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66)-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产能力,通过扩大旱涝保收面积和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使全省粮食生产能力每年增加 10 亿斤 ,2020 年达到 400 亿斤水平 ,确保粮食安全。 合理调减早稻面积,大力发展优质、专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61 页 用粮食品种。 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优质棉花、油料、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苎麻、花卉等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 改革沿江、沿湖、沿库等易涝地区耕作制度。 突出发展生态农业,运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逐步对农业进行规范改造,推广使用有机肥、生 物肥和生物农药,控制化学农药、化肥、激素等的用量。 积极实施人工牧草工程,在赣州、抚州、宜春、吉安等地建立牧草示范基地,组建草业开发公司,推进商品草及系列产品的生产和开发。 优化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重点发展三元杂交猪、杂交奶肉牛、地方优质家禽、特种水产等优质产品,大幅度提高草食畜禽在畜牧业中的比重和特种水产品在水产业中的比重,力争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 55%。 采取 “封、改、补、造 ”综合营林措施,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增加阔叶树和针阔混交林比重,发展毛竹、油茶和核桃等经济林, 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加快调整农业区域布局。 在赣南、赣西、赣东南发展优质水稻,在九江 、新余市发展棉花。 按照 “南桔北梨 ”的布局,着力发展赣南脐橙、南康甜柚、南丰蜜桔、南方早梨等名优水果。 在京九、浙赣沿线及国道附近建立瘦肉型猪基地。 在鄱阳湖区和赣西南建立水禽基地。 在赣北、赣中、赣南建立奶肉牛生产基地。 在鄱阳湖区建设百万亩避洪高效渔业基地。 重点实施农业良种良法工程,加快建设省级良种引育中心、优质肉禽蛋奶良种繁育体系和国家或省级水产原种、良种场,保护动植物物种遗传资源。 引进推广胚胎移植、基因工程、脱毒育苗和太 空育种等现代育种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61 页 技术,提高良种加工、包衣、精选比重,加大超级稻选育和推广步伐。 着力普及优质高产、节本增效、减灾防灾、立体种养四大技术,重点引进和推广现代生态农业技术、高新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市场取向,按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的要求,重点扶持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 加快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公司加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加农户、专业大户加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的经营机制。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合理组织劳务输出,努力创造就业机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十五 ”期间力争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200万人。 发展乡镇企业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乡镇企业体制创新步伐,到2020 年基本完成乡镇企业改制任务。 鼓励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合理调整布局,加速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建设步伐。 加强乡镇企业内部管理,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总量和整体水平,促进乡镇企业跨越式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撑,加快县域经 济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 要紧紧围绕居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增长 ,着力培植县域支柱财源和新兴财源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立足县域比较优势,在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设区市附近的县(市),积极参与城市生产力布局与分工,承接城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61 页 市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 生态重点保护区的县(市),积极发展旅游产业、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快生态经济区建设。 贫困地区的县(市),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坚持开发式扶贫,多渠道吸引资金开发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区的县(市),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重点发展加工贸易,提高经济外向度。 沿铁路及公路主干道的县(市),着力发展流通业,建设沿线经济带,大力提高城镇化、工业化水平。 到 2020年,力争县县都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绝大部分县有 12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牌产品,县乡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积极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 在继续实施山江湖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一批生态农业试点县,积极发展在全国有竞争优势的生态产业。 实施经济强县示范工程,选择经济基础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县(市),采取动态 管理办法,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其加快发展,率先成为全省经济强县,力争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 (二)工业经济 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和大集团战略,加速企业资产重组和低成本扩张,加大资本运作力度,促进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规模生产和规范化经营。 继续扶优扶强,把食品、汽车、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工业培育成为全省工业的主要增长点。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把改造传统产业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整个工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 加速采用先进适用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61 页 技术改造提升机械、钢 铁、纺织、医药、陶瓷、森工、建材、建筑等传统产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向精、专、特、新的方向发展,促进全省大中小企业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切实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积极吸纳沿海省市产业转移,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到2020 年初步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 大力发展食品工业 依托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扶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名、特、优、新产品和旅游、方便食品。 加快发展绿色食 品的深加工、保鲜、贮藏技术,促进绿色食品的规模经营。 抓紧编制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制定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加速发展具有优势的食品添加剂。 积极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保健食品。 提高卷烟的科技含量和单箱利税率。 依托名优酒,加快企业间的兼并联合,实现集团化生产,争抢市场份额,促进产品向优质、低度、多品种、低能耗、高效益方向发展。 加快发展有色冶金工业 加快江西铜业公司的改组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调整铜矿规划布局,积极发展铜精深加工,努力扩大电解铜出口。 引进资金和技术,着力发展钽铌工业,提高冶 炼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 控制钨和稀土矿产品总量,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产品应用的开发,加大黄金和钨冶炼、深加工技术改造力度。 发展钴的新产品。 有选择的发展锂、铝加工。 加强铷、铯产品的市场开发。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61 页 加速发展汽车工业 加强与跨国公司、大型外资企业和国内汽车企业的合资、合作、兼并、联合重组,增强汽车工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江铃汽车和昌河汽车的优势,通过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完善生产配套服务体系,扩大市场份额,带动相关零部件和服务业的发展。 积极发展石化工业 调整化肥产品结构 ,依托贵溪冶炼厂生产的副产品硫酸,同步发展磷酸及高效复合肥。 促进九江石化公司 “炼化一体化 ”工程建设,带动丙烯系列有机化工产品发展。 提高精细化工产品的比重,扩大白炭黑、丙烯酰胺和聚甲醛等产品的生产能力,扩大有机硅生产规模,筹建 “星火工业园 ”,引导有机硅下游产品的深加工。 支持发展有特色的生物化学工程产品。 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瞄准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通过自主开发和大胆引进与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医药、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环保等领域有新的突破,形成 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品。 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加快国家级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其金庐软件园建设。 将江西省高技术发展中心建成信息技术创新孵化基地,重点孵化软件类、电子商务类的高新技术企业。 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加速赣州、景德镇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新建若干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和留学生创业园,形成多区并举、一区多园、园区结合的格局。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61 页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机械工业 重点发展适应南方地区农村使用的农业机械产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包装机械、仓储机械、新型农业环保机械 、防病虫害机械、节水节能排灌机械等,力争在中小型农用耕作、田间管理、收获机械产品上有较大发展。 适应基础设施发展的需要,完善装载机产品系列,积极开发高等级路面施工设备,发展适应西部开发的凿岩机械、隧道掘进机械、多功能成孔机械以及水利工程施工专用机械,力争在路面机械产品上有所突破。 大力发展大型、高效、节能、新型的电力设备,力争在牵引变压器、牵引变电站成套设备等产品上有较大提高。 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力争在无氟压缩机、数码相机等产品上有新的进展。 鼓励发展生态环保机械,力争在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设备方面有较大发展。 钢铁工业 以新余为主体,南昌、萍乡为两翼,搞好专业化分工协作。 按照巩固建材、延伸板管、发展特色、淘汰落后的思路,调整产品结构:建筑用线材要增加盘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开拓 Ⅲ 级螺纹钢筋等产品市场;开发船用板、锅炉板、压力容器板等品种,发展低合金高强度钢管,以焊管代替无缝管,开发汽车用焊接钢管;进一步发展板簧、弹扁和冷带,逐步淘汰热扎薄板、低牌号硅钢片和普通脚手架钢管等。 纺织工业 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障碍减少的有利环境,面向国际市场,重点加快南昌、九江、抚州 3 个老纺织工业基 地的技术改造,压缩总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发挥特色,争创名牌,扩大出口。 积极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1 页 共 61 页 扶持化纤、棉纺织、印染后整理及苎麻纺织业的发展。 化纤行业重点发展粘胶纤维、涤纶差别化、功能化纤维、 PVA 后加工产品。 棉纺行业主要提高精梳纱、高支纱、针织专用纱和无梭布的比重。 印染行业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化纤仿真染整、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水平,开发高附加值和环保产品,提高服装面料自给率。 苎麻纺织行业依托原料优势,加快苎麻后整理生产线的建设,加强对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品种,扩大出口。 充分利用服装业的发展机遇,保持提 升已有的服装品牌,努力拓宽市场领域,加快发展南昌都市型服装产业。 医药工业 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切实加快医药生产企业的重组联合,有步骤、有计划、有选择地对医药生产企业进行 GMP、 GSP改造。 确立新的产品结构调整思路,实现原料向制剂转移,普通制剂向高科技。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66)-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