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炉炼钢资料(doc18)-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增多和大型铸件发生尺寸偏差等问题。 直至 1978 年,与上海机械工业研究所合作研制外层涂料,显著减少了铸件的气孔。 1979 年 10 月 30 日,上海市科委在该厂 召开课题研究会,作出了肯定的评价。 1984 年,该厂又与浙江大学合作,进行复合石灰石砂工艺研究,是年 7 月 12日,上海市经委、总工会、劳动局、卫生局联合召开专题研讨会,促成了此项研究的成功,解决了大型铸件的缩沉缺陷,使铸件外形尺寸和内在质量都达到了满意的结果。 由此,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使用石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8 页 共 17 页 英砂而引发的矛盾。 冒口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上钢三厂接受了铁道部要求生产的大批量火车轮,为了提高钢水收得率,将传统冒口改进为高气压冒口,使钢水收得率提高 11%,成本降低 10%左右。 亚细亚钢铁厂使用保温冒口,亦同样取得了较好的 效果。 50年代末,两家厂开展了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先后在浇注轧辊时使用电弧加热冒口,钢水收得率稳定在 80%左右。 70年代初,机修总厂与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合作试制成绝热板保温冒口,先在浇注轧辊时取得成效,后又推广至大中型铸件,使钢水收得率提高 10%~ 15%,还缩短了生产准备的周期。 1987 年,上钢三厂在生产大型铸件时使用发热保温冒口,进一步提高了铸件质量和钢水收得率。 清砂 浇注后的清砂,手工作业时砂尘弥漫,影响工人身体健康。 1958 年,上钢三厂采用喷雾措施,环境虽有改善,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965年,进 行水爆试验,虽获成功,并在机修总厂和上钢一厂进行推广,但因水爆时气浪过大,危及周围厂房。 1967 年,设置了水力清砂机 1 套, 3 吨以下的铸件改用水力清砂,此后又用石灰石砂代替石英砂造型,从根本上解决了矽尘对人体的危害。 机修总厂则相继使用链带式抛丸机和喷枪式抛丸机,提高了清砂的效率,改善了作业环境。 二、热处理 为了使铸钢件消除内应力, 20世纪 50年代中期,上钢三厂和机修总厂均配备 30 吨热处理炉各 3 座。 1958 年,上钢三厂新建 2 座 80 吨退火炉代替原有的热处理设备,满足了铸钢件产量大幅度增长的需要。 60 年代初,机修 总厂自行设计淬火炉,专用于高锰钢铸件的热处理,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名列前茅。 1965 年,该厂将轧辊的热处理工艺由退火改为正火,使抗拉强度提高 28%。 此后,这一工艺进一步应用于异型铸钢件的热处理,提高了铸件的机械性能。 70 年代初,上钢三厂为生产特大型铸件,将铸钢和平炉两个车间的浇注厂房接通,用电炉钢水和平炉钢水进行合浇。 该厂为船厂浇铸大型蟹爪形双臂艉轴,热处理时双臂的夹角在冷却过程中收缩变形, 1973年建成 1座 300 吨热处理炉,铸钢分厂工程师李永生利用炉膛空间大的长处,采用特殊装炉方法,将双臂中的一臂吊起悬空, 利用悬空臂的重力缓解夹角之间的收缩变形,保证了尺寸精度,获得船厂的好评。 1988 年,该厂为上海造船工业生产出高质量的净重为 135 吨的一件特大型船用铸钢件(浇铸的钢水达 235 吨)。 第二节 铸锭、铸坯 一、锭模 自 1958 年开始,上钢五厂、上海钢铁研究所、上钢三厂、上钢二厂和八五钢厂相继建成的电炉炼钢车间,除个别车间外,全都将冶炼的钢水浇成钢锭,供轧钢和锻钢之用。 在冶炼钢水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9 页 共 17 页 浇成钢锭前,由浇钢工段的工人负责将刚脱模的热锭模经技术处理后,分别放置在平板上,用耐火材料砌好,保证钢水浇注 时的顺利进行。 砌平板工人的工作既紧张又艰苦。 开始浇注的钢锭为 150 毫米方锭。 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为了提高钢质,上钢五厂建立了 750 毫米初轧机,上钢一厂、二厂、三厂和新沪钢铁厂等单位相继建立了 630 毫米开坯机,电炉生产的钢锭亦由原来的 150 毫米方锭放大为 255 毫米,促进了产量的增长。 同时,为了满足众多钢材发展品种规格之需,还开发了 230~ 330 毫米共 7 种规格的方锭。 使轧钢综合成材率获得提高。 1962 年后,上钢五厂利用建有 750 毫米初轧机的优势,经多年的试验,将原 255 毫米方锭改为 510 毫米方锭,提高了电炉炼 钢的产量,适应了初轧机的生产能力,提高了钢材的内在质量。 上钢三厂为了适应轧板的需要,分别开发了厚度为 17 190、 2 2 288 毫米 5 种扁锭。 上钢五厂为加工高速工具钢和模具钢锻坯之用,浇铸成重量为 490 公斤和 610 公斤扁锭 2 种;为加工碳素结构钢和合金结构钢锻钢轧辊之用,浇铸成 吨和 2 种。 1984 年,该厂又将 510 毫米方锭作进一步改进,除将锭身加长以提高开坯时的成坯率外,还在锭型的上口进行改进,以减少钢锭角部的横向裂纹,改善钢锭的质量,形成了钢锭单重 吨的新锭型。 1985年 10 月,设计 吨矩形锭和 吨方形锭新锭型,分别在第二电炉炼钢厂和第一电炉炼钢厂试用,证实 吨锭型的通用性强, 1992 年 1 月 17 日决定电炉钢锭统一浇铸成 ,开坯后的成坯率由 %提高到 %,经济效益可观,每年为上钢五厂增产坯料 万吨。 二、锭帽 20 世纪 50 年代末,各新建电炉车间在浇铸钢锭时均使用开口锭模,钢锭的缩孔多,开坯时废品多,成坯率低,影响轧材后的质量。 1961 年开始,电炉炼钢向冶炼优质钢、合金钢转变,为使钢锭缩孔不致造成整支钢锭报废,上钢五厂在锭模之上加置用耐火砖 砌制的锭帽,上钢三厂则加置内衬火砖粉的铁壳锭帽,使缩孔集中于钢锭头部,只需在开坯时切除其头部,即可确保坯料的质量。 这二种锭帽应用之初,上钢五厂的锭帽因帽口容积大,约占锭身的 22%,影响成坯率;上钢三厂的锭帽内衬需反复修补,增加了铸锭的作业时间。 60 年代中期,二种锭帽统一改进为一次性使用的煤渣保温帽,又在帽口钢水面上覆盖发热剂提高补缩效果,使帽口容积降至 12%,钢锭的有用部分增加 10%,还使铸锭作业量减少 20%,经济效果显著。 1977 年,上钢五厂学习湘潭钢厂经验,与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和洛阳石棉厂合作,用纤维绝 热板作锭帽,1979 年 7 月,在特钢生产中正式用纤维绝热帽替代了煤渣保温帽,全年减少因缩孔而造成的废品 900 吨,帽口容积减至 10%左右,提高了开坯时的成坯率。 同年 11 月,进一步在浇铸碳素结构钢时试用绝热盖板代替粉状发热剂,取得成效; 1981 年 1 月,试验扩大至低合金钢,效果显著,缩孔废品率仅为 %。 除液渣保护浇注钢种外,全面推广使用;获上海冶金局技术改进二等奖。 同时,上钢三厂在锭帽锭身联成一体的整体扁锭模上口插入绝热板,使钢锭收得率提高 2%左右;上钢二厂与上海耐火材料厂合作,将组装式改进为整体式绝热锭帽 ,同样使钢锭成坯率提高 2%。 三、滑动水口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前,电炉钢水浇钢时,均靠钢水包中的陶塞杆通过人工升降而控制钢流大小,易出生产和安全事故。 1971 年,上钢五厂与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和上海耐火材料厂通力合作,以滑板代替陶塞杆。 通过 15 吨和 25 吨钢包的分别试验,虽有进展,但滑动水口的自动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0 页 共 17 页 开浇始终未能完全解决,自动开浇率仅有 60%左右。 质量要求高的钢种仍使用陶塞杆钢包浇注。 1973 年,技术人员从国外有关“氩气引流”技术的信息中受到了启示,自行设计了吹氩活动盒,通过不断改进,于 1974 年正式应用,使滑动水 口的自动开浇率达到百分之百,成为国内的先行者,并在本系统内获得推广。 1986 年,上钢三厂又将氩气引流技术应用于 VOD 精炼炉上,自动开浇率达 80%。 四、保护浇注 固体保护渣 从上海解放到 60 年代初,电炉钢浇注时,相继用涂油木框和在锭模内壁涂刷脱水焦油,作为减少钢液表面氧化的保护措施。 1963 年冬,为了减少浇铸成钢锭后出现皮下气泡,上钢三厂改用石墨粉、萤石粉、水玻璃混合料作保护渣,浇成的钢锭原始合格率提高 12%,取得效果,却带来钢锭表面局部增碳的新问题。 之后,多次改变保护渣料,局部增碳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对含碳量要求严的钢种仍用木框保护浇注。 1979 年 4月,试验用热电厂烟道灰为主的微碳保护渣,获得成功。 获上海冶金局技术改进二等奖。 1980 年第一季度的钢锭原始合格率比上年同期提高 %; 1982 年起全面使用于除镍不锈钢以外的其他钢种。 在此期间,上钢五厂也试验成以微碳烟道灰为主要成分的“ 7030”渣,后又使用于镍不锈钢的保护浇注,成为各钢种通用的保护渣。 液体保护渣 上钢五厂为了提高不锈钢浇注质量,试用液渣代替固体渣进行浇注,大大减少了钢锭的剥皮量,提高了收得率,但所用渣液需用一座电炉专门生产,又影响了炼 钢能力的发挥。 “文化大革命”期间,渣炉被迫停用,不锈钢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用以锻造的钢锭合格率从 %降至 %。 1978 年 8 月该厂恢复了液渣保护浇注工艺,退居二线的老工人重返第一线对青工进行传、帮、带。 此后,该厂又进行以固体渣代替液体渣的研究,经技术人员陶水凌、韩令源等人的多次试验,于 1981 年配制成“ 7010”固体渣, 1983 年正式使用,冶炼的不锈钢每吨节电 100 千瓦时。 在此期间,上钢三厂在原有酸性合成渣的基础上,又先后配制成低碱性和中性液体保护渣,适应多种类型不锈钢和工业纯铁、高铝钢的保护浇注, 提高了钢锭的表面质量,减少了钢锭精整工作量。 五、连铸 上钢三厂为了提高不锈钢的综合成材率,节约能耗,于 1982 年与上海冶金设计院共同完成了连铸代替模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1984 年 7月经上海市经委批准,通过对日、德、英、奥等4 国 6 家公司比较,从奥地利联合钢铁公司引进具有 20 世纪 80 年代水平的方坯、板坯兼用型连铸机 1 台。 配套设备由国内扬州冶金机械制造厂制造。 还选购了国产板坯修磨机 2 台,从英国购进方坯高速修磨机 1 台。 共投资 6000 万元(含 670 万美元),于 1988 年 4月建成, 9 月投产。 国家科委于 1989 年下达 “不锈钢弧形连铸机工艺研究”的课题,是年 9 月,上钢三厂即对连铸钢种、铸坯规格、连浇炉数等 9 个方面进行攻关试验,历经 1 年多,除获得不锈钢连铸的各种试验成果,还生产了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钢等 10 多个钢种的连铸坯。 1991 年 8 月,连铸设备进入四班正常运转,是年第四季度的连铸比为 %,全年生产连铸坯 ,其中合金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1 页 共 17 页 钢占 %,超额完成了冶金部下达的要求。 连铸板坯与原模铸扁锭相比,不锈钢中板的成材率提高 6%左右。 第三章 产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