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华夏三级心理咨询师辅导手册(培训教材)(45页)-心理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少的短句到 词数多的长句。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 三、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批评、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工具型、敌意型) 道德行为的发展: 性别角色社会化 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一反抗期: 三~四岁 第二反抗期:初中少年(两种特殊情况) 第四节 童 年期的心理发展( 7~ 12 岁 ) 一、童年期的学习(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 为主导) 一般特点、学习兴趣的发展★ 二、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记忆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 三、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概念、自我评价 亲子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 友谊的发展★ 欺负与被欺负★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1 12 岁~ 1 16 岁 ) 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生理发育高峰 – 生理机能的变化 ? 性的发育和成熟★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二、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记忆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 三、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情绪变化的特点★ 第二反抗期★ 人际关系的发展★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1 1835 岁) 一、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二、青年期的 认知发展★ 智力的发展 流体智力 25 岁左右达到顶峰 思维的发展★ 三、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特点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亲密感的建立★ 社会关系的变化★ 职业的适应 人格的变化:青年人的人格表现得越来越成熟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60 岁以上) 一、老年期心理变化观 老年丧失观 毕生发展观★ 二、老年期的认知变 化 感知觉、记忆、思维 三、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 退休前后、人际关系、人格的变化 ★ 、死亡的来临 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下表仅供参考,请完成其他内容) (见电脑 P26) 第四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 学科,它是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 精神 病学的对象。 学科简史 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两个基本命题 以两个命题为基础,推演的判断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 (三)存在 —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心理的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 理及其区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常识性的区分 (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非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 统计学 文化人类学 社会学 精神医学 认知心理学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 (一)、医学标准(二)、统计学标准(三)、内省经验标准(四)、社会适应标准 心理 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包括自知力)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认知障碍(见电脑 P29—— 35)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定义 本教材中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 格相对稳定的状 态。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许又新) 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 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郭念锋)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一、 概念的区分( P36) 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健康心理: 静态 —— 是一种心理状态 动态 —— 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不健康心理: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状态和过程。 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概述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 P37) 专栏 4- 3:焦虑 临床表现 ( 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 念内容的 提心吊胆和恐惧。 ( 2)精神运动性不安。 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 ( 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如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闷 气短、呼吸 困难、竖毛、心悸、脸上发红发白、恶心呕吐、尿急、尿频、头晕、全身尤其是两腿无力感 等。 – 焦虑神经症两种主要的临床形式:广泛性焦虑,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 压力的定义:压力 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压力源的种类:生物性压力源 精神性压力源 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压力源的测评 压力的内省体验 (一)冲突的种类: 双趋冲突 趋避冲突 双避冲突 双重趋避冲突 压力的适应 压力的种类: (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2)叠加性压力( 3)破坏性压力 压力的适应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压力的临床后果 (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 (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认知系统的具体作用有 A、 B、 C 三类: A、认知 、评估作用。 B、控制。 C、人格。 临床相阶段。 见 320 页 三级心理诊断技能( P39) 第一节 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 初诊接待的工作程序 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礼貌地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 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 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 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危机的处理 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 初诊接待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紧张情绪 (二)语言表达 (三)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四)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五)咨询时的仪态 摄入性会谈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 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谈话目标。 确定谈话的内容与范围。 提问方式 :开放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 半开放式提问 倾听 控制谈话内容与方向 鉴别性 释义:征得患者同意后,把患者的话重复 一下并做解释,之后提出另一问题。 (最常用) 摄入性 治疗性 中断:在谈话中暂时休止一下 会谈法 情感的反射作用: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激一 下患者,使他把谈话转向某类问题。 引导: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 引导不是 危机性 咨询性 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是由原来的话题引伸出新话题。 对谈话内容归类 结束谈话 谈话 法 1. 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 2. 非评判性态度 3. 对患者的谈话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 4. 会谈法的种类 5. 怎样提问题 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 1)造成依赖 ( 2)责任转移 ( 3)减少当事人的自我探索 ( 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 ( 5)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 ( 6)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不恰当的提问方式 凯利: 不恰当的 方式 消极作用 改变问法 “为什么” 暗示求助者是错误的 怎样。 什么。 多重选择性提问 获得的信息受限制 去掉选择部分 多重提问 使求助者不知所措 只提一个问题 修饰性反问 使会谈陷入僵局 不使用 责备性问题 产生威胁感引起防卫 严加杜绝 解释性问题 限制求助者探索 不使用 6. 谈话内容的选择 摄入性会谈的注意事项 (一)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二)提问中避免失误。 (三)咨询员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四)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五)在 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六)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使用心理测验的操作步骤 (一)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 (二)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三)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谈话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 必须重新进 行谈话,而后再进行测评。 依据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