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的现代分析-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最多生产 120C= B180。 B 假如有贸易,美英两国的总需求曲线为 DC。 DC与SC交于 E180。 ,决定均衡产量的相对价格为 PC/PW= PW/PC=1。 通过贸易,布匹只在英国生产。 非完全专业化生产与价格的决定 特别注意: 当两国进行完全专业化( plete specialization)的生产时,每一种商品的均衡相对价格就处在每个国家贸易前的相对商品价格之间(见图 3—3)。 然而。 如果图 3—3的左图中,需求曲线 DW很低,与供给曲线 SW相交于 SW的 OB线段之间,即PW/PC=2/3,则贸易将在小麦贸易前的相对商品价格PW/PC=2/3时发生(与美国国内价格相同),英国将获得所有的贸易利益。 如果英国是一个小国,专门生产布匹,而美国是一个大国,同时生产两种商品,这种情况就会发生。 这就是所谓的 小国情况 ( small country case),表明了“作为不重要角色的重要性”。 然而这种利益不是没有成本的,因为小国(此时指英国)面临着对其专门生产的唯一商品的未来需求可能减少的风险。 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递增的内涵 在现实条件下,一国在生产中通常面对的是递增的机会成本而不是固定成本。 机会成本递增 (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s)意味着一国为了多获得每多生产一单位某商品的资源而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另一商品的产量。 边际成本递增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 (concave to the origin)的曲线,而不是一条直线。 图 3—4是假想的 A国和 B国生产商品 X和 Y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每一条曲线都是凹向原点的,表明 A、 B两国在生产这两种产品时均是机会成本递增的。 Figure 3—4 Production frontiers of Nation A and Nation B with Increasing Costs market equilibrium and parative advantage in a closed economy 在不发生对外贸易的条件下,当一国达到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所允许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时,该国就达到了均衡状态。 这发生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 tangent)位置上。 两条曲线在切点的公切线( mon tangent)的斜率( slope)给出了国内的均衡相对价格,反映了该国的比较优势。 Figure 3—5 equilibrium in Isolation 图 3—5解析:在不发生贸易的条件下, A国在A点组织生产和消费,而 A点正是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和其能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 Ⅰ 的切点,这时A国达到了均衡,或是福利最大化。 同样地, A点为 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 Ⅰ 的切点。 B国在 A点达到均衡。 在 A国,商品 X的均衡相对价格就是通过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A的公切线的斜率,在图中 PA=1/4,对于B国 PA=4。 由于 X在 A国的均衡相对价格低于 B国,故 A国对于 X, B国对于 Y具有比较优势。 Basis for Trade and Gains from Trade under An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 A. Basis for Trade 两国之间同一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两国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表现,也构成了互利贸易的基础。 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一种商品上相对价格较低,在另一种商品上相对价格较高,前一国家在相对价格较低的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相对价格较高的商品上具有比较劣势;后一国家则相反。 每一国家都应专门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即生产比国内需求数量更多的商品),并将其部分出口以用来交换自己生产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但是两个国家在专门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商品的同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递增,所以,一旦两国同一商品的相对价格相同,这种分工就会停止。 这时贸易就在这一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 通过互利贸易,两国的最终消费水平均会大于不存在贸易时的消费水平。 在图 3—5中我们看到,在不存在贸易的条件下,A国 X的均衡相对价格是 PA=1/4,而 B国 X的均衡下均衡相对价格是 PA=4。 故 A国在 X上, B国 Y上具有比较优势。 假如由于某种原因两国开始贸易(比如政府取消贸易壁垒或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 A国就应该分工生产 X并将其出口至 B国以换取 Y。 图 3—6说明了这一交易过程。 Figure 3—6 Gains from Trade with Increasing Cost ⑵ 分工的过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