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核心考点与真题解析(doc134)-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否定;它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即扬弃。 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 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 — 否定 —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也是我们坚持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1997 年理科第 11 题 唯物辩证法 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即矛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8 页 共 136 页 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997 年文科第 27 题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998 年文科第 12 题、 1999 年理科第 2 题 矛盾规律的有关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999 年文科第 35 题 矛 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 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 辩证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任何科学的认识,一方面要排除逻辑矛盾,另一方面要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 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也是指导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020 年文科第 16 题、理科第 16 题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 辩证 关系及其实践 意义 2020 年文科第 33 题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双反相互转化的原理 2020 年文科第 36 题、理科第 36 题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 要方面 2020 年第 37 题Ⅱ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各有其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是: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斗争性的作用是: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 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实行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哲学基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2020 年第 34 题 矛盾的 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也就是构成每一事物(过程)的诸多矛盾以及构成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不同的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 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9 页 共 136 页 杂性,矛盾解决 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在社会领域还有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的区别。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们的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 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2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 1997 年文科第 27 题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1998 年文科第 11 题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2020 年第 16 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不仅有丰富的系统整体观念,而且还有丰富的辩证矛盾观念。 中国传统哲学常用“有两”、“有对”、“有耦”等来说明事物普遍地存在着矛盾,用“相反相成”、“相依相济”、“相形相生”、“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等来阐明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用“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处理矛盾。 《易经》以阴阳的变化解释世界,提出“一阴一阳之谓 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中国哲学家历来:为“万物莫不有对”,史墨提出“物生有两”,王安石说万物“皆各有耦”、 “耦之中又有耦”,程颢说“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程颐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朱熹提出“万物皆有两端”、“独中又自有对”。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概念,《孙子兵法》对于战争中一系列矛盾关系进行了分析,它们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杰出篇章。 张载提出“一物两体”的命题,朱熹将其概括为“一分为二”:“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 方以智在此基础上提出“合二而 一”:“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交也者,合二而一也”。 王夫之则将两者结合起来:“故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矣”。 中国哲学家还提出了“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解决矛盾的辩证方式。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主张“尚和去同”,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 《中庸》提出“致中和”、“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即“执两用中”的方法论。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哲学中注重和谐统一的矛盾观和“中和”、“中庸”之道,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对于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等都有十分 重要的积极意义。 2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2020 年第 3 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 自然 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 实践 出发,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 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0 页 共 136 页 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所以人的认识能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首先,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其次,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的特征;再次,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997 年文科第 12 题 认识的主体及其形成和发展 1998 年理科第 27 题 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2020 年理科第 1 题 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2020 年第 2 题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 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等。 因此人的认识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 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这就是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选择、重建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它不是否 定反映,而是进一步说明了如何进行反映。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020 年第 3 题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020 年第 3 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 认识 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2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2020 年理科第 16 题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十分重视知行问题的探讨,提出不少深刻的见解,主要表现在:第一,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知行相须,知行互发。 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王夫之则概括为“知行相资以 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 第二,知和行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 知行两端,不离不一。 王夫之提出“知行终始不相离”。 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第三,重视“知”的作用。 知然后行,“行为知功”。 荀子说“知明”则“行无过矣”。 《礼记 大学》把“格物致知”放在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