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质监事业发展十一五-20xx年~20xx年规划(doc52)-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4 页 共 47 页 业和新兴服务业全面执行服务质量标准,产品质量法规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全民质量意识进一步提高。 从源头抓质量取得新进展,市场秩序更加规范。 建立健全电器、建材、农资、纤维等涉及安全健康、影响国计民生和消费者反映强烈的产品的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重点监控产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覆盖率 95%以上,国家实 施生产许可证管理、市场准入管理和强制性认证管理的产品生产企业持证率 95%以上,力争杜绝无证生产现象,无生产许可证产品和无 3C 认证产品查处率 95%以上,不合格企业后处理率 100%,打假治劣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假冒伪劣产品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经济秩序显著好转 ,完成江西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得到全面实施,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得到有效监控,企业监督检查覆盖率 95%以上,力争 100%,杜绝重特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减少一般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和安全评价体系,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定期检验率、持证上岗率 98%以上,力争 100%,事故结案率 100%,杜绝发生重特大事故,有效控制一般事故,特种设备万台事故起数控制在每年 起以下,万台死亡人数控制在每年 人以下。 技术基础进一步加强,在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实现企业执行标准动态管理,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稳定在 95%以上,制修订 400 项与江西发展密切相关的省地方标准,建立 150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47 页 个省级以上农业标准 化示范区,建成全省出口贸易技术壁垒预警系统,建立 30 万件技术标准数据库和服务支撑系统, 代码累计总量 40 万家以上,条码系统成员保有量 4000 家以上。 建立完善 150 项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设施,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900项以上,计量标准完好率 100%,基本形成与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体系,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受检率 95%以上,强制检定计量标准受检率 100%,完善商品量市场计量监督机制,重点监管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抽查合格率 90%以上,全面放开计量校准市场,基本形成社会化、市场化的 计量校准服务网络,建立科学的能源消耗与节能检测评价体系。 成立省合格评定中心,合格评定工作得到全面推进,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明显加快。 技术机构改革与发展跃上新台阶, 基本形成以省级技术机构为龙头、设区市技术机构为骨干、县级技术机构为补充的层次分明、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基本适应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质量检测、计量检定、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纤维检验和标准化服务技术机构体系,技术装备 亿元以上,实验室面积 8 万平方米以上,全省 50 个检测机构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执政能力明显提升。 质监地方性法 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制修订地方性法规规章 5 件以上。 行政执法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得到理顺和完善,成立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举报投诉中心,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率 100%,行政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进一步提高,结案率 90%以上,错案率控制在 1%以下,力争杜绝错案。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凡不涉及保密要求的政务事项全部向社会公开,精简一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47 页 批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效能明显提高。 全系统在行风评议中被评为满意的单位 100%, 5 个以上单位成为国家级文明单位, 10 个以上单位成为省级文明单位, 50%以上的单位成为当地文明单位。 自身 建设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省质监系统经费总收入年均增长 10%,固定资产年均增长 27%,建筑面积年均增长 10%,分别达到 亿元、 10 亿元和 30 万平方米,所有单位解决办公和实验室用房问题。 基本完成江西省“金质工程”建设,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覆盖全系统的质监信息化网络,建立质监主要业务数据库和业务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为公众提供广泛的质监信息咨询服务。 行政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事业改革基本完成,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规模相当、门类齐全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人 才队伍,全省质监系统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达到 85%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达到 35%以上,事业单位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的比例达到 30%以上,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达到 15%以上。 基层建设取得新成效,达到一类标准的县局超过 35 个,达到二类标准的县局超过35 个。 (四)基本思路 促进一个振兴,即:促进江西质量振兴,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江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1)促进江西产业整体素质和产品竞争力提高,重点是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中成药和生物医药、电子信 息和现代家电、食品、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为推进新型工业化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47 页 发挥重要作用。 ( 2)促进江西农产品实物质量提高,重点是粮食、柑橘、畜禽、乳制品、水产品、茶叶、蔬菜和中药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挥重要作用。 ( 3)促进江西工程质量提高,重点是交通工程、能源工程、水利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为推进新型城镇化 发挥重要作用。 ( 4)促进江西服务质量提高,重点是旅游业、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交通通讯业等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 ( 5)促进江西市场经济秩序规范,重点 是打假治劣,为消费者创造放心满意的购物环境,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投资者创造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为 推进经济市场化 发挥重要作用。 ( 6)促进江西与国际惯例接轨,重点是加快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步伐、推进合格评定工作和 增强应对技术性壁垒的能力,为推进经济国际化发挥重要作用。 ( 7)促进江西质量文化建设,重点是营造“质量兴赣”、“质量强赣”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动员全社会参与质量振兴事业。 确保两个安全,即:确保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为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实现安全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 1)食品安全:重点是加强对生产环节的严密监控,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 2)特种设备安全:重点是加强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47 页 使用、检验检测等各个环节安全监察,确保特种设备安全。 健全五大技术基础体系,即:建立健全标准化、计量、产品质量监控、 合格评定和检验检测五 大技术基础体系,为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发挥重要作用。 ( 1)标准化体系:重点是建立健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城建、环保、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标准,建立以省标准化院为龙头、设区市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为补充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建立技术壁垒预警系统。 ( 2)计量体系 :重点是建立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体系,建立市场化的计量校准体系,建立健全法制计量监督体系,建立科学的能源消耗与节能检测评价体系。 ( 3)产品质量监控体系:重点是建立对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体系,建立产品质量监控信息平台,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档案,建立 产品质量信用体系。 ( 4)合格评定体系:重点是建立自愿认证评价体系,建立认证认可监管体系,建立认证认可推进、咨询、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质量技术监督行政许可技术评价体系。 ( 5)检验检 测体系:建立以省计量院为龙头、设区市计量技术机构为骨干、县级计量技术机构为补充的计量检测体系。 建立以省质检院和省食品检测中心为龙头、设区市质检技术机构为骨干、县级质检技术机构为补充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建立以省锅检院、省特检院为龙头、设区市特检技术机构为补充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体系。 建立以省纤检局为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47 页 龙头、九江与新余市纤检技术机构为补充的纤维检验体系。 加强四项基础建设,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基层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质监部门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通过 抓好“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公仆意识、廉洁高效、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建设一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懂技术懂法律的行政执法队伍。 ( 2)加强信息化建设:重点是通过建立“一网、两台、三库、五系统”,提高质监工作信息化水平,实现质监工作信息化管理。 ( 3)加强基层建设:重点是加强以县级局为重点的基层建设,改变全省县级质监部门基础薄弱的状况,提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 4)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点是通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的 能力,依法行政、严格把关的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妥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实现五个转变, 即:实现监管层面、监管重点、监管范围、监管力量和监管手段的转变,不断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 1)从单纯服务于企业向提高产业、行业竞争力转变,在更高层面上发挥监管的作用。 ( 2)从品种、项目监管向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反欺诈监管转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挑战。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47 页 ( 3)在把好“厂门”的同时,向“前推后移”转变,实现对质量和安全全过程的全面监管。 ( 4)从质监部门承担质量监管责任向利用 社会各方面力量转变,打一场质量监管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民战争。 ( 5)质监部门监管手段向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化和高科技装备转变,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的准确性,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四、“十一五”时期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快质量振兴步伐 建立健全质量工作责任制,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 推动各级政府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把质量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工作责任制,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质量工作中的问题,建立质监部门定期向同级政府汇报质量 状况的制度。 设立政府质量奖,更好的动员、鼓励全社会投入到质量振兴工作中,努力发挥质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推进质量兴市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紧密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建立质量兴市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引导各地进一步制定完善质量兴市工作规划,形成质量兴市长效机制,提高质量兴市工作的有效性。 进一步拓宽质量兴市工作面 , 重点围绕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开展质量兴市工作,指导和帮助一批企业管理上水平、产品上档次,服务创一流,并取得显著效益。江西省质监事业发展十一五-20xx年~20xx年规划(doc52)-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