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恶性肿瘤(doc30)-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定。 诊断明确,主要症状消失,病灶已清除者可出院;病灶无法清除,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在门诊继续治疗。 ( 刘积良 ) 第四节 原发性肝癌 【 病史采集 】 原发性肝癌早期多无典型的临床症状,部分症状常为慢性肝病所致,在中晚期始出现典型表现。 在我国,肝癌患者大 多数伴有 HBV阳性和肝硬化的存在。 因此,在病史方面应重视早期发现。 1.了解肝炎、肝硬化的病史,有无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伴甲胎蛋白的升高。 2.普查时有无肝功能、甲胎蛋白、肝脏影像学的异常。 3.近期有无上腹胀、疼痛(肝区)、上腹肿块、食欲减退、乏力、体重下降、消瘦、发热、腹泻、黄疸等表现。 【 物理检查 】 腹壁静脉有无曲张,上腹部有无隆起。 肝脏有无肿大及肿块,肿块大小,表面是否光滑,活动度,肿块质地,有无压痛,肝区有无叩击痛。 脾脏是否肿大,有无腹水,肝区有 无血管杂音。 有无黄疸、肝掌、蜘蛛痣、下肢水肿、皮下结节、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 【 辅助检查 】 1.实验室检查: ( 1) 甲胎蛋白测定( AFP) : AFP 对肝癌的诊断在各种诊断方法中专一性仅次于病理诊断,其阳性率达 60~70%,为目前最好的早期诊断方法,亦可作为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指标。 ( 2) r 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 GGT Ⅱ):此项检查对肝癌的敏感性较高,尤其对 AFP 阴性肝癌病人的阳性检出率达 %。 ( 3) 岩藻糖苷酶( AFU):在肝癌病人血 清中 AFU 的活性明显高于肝硬化和转移性肝癌 ,对肝癌阳性率较高 ,在 AFP 阴性的肝癌和小肝癌阳性率达 %。 ( 4) 异常凝血酶原( DCP):在 AFP 阴性肝癌,其阳性率为 %,可作为 AFP 阴性或低 AFP肝癌的辅助诊断。 ( 5) 539。 核苷酸磷酸二脂酶同功酶 V( 539。 NPDV): 80%肝癌病例有此酶的表现 ,但转移性肝癌的阳性率甚至更高。 ( 6) 铁蛋白( Fer):约 90%的肝癌病例含量增高,但在转移性肝癌、肝炎、肝硬化、心脏病、乳腺癌及各种感染性疾病等皆有增高。 ( 7) 癌胚抗原( CEA):在肝癌病例中 70%增高。 但在转移性肝癌、结肠癌、乳腺癌、肝硬化、慢性肝炎等病例中亦有增高。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9 页 共 26 页 ( 8) 硷性磷酸酶( ALP):约 20%肝癌病例此酶活性增高。 但在转移性肝癌、梗阻性黄疸亦见增高。 对肝癌诊断仅作参考。 ( 9) 肝功能及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检查仅提示肝癌的肝病基础。 2.影像学检查: ( 1) B 超检查: B 超检查是肝癌诊断中最常用和有效方法,它可确定肝内有无占位病灶,其为实质性或液性占位,明确肝癌具体部位和邻近血管、组织器官关系及有无播散等。 ( 2) CT 扫描:作为肝癌定位诊断的常规检查。 在肝癌诊断中可明确病灶位置、数目、大小及其与重要血管的关系,尤其增强扫描有助鉴别肝血管瘤。 ( 3) 磁共振显像( MRI):对肝癌的定位和定性有一定的价值。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 CT,在良恶性肝内占位,尤其与血管瘤的鉴别可能优于 CT。 ( 4) 肝血管造影:此项检查已成为肝癌诊断中的重要手段和肝癌治疗的重要方法。 但此方法属侵入性技术。 检查的指征为: 1) 临床疑为肝癌或 AFP 阳性而其它显像阴性者; 2) 各种显像方法结果不一 致或难以确定占位病变性质者; 3) 疑有卫星病灶需作 CTA者; 4) 肿瘤较大需作肝动脉栓塞疗法者。 ( 5) 放射性核素肝脏显像:核素肝脏显像可以显示出肝脏的大小、位置、形态和功能,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等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3.腹腔镜和肝穿: 腹腔镜诊断肝癌已趋少用,因位于肝脏深部、膈顶的肿瘤以及不在表浅的小肝癌难窥见。 AFP 阴性的肝内占位病变 ,各种手段均难定性,其部位又在可窥见范围内者,仍不失为一种可供选用的诊断 方法。 肝穿刺,在非手术治疗的病人,为取得确切病理诊断者,可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 对诊断不清,尤其是肝癌可能性较小的病人,仍有一定价值。 对疑有肝癌病人,已不作常规使用,因仍有针道种植和导致肝癌结节出血的可能。 【 诊 断 】 1. AFP 大于或等于 500ng/L 持续 1 月以上 ,或大于或等于 200ng/L 持续 2 月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 2.肝癌的临床表现,如肝区疼痛,肝肿大,上腹肿块,纳差,乏力,消瘦,发热,腹泻,腹水,下肢水肿,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等体征。 3.超声显像, CT, MRI,核素扫描,肝动脉造影和酶学检查的异常。 4.病理诊断: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性肝癌。 【 分 期 】 1.原发性肝癌 TNM 分期( UICC 1987) T1:单个结节小于或等于 2cm,无血管侵犯。 T2:单个结节,小于或等于 2cm,侵犯血管;或多个局限一叶,小于或等于 2cm,未侵犯血管;或单个,大于 2cm 未侵犯血管。 T3:单个 ,大于 2cm,侵犯血管;或多个,局限一叶,小 于或等于 2cm,侵犯血管;或多个,一叶内,大于 2cm,伴或不伴血管侵犯。 T4:多个,超出一叶;或侵犯门静脉主支或肝静脉。 N0:无局部淋巴结转移。 N1: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分期: 分期 T N M Ⅰ期 T1 N0 M0 Ⅱ期 T2 N0 M0 Ⅲ期 T3 N0 M0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0 页 共 26 页 T1~3 N1 M0 Ⅳ期 T4 N0~1 M1 2.临床分期( 1977 年) ( 1)Ⅰ期 :无明确肝癌症状和体征。 ( 2)Ⅱ期:超过Ⅰ期标准而无Ⅲ期证据。 ( 3)Ⅲ期:有明确恶病质,黄疸、腹水或远处转移之一。 【 鉴别诊断 】 原发性肝癌与下列疾病鉴别:继发性肝癌,肝脓疡,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包虫,肝腺瘤,肝肉瘤等。 【 治疗原则 】 肝癌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根治,其次是延长生存期和减少痛苦。 为达此目标,早期治疗,综合治疗,积极治疗是三个原则。 手术治疗是肝癌最好的治疗方法,疗效最好,对于Ⅰ期肝癌或单发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 5cm 者,应首选手术切除 的早期治疗,术后可配合化疗、免疫治疗及中药治疗;对于肿瘤直径大于 5cm 的大肝癌应采用多手段综合治疗,尽可能争取手术切除治疗,无法行一期手术治疗的大肝癌,可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或肝动脉栓塞等方法,使肿瘤缩小后再行Ⅱ期手术治疗;对于多发性肝癌累及肝左右两叶者,行肝动脉结扎术及肝动脉插管化疗,并配合放射治疗、中药治疗及免疫治疗等积极治疗以减少痛苦。 1.手术治疗: 我国肝癌患者约 85%合并肝硬化,病变在肝左叶的肝癌,根据肿瘤具体部位及大小的不同可行左外叶、方叶或左半肝切除。 病变在右叶的肝癌依 据生长部位及大小的不同,可作右肝楔形切除或棱形切除术,右后叶切除术或右半肝切除术。 对于肝门区的肿瘤可行肝肿瘤剜出术。 2.非切除性姑息治疗: ( 1)肝动脉插管灌注药物化疗( HAI)。 ( 2)肝动脉结扎( HAL)或栓塞治疗( HAE)。 ( 3)液氮冷冻治疗。 ( 4)高功率激光气化与微波治疗。 ( 5)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 3.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虽对放射线不敏感,但放射治疗对肝癌病人来说,仍不失为一种可接受的有一定疗效的治疗方法,对中晚期肝癌患者 能达到姑息、对症治疗的效果。 4.全身化疗:单药或联合化疗疗效差,不能延长生存率,不宜采用全身化疗,化疗仅用于区域性化疗。 5.免疫治疗:可作为肝癌姑息性治疗的辅助治疗,疗效不确定。 近年较多使用有干扰素( IFN)、白介素Ⅱ、 LAK 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 6.中药治疗:肝癌的中药治疗可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有利于综合治疗。 【 疗效及出院标准 】 疗效标准有三种: 1.按 WHO 实体瘤疗效标准判定。 2.以甲胎蛋白( AFP)的含量变化作为衡量疗效的 标准。 3.以治疗后生存期为衡量疗效标准。 以上三种标准各有优劣,可根据需评诊项目选用一种或联合应用。 【 出院标准 】 达到治愈、好转及病情相对稳定者可以出院。 ( 刘积良 )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1 页 共 26 页 第五节 胃 癌 【 病史采集 】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作进一步检查。 1.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上腹不适、消瘦,特别是中年以上的患者。 2.原因不明的呕血、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者。 3.原有长期慢性胃病史,近期症状有明显加重者。 4.中年人既往无胃病史,短期出现胃部症状者。 5.已确诊为胃溃疡、胃息肉、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应有计划地随诊,伴有癌前病变者应定期复查。 6.多年前因胃良性疾患作胃大部切除、近期又出现消化道症状者。 【 物理检查 】 早期胃癌体检无阳性所见,遇有以下阳性体征时应做进一步检查及鉴别诊断。 1.上腹饱满、压痛、紧张感或触及包块。 2.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 3.肛诊触及肿块。 【 诊 断 】 1.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 2.胃镜检查及直视活检:对疑癌而活检未证实者,应作如下进一步检查:放大内镜、染色活体内镜检查、荧光检测诊断。 如不具备以上方法,应密切随访,内镜复查间隔不超过一个月。 3. B 型超声检查:判定胃癌转移状况,包括肝、胰、腹腔淋巴结、卵巢转移。 4.超声内镜:需了解胃癌浸润深度时,选用超声内镜。 5. CT检查: B 型超声检查有占位病变、需进一步检测与验证时选用。 6.针刺活检:浅表肿大淋巴结定性检查。 腹腔内占位病变需定性时,可在超声引导下作针刺细胞学检查。 7.浅表肿块或淋巴结活 检:需确定是否为转移癌灶时采用。 8.生化免疫检查: CEA、 LDH、 AFP、 AKP 等仅作参考指标,不能仅限此确诊。 9.开腹探查:确定胃内有占位性病变,经以上检查均未能确诊时采用。 【 分 期 】 ( 1989 年第四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确定): T: 肿瘤浸润深度 Tis:原位癌,肿瘤未侵及粘膜固有层。 T1:肿瘤浸润至粘膜或粘膜下。 T2:肿瘤浸润至肌层或浆膜下。 T3:肿瘤穿透浆膜层。 T4:肿瘤侵及邻 近结构或腔内扩展至食管、十二指肠。 N: 淋巴结转移状况 N0:无淋巴结转移。 N1:距肿瘤边缘 3cm 以内的淋巴结转移。 N2:距肿瘤边缘 3cm 以外的胃周淋巴结转移,包括胃左、肝总、脾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 M: 远处转移状况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包括第 组淋巴结转移。 临床分期: 0 期 Tis N0 M0 Ⅰ a 期 T1 N0 M0 Ⅰ b 期 T1 N1 M0 T2 N0 M0 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