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中文)氮气氛中ti(c_n)基金属陶瓷热处理的显微结构和切削性能研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如图 2所示,烧结并热处理的金属陶瓷在被散射电子模式下观察其表面区域的显微图片。 接近烧结金属陶瓷的表面部分,其微结构与内部一致,而热处理后的表面区域的形貌却大不相同。 图 2是金属陶瓷在 100MPa、 1432K 的氮氛中等静压热处理四小时后的 SEM 显微照片。 图片显示,在热处理后表面 的晶粒尺寸减小到 20um 左右,这比内部和烧结处理的晶粒更细,同时硬质相的体积分数增加。 W C, Mo2C 相存在与热处理金属陶瓷的表面。 在巨表面 2~6um 处 W C, Mo2C的体积分数增大尤为明显。 但在热处理和烧结处理的金属陶瓷内部都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 为了阐述显微结构的特点,图 3显示了热处理和烧结处理金属陶瓷的 TEM图片。 结果总结为如表 2。 烧结处理的金属陶瓷具有带有碳氮晶粒的典型的微结构,这种碳氮晶粒具有嵌入粘结相的芯 壳结构。 芯是一种不能溶解的原始粉末颗粒。 富含钨和钼的内壳形成于固体烧结阶段,外壳形成于液体 烧结阶段。 然而,在热处理金属陶瓷的表面内壳消失,外壳也大大减少。 其周围被一种不规则形状的富氮的碳氮化合物包覆,而不是 Ti( C, N) 晶粒。 表面区域也存在类似于粘剂形状的小的 W C, Mo2C 晶粒。 电子探针分析(电子探针)为执行和行扫描范围为 54 微米(见图 4)。 应当指出,没有任何明显成分梯度向表面作为烧结金属陶瓷。 碳和氮含量表面比较低是因为钛(碳,氮)的真空烧结过程中分解的阶段表面相的大部分。 在热处理金属陶瓷,电子探针分析的深度剖面验证碳含量增加和在对大量氮减少时,有 20 微米梯度区的存在。 该热处理金属陶瓷表面富含钛和氮的广告钨,钼和碳消耗。 钛含量在表面高,随深度逐渐降低,然后又提高了,几乎达到表面的水平。 钨和钼随深度的增加。 从 20 微米到大型,钛钨,常量和钼的批量为常数。 含氮量达到 5 微米, 8 微米的最大值,并最终降低到一个恒定的水平。 图 3。 TEM 照片中的表面区域为烧结( a)和热处理金属陶瓷(二)。 在图 3( a) :1核心。 2 内环 3外缘。外文翻译(中文)氮气氛中ti(c_n)基金属陶瓷热处理的显微结构和切削性能研究(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