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基础与临床进展(ppt58)-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可撕裂外鞘套管针应用 •J 型导引钢丝引导法置管( Seldinger 法) •止血带法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 •臂丛阻滞下穿刺置管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 •推荐用右侧近端贵要静脉 •置管时头偏向穿刺侧(右侧) 来自 资料库下载 •腋路臂丛阻滞用于早产婴儿 PICC 试验组:置管失败率 9% 对照组:置管失败率 27% ( Pignott:Acta Biomed Ateneo Parmeuse, 2020。 71(1):6415) 来自 资料库下载 五 .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进展 来自 资料库下载 锁骨上进路 • Yoffa(1967):锁骨与胸锁乳突肌外缘夹角处 . •James (1973):锁骨与胸锁乳突后缘夹角等分线。 •Haapaniemi (1974):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 ,锁骨上处 •黄纪坚等( 1993):右锁骨上缘中、内 1/3交点 •谭冠先等:改进锁上进路锁骨中点外侧 ~ 2cm上缘 •谭冠先等: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锁骨上 ~ 1cm处 来自 资料库下载 锁骨下进路 • Aubaniac( 1952), wilson(1962):锁骨中点下缘。 • Mil (1967) : 锁骨中、内 1/3交点处下缘。 • Tofield (1969) : 改进锁骨下进路锁骨中点外侧下缘。 • 张海波,等( 2020):等第 2前肋与锁骨中线交点。 • 方机,等( 2020)锁骨中点外侧 ~ 1cm,锁骨下1 ~ 2cm。 来自 资料库下载 • 肩部不同位置对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位置关系的影响(尸体解剖研究) ▲ 肩部正常位 : 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中 1/3段前后重叠 ▲ 轻度放低肩部 :增加锁骨下静脉与锁骨重叠范围 ▲ 抬高肩部 :减少锁骨下静脉与锁骨重叠区 Tan BK: J Trauma 2020, 48(1):826 来自 资料库下载 体 位 锁骨下静脉横截面 (cm2) 头正常位,不抬肩 177。 头转向对侧 90176。 不抬肩 177。 头正常位,抬肩 177。 头转向对侧 90176。 ,抬肩 177。 Lickish:J Trauma , 2020 , 53(2):2725 儿童不同体位对锁骨下静脉横截面影响 来自 资料库下载 3 . 锁骨下进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技术的改进 •首选右侧穿刺置管 •病人体位:平仰卧、肩后不垫枕,自然头位或头稍偏向置管一侧(传统:肩后垫枕、头偏向对侧、头后仰) •进针点: 正常或偏瘦型:锁骨中点,下 1cm 肥胖型:锁骨中点外侧 1 ~2cm , 下 2cm 来自 资料库下载 •进针方向: ▲ 指向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缘与锁骨夹角后方 (作者 ) ▲ 指向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外缘与锁骨夹角上缘 (方机、罗光辉、李忠华等 ) ▲ 传统方法:指向胸锁关节、胸骨角、胸骨上窝、喉结 来自 资料库下载 •穿刺技巧:左手拇指压于进针点,食指轻按于针尖拟刺进锁骨下静脉部位的体表投影处。 •置管体位:头偏向穿刺一侧,使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夹角变小,减少导管误入颈向静脉。 来自 资料库下载 •置管深度: ▲ 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第 3肋软骨与胸骨连结部的水平。 ▲ 穿刺点至胸锁关节距离 + 5~ 6 cm ▲ 王宏志等: 13 ~ 15cm(右侧) ▲ 方机等: 11 ~ 14cm ▲ Chalkiadis等: ~ 15cm 来自 资料库下载 4 . 锁骨下进路锁骨下静脉置管建议 • 高度肺气肿,呼吸困难病人慎用 • 选择进针点合理(不推荐锁骨中、内 1/3交点) • 穿刺针与冠状面夹角不宜 30176。 • 穿刺针靠近 (不是紧贴 )锁骨后面进行 • 进针向上不超过锁骨上缘、向内不超过同侧胸锁关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