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ppt39-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和烃类分子中只含有 键,因此只能产生 *跃迁,即 电子从成键轨道(  )跃迁到反键轨道(  *)。 饱和烃的最大吸收峰一般小于 150nm, 已超出紫外、可见 16 第二节 化合物紫外 — 可见光谱的产生 分光光度计的测量范围。 饱和烃的取代衍生物如卤代烃,其卤素原子上存在 n电子,可产生 n* 的跃迁。 n* 的能量低于 *。 例如, CH3Cl、 CH3Br和 CH3I的 n* 跃迁分别出现在 17204和 258nm处。 这些数据不仅说明氯、溴和碘原子引入甲烷后,其相应的吸收波长发生了红移,显示了助色团的助色作用。 直接用烷烃和卤代烃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这些化合物的实用价值不大。 但是它们是测定紫外和(或)可见吸收光谱的良好溶剂。 17 第二节 化合物紫外 — 可见光谱的产生 2,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除含有 键外,还含有 键,它们可以产生 *和 *两种跃迁。 *跃迁的能量小于 *跃迁。 例如,在乙烯分子中, *跃迁最大吸收波长为 180nm 在 不饱和烃类分子中,当有两个以上的双键共轭时,随着共轭系统的延长, *跃迁的吸收带 将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也随之增强。 在 共轭体系中,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又称为 K带。 18 第二节 化合物紫外 — 可见光谱的产生 化合物 溶剂 max/ nm max1,3 丁二烯 己烷 217 21 , 0 0 01,3 ,5 己二烯 异辛烷 268 43 , 0 0 01,3 ,5,7 辛四烯 环己烷 304 —1,3 ,5,7,9 癸四烯 异辛烷 334 121 , 0 0 01,3 ,5,7,9,1 1 十二烷基六烯异辛烷 364 138 , 0 0 019 第二节 化合物紫外 — 可见光谱的产生 3,羰基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含有 C=O基团。 C=O基团主要可产生*、 n* 、 n*三个吸收带, n*吸收带又称 R带,落于近紫外或紫外光区。 醛、酮、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如酯、酰胺等,都含有羰基。 由于醛酮这类物质与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在结构上的差异,因此它们 n*吸收带的光区稍有不同。 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虽然也有 n*吸收带,但是, 羧酸及羧酸的衍生物的羰基上的碳原子直接连结含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助色团,如 OH、 Cl、 OR等,由于这些助色团上的 n电子与羰基双键的 电子产生 n共轭,导致 20 第二节 化合物紫外 — 可见光谱的产生 *轨道的能级有所提高,但这种共轭作用并不能改变 n轨道的能级,因此实现 n* 跃迁所需的能量变大,使n*吸收带蓝移至 210nm左右。 4,苯及其衍生物 苯有三个吸收带,它们都是由 *跃迁引起的。 E1带出现在 180nm( MAX = 60, 000); E2带出现在 204nm( MAX = 8, 000 ); B带出现在 255nm ( MAX = 200)。 在气态或非极性溶剂中,苯及其许多同系物的 B谱带有许多的精细结构,这是由于振动跃迁在基态电子上的跃迁上的叠加而引起的。 在极性溶剂中,这些精细结构消失。 21 第二节 化合物紫外 — 可见光谱的产生 当苯环上有取代基时,苯的三个特征谱带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 E2带和 B谱带。 5,稠环芳烃及杂环化合物 稠环芳烃,如奈、蒽、芘等,均显示苯的三个吸收带,但是与苯本身相比较,这三个吸收带均发生红移,且强度增加。 随着苯环数目的增多,吸收波长红移越多,吸收强度也相应增加。 当芳环上的 CH基团被氮原子取代后,则相应的氮杂环化合物(如吡啶、喹啉)的吸收光谱,与相应的碳化合物极为相似,即吡啶与苯相似,喹啉与奈相似。 此外, 22 第二节 化合物紫外 — 可见光谱的产生 由于引入含有 n电子的 N原子的,这类杂环化合物还可能产生 n*吸收带。 二、无机化合物的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产生无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形式,一般分为两大类:电荷迁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 (一)电荷迁移跃迁 无机配合物有电荷迁移跃迁产生的电荷迁移吸收光谱。 在配合物的中心离子和配位体中,当一个电子由配体的轨道跃迁到与中心离子相关的轨道上时,可产生电 23 第二节 化合物紫外 — 可见光谱的产生 荷迁移吸收光谱。 不少过度金属离子与含生色团的试剂反应所生成的配合物以及许多水合无机离子,均可产生电荷迁移跃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