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的有效性(ppt73)-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条件。 ( 2) 有效性对角 ③ 中的相关系数应该高于异属性-同方法三角形 ② 中的相关系数 , 这表明用不同方法对同一属性的度量间的相关程度必须高于用同种方法对不同属性的度量间的相关程度。 这是一个更加严格的要求 , 图中数据满足这个要求。 ( 3) 所有的异属性-同方法三角形 ② 和异方法三角形 ④ 中的相关关系模式应该相同。 这可以通过在每个异属性三角形中对相关系数进行排序检查。 图中的数据基本满足这个要求。 每个异属性三角形中 , 相关系数的符号模式一致 , 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也基本一致。 基于预期的概念建构有效性评价  概念建构有效性也可以通过判断度量的结果是否与根据有关理论等对概念所做出的预期之间的一致性来评价。 概念建构的维度有效性评价  可以使用因子分析 ( 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可观测随机变量描述不可观测的假设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关系的数学方法 ) 等方法对度量结果进行分析 , 如果发现由可观测变量度量的维度与理论上概念的维度一致 , 则说明度量具有维度有效性。 维度有效性评价举例  为了考察学生在阅读理解 、 数学抽象思维和艺术形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 给出一份包括 50道题的试卷。 阅读理解 、 数学抽象思维和艺术形象思维能力是不能直接观测的 , 而对试卷中每道题回答的成绩是可观测的。 将对每道题回答的成绩作为一个可观测变量 , 如果分析表明这些成绩能够反映想要测度的阅读理解 、 数学抽象思维和艺术形象思维能力 , 则认为这种考试具有维度有效性。 概念建构的相关标准有效性评价  分析度量中使用的可观测变量与要预测的标准变量之间的关系 , 如果发现在度量变量与要预测的标准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 , 则该度量具有相关标准有效性。  例如 , 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了选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才 , 设置了数学 、 英语 、 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等考试科目。 如果分析表明某科目的入学成绩与学生入学后的学习能力 、 研究能力或毕业后的开拓创新能力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关系 , 可以证明该科目考试具有较高的相关标准有效性。 概念建构的理论有效性评价  会聚有效性和差别有效性只能说明不同方法测量的是同一或不同概念 , 不能保证这个概念就是希望测量的概念。 度量同一概念且具有高相关性的不同方法所度量的可能不是所希望度量的概念 ,而是另一个无关概念。  概念建构涉及问题的界定 、 概念定义和概念域界定等理论层次 , 一种理论的建构通常需要其它理论的支持。 我们可以把希望度量的概念与其它多个概念相联系 , 并且引入已被仔细考察的理论和假设推演出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 通过比较理论层次和经验层次的关系模式 , 考察度量结果与理论推演结果的一致性来检验概念建构有效性。 理论有效性 A B C D a b c d 概念 理论逻辑 变量 经验关系 理论有效性评价的逻辑结构  概念建构理论有效性检验在逻辑上是基于以下四个独立假设: ① 概念 A与概念 B具有相关关系; ② 变量 a是对概念 A的有效度量; ③ 变量 b是对概念 B的有效度量; ④ 变量 a与变量 b相关;  其中只有假设 ④ 是能直接被经验数据所证明的。 要论证变量 a是否是对概念 A的有效度量 , 就必须假定假设 ① 与假设 ③ 是正确的 , 即变量 b是对概念 B的有效度量 , 而且概念 A与概念 B之间的相关关系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检验方法将对概念建构有效性的验证与整个理论的发展和证明结合了起来。 影响概念建构有效性的因素  影响概念建构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  操作化前对概念的不适当界定;  操作化过程中操作变量选择的不适当;  单一操作方法 ( 或变量 ) 的偏差;  单一度量项目的偏差;  对概念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缺乏认识或处理不当而作不适当的线性外推;  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对问题的错误理解;  要提高概念建构有效性 , 需要对整个研究进行过程控制 , 在每一个环节注意避免和减少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提高概念建构有效性的过程控制方法 确定概念域 生成度量项目 对度量项目去粗取精 试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 评价可靠性 评价有效性 度量结果描述 8 7 6 5 4 3 2 1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 经验调查 情景描述 个案研究 相关系数 α 参数 因子分析 α 参数 其它统计检验方法 多属性-多方法矩阵 相关标准有效性 理论有效性 均值 其它统计分布参数 步 骤 建议采用的技术或参数 提高概念建构有效性的要点  在操作化之前对概念的界定要清楚 , 这是进行有效研究的前提。  采用多项目度量方法 , 即采用多个变量度量同一概念 , 这种方法也称为操作多元化。 操作多元化有助于克服单项目度量存在的度量项目与被测概念之间相关度可能较低而与其它概念则可能会有一定的相关性的弱点 , 并且能更精细地划分待测概念的属性 , 提高度量精度和度量的可靠性。  重视统计口径的统一 、 数据的可比性 、 数据收集方法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严格性 , 以保证获得高质量的信息。 二、内部有效性  因果关系  因果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变化引起另一个概念的变化 ,作为原因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 independent variable) ,作为结果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 dependent variable)。  管理研究假设的多数命题是因果关系命题 , 这是由认识因果关系在理论推演和实际应用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决定的。 对因果关系的研究是研究概念间关系的核心。  相关关系是因果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 , 对相关关系的研究可以归入因果关系研究中去。 为推断因果关系成立必须尽可能避免假因果关系的干扰。 因果关系推断方法  因果关系的推断 , 可以采用理论演绎的方法 , 但必须依靠一定的公理和假设 , 而公理和假设同样需要经验的验证。  推断因果关系的常用方法有:求同法 、 求异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 、 共变法和剩余法。 ( 1) 求同法 一些现象在几个场合出现 , 而且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唯一的共同情况 , 那么这个唯一共同的情况与这些现象之间就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推断方法 ( 2) 求异法 考察两个场合 , 被研究现象在一个场合出现 ,在另一个场合未出现 , 而这两个场合中又只有一个不同的情况 , 那么 , 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 ( 3) 求同求异并用法 观察两类场合 , 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一些场合里存在某个共同情况 , 在被研究现象未出现的一些场合里 , 没有这个共同情况 , 那么这个共同情况同被研究对象有因果联系。 因果关系推断方法 ( 4) 共变法 考察的几个场合中 , 有关的几种情况中有一种情况不断变化进而引起被研究对象不断变化 ,那么这个唯一变化的情况与被研究现象有因果联系。 ( 5) 剩余法 几种情况出现导致几种被研究现象出现 , 断定某些情况与某些现象有因果联系 , 那么剩余的情况与剩余的现象也有因果联系。 因果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