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68)-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63 页 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区域性基层农技推广中心站。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实施 “ 农业科技入户 ” 工程。 建立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和优良种子、种苗生产繁殖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2020 年完成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设;到 2020 年,建成以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为中心,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骨干,农业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速测点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2020 年,全市种植良种面积达到 95%,品种区域试验点 4 个,种子 生产基地 2 个。 重点完善省级鲍鱼良种场。 进一步搞好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健全市、县(市、区)、镇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办好国家定点的市动物疫情测报站。 农业信息化。 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育种、种(养)植、栽培、加工等全过程服务。 建立和完善各县(市、区)、乡镇政府的农、林、水、渔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 加强农、林、水、渔业自然资源、生产管理、产品市场、科技保障等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农、林、水、渔业和农村经济预测和预警系统。 实施市场信息 “ 进村入户 ” 服务工程。 大力推进农、林、水、渔业信息化示范点建设。 建设全市 农、林、渔业产品电子商务系统,推进产品网上交易。 气象预报。 建立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提高天气雷达探测能力和对灾害性天气特别是台风、暴雨的监测预测水平。 在山塘、水库和沿海地方增设若干气象自动探测站和勘测自动站,并与全省联网,形成较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63 页 完整的气象信息采集系统,实现本市基本气象要素的定量、定点分析和预报,提高重大灾害天气预报水平,实现有效监测和预警。 (六)水利基础设施 按省政府提出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和农村饮水工程要求,以防洪、防潮、治涝、供水、灌溉为重点,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 洪抗旱并举的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快水利工程设施、三防工作信息自动化建设。 使工程续建达标、配套完善、新建增效,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利用、供水比例上升及水质达标、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 防洪(潮)。 完成县级以上城市防洪(潮)、水库除险加固、江海堤围达标加固等工程的建设。 2020 年,汕尾市区防洪工程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4 宗县(市、区)城市防洪工程达到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五里牌等 11 宗中型水库和全市小型水库达到安全要求,螺 河、黄江达到 50 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三甲、乌坎海堤等 10 宗沿海堤围以及穿堤的水闸(如乌坎水闸、东溪水闸、西溪水闸等)均达到 50 年一遇的标准。 改造、新建陶河等 5 宗机电工程。 —— 农业灌溉。 逐步改造加固灌区, “ 十一五 ” 期间重点对公平灌区、龙潭灌区进行改造,改造青年、红花地、朝阳、梅陇、平龙、南门、北龙、螺河、牛角隆等 9 宗万亩以上灌区,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渠系建筑物实行加固或重建。 新建 5 个喷灌节水灌溉示范点。 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机电排灌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农田灌溉的利用效率,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63 页 “ 十一五 ” 期间新增农田灌溉面 积 3 万亩,改善灌溉(排涝)面积 33 万亩。 —— 农村饮水。 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到 2020 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市 90%以上的农村群众饮用水达二级标准。 四、倡导均衡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 “ 分类指导、梯度推进、深度发展、共同富裕 ” 的方针,促进全市范围内的区域协调发展。 具体抓好 “ 三横两纵 ”经济带的建设。 (一) “ 三横 ” 海岸沿线海洋经济开发带。 利用好 302 公里海岸线的资源,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沿海公路和汕尾新港的建设,发展旅游度假、休闲房地产、商贸; 二是建设风力发电场和洁净能源电厂;三是发展海洋产业,重点是海水养殖、捕捞、海洋运输、海产品加工业;四是以汕尾新港为龙头,依托港口群,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建设临港工业区,创造条件开展国际仓储保税业务。 骨干公路沿线工业经济开发带。 骨干公路指深汕高速公路和 324国道。 利用骨干公路便捷的交通,依托陆丰市区、海丰县城和沿线中心镇,依靠 324 国道多年的发展基础,以民营科技园、产业转移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形成工业经济开发带,在主要发展服装、毛纺织、食品、珠宝首饰等加工业的同时,重点发展高增值、高效益 、副食型农作物,提高果蔬产品比重,生产优质、高产、无污染及反季节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63 页 蔬菜、西瓜等。 对丰富的农副产品,要提供筛选、检测、仓储、集散、商贸的设施和服务,搞活流通。 山区农业经济开发带。 依托 335 省道,构建海城 公平 河田 水唇的山区农业经济开发带。 确保粮食生产,注重种植优良蔬菜、水果、茶叶,发展草食禽畜和珍稀动物,农副产品向多样、优质、绿色发展。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进一步促进农副产品增值增效。 继续大力开发山区水电、旅游等资源。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资和民资,发展符合山区特点的民营企业。 (二) “ 两纵 ” 汕尾西部的南北向经济带。 北起公平镇,经城东、海城,南到汕尾市区并延伸到遮浪街道办事处。 以各类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加工制造业、临港工业和旅游业等。 汕尾东部的南北向经济带。 北起陆河县城,经河口、大安、陆丰市区南至金厢、碣石。 重点发展优质农林果产品、加工工业和旅游业等。 通过 “ 三横两纵 ” 经济带建设,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在 “ 三横两纵 ” 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打造专业镇,用工业集群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点带面,以片结区, 以镇集群,形成城镇组团,实现城镇经济的有效增长、城镇规模的逐渐扩张、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推进,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五、坚持集约发展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63 页 打造 “ 两基地一花园 ”“ 十一五 ” 期间,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战略是:振兴工业,优化农业,提升服务业。 发展思路是: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和相对丰富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以及汕尾保持着“ 青山、绿地、碧水、蓝天 ” 的良好环境,往西靠,主动融入大珠三角经济圈,以思想观念接轨为动力,产业接轨为核心,生产要素接轨为重点,体制接轨为保障,实现汕尾与大珠三角地区经 济一体化,加快 “ 两基地一花园 ” 的建设步伐。 (一)新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工业基地 坚定不移地以工业化为龙头,按照 “ 围绕农业上工业、依托海洋办工业、抓好园区聚工业、招商引资旺工业、两源驱动兴工业 ” 的既定方针,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培育壮大工业企业的个体规模。 龙头企业带动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力和推动力。 以汕尾发电厂为龙头,以信利电子、德昌电子、城东纺织、可塘珠宝、公平服装,鹅埠鞋业、城区水产、碣石礼品、甲子五金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上规模企业和骨干企业,推动我市工业的快速 发展。 在进一步优化、完善现有工业园区布局、配套的基础上,加快新工业园区的总量和面积的扩张,构筑发展大平台,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在工业园区内实现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用,以产业聚集强化工业群体优势。 “ 十一五 ” 期间重点建设五个综合工业园(汕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区工业园、陆丰经济开发区、海丰科技工业园、陆河工业园)和六个专业工业园(城区水产品深加工工业园、公平服装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63 页 工业园、可塘珠宝工业园、鹅埠鞋业工业园、碣石圣诞品工业园、甲子五金工业园)。 加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产业力度。 重点要通过信息化 建设改变管理模式、生产流程和营销理念,提升我市工业产品竞争力。 形成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格局。 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重点发展电力、电子信息、石化、建筑材料。 —— 电力。 把汕尾建设成 “ 广东省电力生产基地 ”。 加快汕尾发电厂建设步伐。 2020 年第一台 60 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 十一五 ” 期间一期 2 台 60 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力争二期 260 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 续建红海湾、甲东三个风电场,新增装机容量 5 万千瓦。 结合防洪、供水工程(水库)的建设,新建一批小水电站,新增装机容量 万千瓦。 配套汕尾发电厂的建设, 500 千伏汕尾变电站将同时建成投产,从根本上改善汕尾电网的网架结构并提高输配电和供电可靠性。 新建、扩建一批 220 千伏、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 2020 年汕尾电网将拥有 500 千伏变电站一座,容量 750 千伏安, 220 千伏变电站七座,容量 1680 千伏安,110 千伏变电站 24 座,容量 千伏安。 大华发电厂。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初步确定在市城区海岸建设 8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厂,总投资 400 亿元。 争取列入国家建设计划,早日动工建设。 陆丰核电站。 中广核电公司已定点陆丰建设 600 万 千瓦的核电站,计划总投资 100 亿美元。 “ 十一五 ” 期间开工建设。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1 页 共 63 页 LNG 发电厂。 上海中油公司、中国国电投资公司拟在红海湾小沃建设230 万千瓦液化气发电厂。 力争 “ 十一五 ” 期间建成投产。 —— 电子。 以信利电子有限公司和德昌电子有限公司为骨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电子工业;利用信利电子有限公司和德昌电子有限公司的电子信息( IT)制造业的产品资源、市场网络和科研开发优势,培育产业链条企业。 推进总投资 60 亿港元的信利电子有限公司 TFT(薄膜晶体管型液晶显示器)生产项目和德昌电子厂封闭式二极管生产项目,促进电 子工业基地的形成。 —— 石化。 发挥我市海岸线长、港口开发条件良好的优势,加快发展石化储运加工基地。 加快中油汕尾华城能源有限公司液化气接受站和石化储运(加工)基地建设。 —— 建筑材料。 利用本市丰富的矿产、高岭土等资源以及汕尾发电厂的煤灰,发展陶瓷及其他建筑材料工业。 巩固提升传统工业。 电器机械、毛纺织品、服装和制鞋、食品饮料、珠宝首饰工艺品是我市五大传统工业行业。 要充分利用各行业现有较灵通的信息资源,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较流畅的营销网络,强化产业政策引导,创新服务体系,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 营、簇群化发展的工业格局。 要加快利用高。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68)-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