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调查报告-20xx年(doc)-医药保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020到 2020年间回国留学人员数达。 一项调查显示,海外留学人员中的近 88%表示愿意回国发展,其中三分之一表示毕业后即回国, 53%的人表示先在国外工作,积累一些经验后再回国,超过一半的人肯定留学归国是大势所趋,持相反意见的人只有 9%。 创业者中有刚毕业的年青人,也有在海外奋头几十年、功成名就的资深人士。 落户南通开发区的张国华博士算是一个代表,他的公司一开始就瞄准生产 向美国 FDA报批的药品。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在拉大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4 页 共 7 页 来自官方的统计说,中国对生物医药的投入只有美国的 5%左右,而研发成功的药品和临床药品却已达到美国的六分之一。 在美国昆泰等大公司有过成功职业生涯的张丹博士提醒说,其实中国与世界在生物医药行业上的差距在拉大,最简单的一个参数就是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太少。 对于以上的数字比较,张丹认为这不具有可比性。 因为两个国家的审批标准不一样,不在一个平台上。 张丹是最早一批赴美留学生,获得沃顿商学院的医院管理硕士和哈佛的公共卫生硕士。 对于 国内行业的发展现状,张丹认为产业化太薄弱,大多停留在实验室研发层面。 据了解这些国家资金支持的研发项目,实际上很多处于为求生存无力研发的状态或不了了之。 张丹分析,产业化过于薄弱的现状与留学生的背景单一有关系,多数 “ 海归 ” 只在研究室里工作,具有产业化经验和背景的太少,而国家对成果的评价不能以发表论文多少为标准。 不少评论认为国家对行业的支持过于单一,在资金投入之外缺乏配套措施。 张丹举了个例子来说明美国是怎么扶持研发向产业转化的:政府投资 5000万美金给两位科学家,支持禽流感研究。 投资之后,还不放心,考虑 到科学家只有研究经验,政府又派过去临床报批、项目开发等相关人员进行配套扶持。 生物血液制品:几家撑天下 在生物制药这个公认的二十一世纪新兴朝阳产业里,血液制品是其中可谓技术成熟的老产品。 这个在外界看来专业得近乎有些封闭的小行业里,掌控着广为人知的救命药: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 VIII因子,其一举一动都与生命息息相关,同时也与财富息息相关。 这个行业内的综合实力大佬、也被称为亚洲第一大的上海莱士血制品公司被披露的利润率是 15%20%,但同时据称这个数字在行业内算低的,因为莱士是纯美国的技术和设 备,美国老板在安全和质量上的成本投入要高。 特殊行业 在这个行业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以说明血液制品的特殊作用。 重度甲型血友病人,如果遇到胸、腹腔或颅内出血时,需要一次性输入每千克体重 4050IU的第 VIII因子,并在其后的 721天内,每隔 12小时一次按每千克体重 20- 25IU的剂量予以维持,才能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 这就意味着需要一次性输入几乎相当于患者总血量的全血或总血容量一半的血浆才能达到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5 页 共 7 页 挽救患者生命所需的第 VIII因子剂量,还不包括其后的维持剂量。 这种情况下,只有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