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山区开发十一五计划(doc23)-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风景名胜区,同时建设一批集休闲度假、产业开发、环境保护和教育于一体的旅游点。 粤东重点建设梅州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平远、蕉岭客家风情旅游区,丰顺汤坑温泉旅游区,龙川霍山、佗城、枫树坝旅游区,河源桂山森林公园,饶平滨海旅游区,汕尾红海湾旅游区,龙门南昆山旅游区和惠东滨海旅游区等。 粤北山区重点开发韶关丹霞旅游区,英西走廊旅游区,乳源大峡谷、通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0 页 共 21 页 天箩,连州古迹、 连南瑶族风情和连山壮族风情等旅游区。 粤西山区重点开发漠阳江春城、春湾旅游区,西江沿岸的云浮、新兴、德庆的 “ 三龙 ” (悦城龙母庙、云浮蟠龙洞、新兴国恩寺龙山温泉)旅游区,封开县的渔涝山水、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怀集县的燕岩等景区。 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机遇,积极拓展利用外资的渠道,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到山区投资商贸服务业。 在东西两翼山区和西江走廊的中小城市、大宗农产品产地建立有一定规模、辐射力较强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逐步形成贸易专业市场、综合市场、批发市场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结合农村 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商贸流通业走向山区,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商品流通网络。 发展以公益性为主的职业中介机构,形成覆盖山区市、县并向乡镇延伸的职业中介网络。 巩固和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鼓励发展各类社会服务企业,增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建立山区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要素市场信息网络和咨询体系,逐步推进信息化进程。 到 2020 年,山区各市、县初步建成信息网络,并与省、国家和国际互联网对接。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1 页 共 21 页 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把现有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与农业龙头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农技推广机构为支撑,辐射带动千家万户的县、镇、村、示范户四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建立和完善山区农村减灾防灾体系和预警网络,搞好气象、灾情、疫情、病虫害等预测预报。 (四)以公路为重点全面改善基础设施 加快山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山区发展环境。 以建设公路网和整治内河航道为重点,加快建设山区地级市通往经济发达地区的高 速公路和对山区国道、省道公路的改造,继续完成 “ 九五 ”未完工的通村委会公路建设,与此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加强对公路的养护和管理,提高路面铺装率,增强抗灾能力。 从 2020 年开始,逐步帮助有条件通公路的自然村开通公路。 有重点地对山区内河干线航道进行整治,发展内河航运事业。 “ 十五 ” 期末,粤东山区建成惠州 — 河源、揭阳 — 梅州、惠来 — 普宁 —揭阳、广州 — 惠东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河源 — 梅州高速公路。 粤北山区以修通京珠线韶关小塘 — 广州太和高速公路为重点,带动区内公路网络的改造和建设,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公路建 设。 积极配合国家建设京广客运专线和韶赣铁路广东段,发挥京广铁路及公路网的优势,配套建设一批运输场、站及仓库。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2 页 共 21 页 粤西山区在加速建成同三线开平 — 阳江 — 茂名 — 湛江、三水 — 肇庆 — 云浮两条高速公路的同时,完善区内等级公路网络。 建设西牛航运枢纽、北江(韶关至清远)。 航道整治工程、韩江航道整治工程,进一步发挥内河航运、铁路、公路等综合运输效益。 重点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和水电资源开发。 做好水库除险加固和电排改造、排涝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灌溉工程,消除 河流、山洪隐患;抓好江河水源和水质保护工程建设,以小流域为单位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实施省人大关于加快农村小水电建设的议案,继续扶持山区小水电站建设,加强小水电电力送出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利用山区煤炭资源,扶持山区坑口燃煤发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加快改造山区农村电网,进一步提高供电能力,重点建设 220 千伏和 110 千伏输电网络,改造和完善农村配电网,继续降低农村到户电价,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加快从电话业务为主向现代信息服务业务为主转变,从传统的窄带电话通信网向宽带高速信息通 信网转变,提高通信网络覆盖面,积极推进通信网络的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 积极拓展山区邮政业务新领域。 深入开展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 “ 大禹杯 ”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3 页 共 21 页 竞赛活动,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 抓好山坡地水土流失治理,继续巩固林业生态效益,适当加快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抓好田间排灌整治,把原有临时木石陂改为永久性石陂,实现排灌分家、灌渠硬底化,同时,加快石灰岩地区石花地改造和坡地改梯田步伐,大力推广地头建水池,解决旱地灌溉问题,确保农田旱涝保收;抓好中低产农田的改造,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 土壤,使农田达到高产稳产;抓好植被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阔叶林,逐步提高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努力将山上绿化率提高到 95%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在 70%以上;抓好农田机耕路和山地作业路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田园林网化建设。 (五)以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强化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环境质量,进一步引导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山区产业发展和加速城镇化进程的有机结合。 加快中心镇建设。 每个县(市)重点建设 2— 3 个中心镇,使其成为山 区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做好中心镇的规划修编,重点加快道路、供电、供水、能源、通信、环保、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合理扩张城镇规模,因势利导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按照 “ 其他小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