固体型速溶茶的定义和化学特征要求,并规定水分最高限量为 6%,灰分最高限量为 20%。 制定绿茶规格的议题在 TC34/SC8 第十次会议上列入了议事日程,决定由印度主持这项工作,但印度始终未能提交有关报告。 5 年后的第 13 次会议,美国建议由中国承担,中国表明了乐意承担的态度,并草拟了国际绿茶规格工作草案初稿,由美国向 TC34 推荐立案。 现已通过工作草案初稿,正在加快研究工作草案二稿和标准建议草案。 绿茶规格和红茶规格一样,也是以化学成分为技术要求而建立标准。 在工作草案中,除了将水浸出物、总灰分、水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碱度、酸不溶性灰分、粗纤维作为化学特定成分,还规定了儿茶素总量。 由于儿茶素总量迄今尚未建立标准的检测方法, SC8 要求各成员 国收集有关测定方法及测试资料,以便作为一项新的工作议题立案研究。 红茶分级命名是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给买卖双方提供方便,以促进国际贸易。 1982 年 TC34/SC8 规定了 红茶 术语的附录,推荐了红茶等级标准,列出了红茶中叶、碎、片、末茶的 38 种花色名称。 同是时决定由英国承担研究分级命名的可能性,进而探索一种能用于贸 25 易的茶叶分级方法。 但鉴于目前各国分级方法不一,规格不易统一,SC8 同意继续研究改进其分级方法以寻求其他更恰当的方法。 现代化的包装运输发展很快,加上木材原料紧张,茶叶包装提上了议事日程。 20 世纪 80 年代初,英国就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第 11次会议上建议用多层纸袋代替木箱和纸箱包装,并提出了适用于集箱和托盘运输的纸袋规格,引起了各国注意。 美国、荷兰等西欧国家相继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但由于纸袋原料要进口等原因,生产国对些难以接受,尤其对铝箔质量规格争议很大。 直到 1989 年第 14 次会议上,经过长时间讨论,同意将英国提交的纸袋规格标准工作草案修改后作为建议草案注册。 目前红碎茶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已不同程度使用纸袋包装,虽然纸袋规格、质量不一致,但基本上符合标准袋的设计规格要求。 CAC 标准 茶叶 在 CAC 分类表 中属于天然饮料类,因此在农药残留限量、食品污染物、添加剂评估和限量上,是参照执行天然饮料标准的。 CAC 标准中涉及到茶叶 的 标准共有 5 项,其中有 4 项是方法标准, 1项是安全质量标准。 FAO、 WHO 先后制订了茶叶中 18 种农药的残留限量标准,但相继又撤消了其中的 2 种,因此目前有效的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有 16 种。 FAO、 WHO 所制订的残留限量标准明显较欧盟的标准宽松,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国的残留限量标准,都参照该标准制订。 我国目前标准在参照 CAC 标准基础上,结合我国农药的使用情况下先后制定了 22 种农药残留限量 26 指标。 我国标准水平要高于 CAC 标准水平,在相同 6 项指标中有 4项严于 CAC 标准指标,有 2 项指标相同。 FAO 标准 为统一各地区的基本卫生安全要求, FAO 通过协调,于 1990 年代制定了一系列的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标准,作为结果判定的参照依据。 表 1 FAO 制定的红、绿茶中农药残留 MRL 标准 序号 农药名称 MRL 标准( mg/kg) 1 Chlorpyrifosmethyl(甲基毒死蜱) 2 Cypermethrin (氯氰菊酯) 20 3 Deltamethrim (溴氰菊酯) 10 4 Dicofol (三氯杀螨醇) 50 5 Endosulfan (硫丹) 30 6 Fenltrothion (杀螟硫磷) 7 Flucythrinate (氟氰戊菊酯) 20 8 Methidathin (杀扑磷) 9 Permethrin (氯菊酯) 20 10 Propargite (克螨特) 10 (二) 国外标准 美国 美国进口茶叶 的最低标准是通过不同方式和评茶师的感官审评 27 建立起来的。 在 1987 年制定的 “茶叶进口法案 ”中规定,所有进入美国的茶叶,不得低于美国茶叶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最低标准样茶。 最低标准样茶,每年从贸易样中先订,计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