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中国人性的管理方法doc41-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时,再予详细的解说,或者干脆请他们把不同的意见说出来,以便进一步有所沟通。 如果上司有意听取部属的意见,便可以问:「你有什么意见。 .」部属此时便不用客气,尽管把不同的意见表达出来,但须注 意口气婉转。 部属也可以不当场讲出来,因为会伤害到在场的其他同仁,或者会让上司没有面子。 有了这种顾虑,可以表现出相当为难的样子,让主管知悉「有意见,但此时此地不便直说」的苦衷,真正具有诚意的上司,就会另作安排,让部属得以畅所欲言。 并不是所有的部属,都可能得到上司如此这般的重视。 部属尽管发放他的信号,如何处置仍然是由上司做主的,例如: 一、对一向表现良好、值得信赖的部属,上司当然会倍加尊重,耐心地听取他的意见,甚至乐意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详细地个别和他商量。 二、对偶有卓见的部属,主管可能提供一些 机会,让他得以顺利表达。 三、对若干爱胡乱表示意见的部属,主管多半会以忙碌为理由,委婉拒绝听取他的意见,以免浪费时间。 部属仅仅用沉默不语来传达「有话要说」的讯息,至于如何处置,依然由上司做主,这种尊重上司的态度,是部属必须具备的修养。 而上司了解部属的行为表现,知道他有话要讲,也能够合理地「有所听取」或「有所不听取」,这种尊重部属的态度,正是上司与部属之间合理的互动。 部属不必埋怨上司不公平:常常接受别人的异议,却不愿意听取自己的不同意见,筒直是看不起我,至少也是对我怀有成见。 部属最好自己 反省;为什么上司不喜欢听取我的意见。 是不是我平日所表达的意见,并无实质的助益中国人的。 或者表达的态度或方式有所偏差,以致上司不愿意听取。 只要自己充实、谨慎发言,必然会逐渐改变上司对自己的观感,因而愈来愈受到上司的尊重。 上司不要责怪部属有意见并不表示出来,却应该自我反省:是不是我平日的态度过分严厉,让他们觉得害怕。 是不是我听不到几句,便打断他们的意见,不让他们讲下去。 是不是我对他们不够尊重,使他们舍不得把意见说出来。 双方面都各自反省而无不当,上司就可以放心地让部属表示意见,因为他既不会平白浪费 时间,也不致使上司难堪。 我们不必再相信那些「中国主管爱用乖乖牌,部属能听话就好」 此资料来自 企业 ()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的传言,事实上主管所重视的,是那些「有所听有所不听」也合理接受指示的部属。 换句话说,部属不应该存心听话或不听话,却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最好站在有所不听的立场来有所听;惟有如此,才能够听得恰到好处,成为最受主管敬重的「时中」(时时刻刻合理反应)的部属。 如何实践中国式管理与人性化管理 究竟有没有中国式管理 一、到底有没有中国式管理有三种说法 有人认为没有 管理就是管理,没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的区 别,只有有效和无效的区别。 所以说没有中国式管理。 有人认为有 管理离不开文化,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管理当然就不同。 所以说有中国式管理。 有人认为:有也对,没有也对 管理的工具是一样的,只因使用的人不一样,所以有的有效,有的无效罢了。 二、不必过分强调中国式管理 如果为了面子,这没有什么必要。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跟随面子没有多大关系。 如果为了爱国,这也不是办法。 因为爱国之心人人都应该有。 但是,也不可心盲目强调,说人家有的,我们也一定要有。 如果为了信心,也 不该如此。 因为,如果真有中国式管理的话,也要行之有效才行,才能使我们更有信心。 谈中国式管理,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因为标新立异是为了表示不一样,这没有什么价值。 谈中国式管理,对人来讲应该是最高的智慧,这样才有收获。 三、认为有中国式管理和没有中国式管理,都有相应的道理 原因之一:人都是大同小异的。 原因之二:全世界的管理目标都一样,都是要把工作做好,赚取利润,达到目标。 但是各国的气氛又是不一样的。 原因之三:管理的工具是通用的。 例如:电脑和报表,全世纪都在用,而且学就会,但 是成效却大不相同。 站在使用起来巧妙各有不同的观点来看,我们认为 管理是各有一套,特别是中国人。 中国人善于创新,对于一种原则,会因为各自的实际环境而有不同的变化。 四、从硬件看,没有中国式管理 硬件是指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看得见、摸得着、具体明确。 管理科学全世界都一样。 从管理的层面来看,没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的区别。 五、从软件看,事实不容怀疑中国式管理的存在 此资料来自 企业 ()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软件是指管理哲学,它是指人的思想。 管理哲学看不见、摸不首。 各国人的想法不一样,民族性不一样,管理哲学就 不同,因此表现的的管理行为也就不同。 全世界对物的管理都是一样的,因为都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管理。 而对人的管理都有很大区别。 所以用管理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方法来管理中国人多半行不能。 管理工具是中性的,无所谓好与不好。 用的有效就好,用的无效就不好。 从管理的层面来看,就有中国式、美国式、日本式。 同时在一个国家内部,因企业环境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六、结论 由此看来,说有中国式管理也对,说没有中国式管理也对。 只不过没有学问的人讲这句话,证明他脑筋糊涂,搞不清楚;真正了解的人讲这 句话,证明他已经知道这是立场不一样,层次上的不同。 如果他真正能讲出来:从管理科学来看,没有中国式管理;从管理哲学来看又有中国式管理,这就是已经抓到了问题的核心。 所以说,今年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再来争执到底有没有中国式的管理,因为我们不断改变自己,靠的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套管理行为,使这更有效。 管理科学(硬件) =形式信念 =意识形态(抽象) 决策态度管理 管理哲学 (软件 )=形下理论 =制度方法 (具体 ) 管理态度 (选择 ) 管理哲学批判管理科学 American spirit 运用 美国人 19世纪 末期不太重视管理科学 ,虽然美国人管理科学很强 ,但是仍然不如日本。 日本人之所以能够发展出一套比美国更有效的日本式管理,主要是因为在应用管理科学以外,还十分重视管理哲学。 美国人经过日本人的冲击以后,开始有了一种反省:认为今年在寻求管理做法的狂热中,所缺乏的检讨管理的灵魂与管理的精神,这是管理哲学。 (管理科学,美国人称之为企业文化,日本人称之为经营理念,中国人称之为管理哲学,其实是指的同一个东西)。 因此,我们兴驻要关切新的管理技术,而且要关切它的灵魂 管理哲学。 七、企业管理迈入理念导向时代 50 年代以前 60 年代 70 年代 80 年代 荀子说: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 八、仅举一隅的偏失 如果你是总经理,你就不能在心里认为,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 你应该扮演 天公的角色。 要认为都要紧,都重要,统统重要,不应偏于哪一面。 过份强调行销导向而忽略生产技术,会造成 有市场、无货供应 的缺失。 过份强调财务导向而忽略管理会计,则会造成 黑字倒闭 的危机。 过份偏重生产技术而忽略研究发展,则会造成 价格竞争 的惨境。 过份重视人际关系而忽略工作效率,则会造成 一团和气,一事无成 的笑话。 无过与不及,才是理想的中道管理。 此资料来自 企业 ()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中、美、日的管理哲学有何不同 管理是美国人整理出来的,美国曾经是 管理 的最大输出国。 然而,日本在管理上却比美国还成功,为什么。 因为日本人除了管理科学以外,还十分重视经营理念。 一、什么是管理哲学 中国人认为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做人就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做事就是如何提高工作绩效。 搞好人际关系,提高工作绩效就是管理。 只会做人,不会做事,是一团和气,是和稀泥,管理上等于零。 相反,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常常得罪人 ,他的管理也等于零。 因此,要先会做人,然后会做事,这就是管理。 然而,管理哲学,就是反省自己的管理经验。 二、各国的管理有何不同。 全世界对器物的看法,都是一致的,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争议。 上升到制度的层面,彼此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制度一订下来,就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上升到哲学文化的层面(即思想层面),那就更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休了。 因此,观念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三、美国人主张多数超越少数 美国人解决总是的规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和。 美国人常采用举手表决的方法,美国人称之为 用拳头代替打破人头。 今天多数人赞成这条法,这条法就成立;明天多数人不赞成这条法了,这条法就被废除,换成另一条法。 美国的管理是 划龙舟式 的管理, 划手 背向前方,一定要步调一致,听从指挥、放弃个人的念头,严格遵守 少数人服从多数人 的信条。 凡是缺乏效力,跟不上多数的人人就要被淘汰。 但是,论道理,有时多数人的看法不一定对,少数人的看法也不一定不对。 近代西方人渐渐发觉:有时也不能完全服从多数,主张要尊重少数。 四、日本人倡导多功能数协调数 一千多年来,日本人被训练得能够全员一致,采取 同样的行动,所以没有必要独裁者强有力的发号施令。 日本的管理采取 抬神轿式 的管理。 抬神轿时没有人指挥,抬轿的人有高有矮,有人用力,有人不用力,有人摇摇晃晃,增加了阻力。 但是被抬的神并不发号施令。 然而摇晃的结果,则是每个神轿都平安到达目的地。 日本人谯:不能有秘密。 秘密就是罪恶。 日本人心里有话就讲出来,而且对自己的同胞很亲切,并乐于帮忙,不喜欢以多数来压倒少数,使少数人受到伤害。 事实上,日本人警惕性很高,他很不愿意让自己变成少数。 他会服从前辈的指示,照着大家的做法去做,如果有争执,只要提出一个 全体目标,就很容易协调,所以虽然平日有派 此资料来自 企业 ()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系,一旦对外或遇到重大事件,便会很快取得一致的行动。 五、中国人数少未必服从多数 《易经》在阴卦也有阳卦,但是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阳卦多阴,因为阳虽然是少数,却是主要动力,所以叫阳卦,阴虽是多数,但阴不是主要动力,所以不能叫阴卦。 可见中国人并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观念。 中国人认为贤大于多数。 因为有一个贤人就行了,一百个不贤的人有什么用。 中国的管理,即不是 划龙舟式 ,也不是 抬神轿式 ,标准答案是 很难说。 意思就是 不固定。 该 划龙舟 时就整齐划一; 该 抬轿子 时就要像抬轿的样子,根据不同情况,该采取什么方法,就采取什么方法。 中国人在非投票不可时,最好采用不记名投票这样比较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六、西方人的合理主义 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合理,管理也一定要合理化。 然而西方人的合理,日本人的合理,中国人的合理是不一样的,不应混为一谈。 西方人的合理主义,是以一个原则来说明全世界的一切一切,如西方人信奉神教,即上帝总管。 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由上帝来主宰世界。 西方人认为有一条原则可以说明全世界,因此他们常常说:什么导向、什么导向。 七、日本人的合理主义 日本人喜欢从许许多多的个别存在出发,去发现共同的原理。 因此,他们就找出了大和魂,找出了武士道精神。 日本人不要求有一个统一全世界的原理,但是他们却相信有一个统一日本的天皇。 日本虽然民主,但是还维持着一个天皇。 在管理方面,日本人很重视前辈的经验,在前辈的指引下,少数必定跟着多数走。 八、中国人的合理主义 中国人从很多的原则中却把握一个变动的原则。 原则有许多许多,而且可刚可柔,可上可下,可阴可阳,但要把握一个原则,这就是变动性原则。 全世界的一切一切都在变动之中,中国人最懂 得变动的道理。 变动不大 ,就是说,连神的职位都可能轮调。 因此就有了 心物合一 , 知行合一 , 阴阳互变。 管理必须要有制度,但招待起来要有弹性,中国人对此是非常执着的。 中国人说一切都在变动,此时上结用哪种方法好就采取哪种方法。 多数不一定对,但也有对的时候;少数不一定错,但也有错的时候。 所以,我们用多数人去感应少数人,化阻力为动力, 彼此,彼此 ,将心比心,这对中国最有效。 九、我们也无法做到每一次都真正协力 曾子说: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朋友是五伦之一,人与人相交,朋友占最 大的比数。 特别是现代社会,家人的助力越来越薄弱,朋友的比重越来越大。 对同事,我们很会计较,对朋友则刚好相反,此所谓 朋友无议论,买卖要算分。 此资料来自 企业 ()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公司如果能够宣导:做同事是短暂的,做朋友才是永久的,那么大家就会真正协力,否则,实在是很困难。 同事,有升有迁,会有变动。 而大家做朋友,而不是做同事,大家做事就能相互配合,处的就比较愉快,并且长久。 合理不合理,不能以多数决断,也不是多数一讲,少数人马上就响应。 中国人要看是谁来讲。 如果你平常就善于助人,那么大家就比较容易响应你;如果你平常苛刻大家,那么你讲 的就不会被大家响应。 因此,有一条原理 对待原则 这个原理真正是孔子的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