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策执行的障碍与对策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环境 , 积极,主动执行政策 ,而是机械,死板地执 行上级政策的一种政策执行。 是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在政策执行中的表现。 这些政策执行者在执行中机械地照搬照抄 ,“原原本本传达 , 原封不动执行 ”,不讲究执行的方法 ,也不能创新执行政策 ,使得政策在执行时无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 这种呆板的政策已使科学的政策丧失其内在价值 ,不但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破坏了中央政策和上级命令的严肃性 ,使中央政策和上级命令的执行流于形式。 侯聪:地方政策执行的障碍与对策 4 2 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障碍的原因探析 2. 1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现状 经过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我们一直处于中央集权的统治体制下,在政策执行方面都习惯 采取 “自上而下 ”,注重上级对下级的指挥与控制,地方政府只是严格的去执行,没有自主权,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者的优越地位,政策执行者只有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实现上级的意图。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公共政策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央开始放权、分权,出现了一些 “自下而上 ”模式。 强调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互动性,注重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合作,注重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因此,地方政府有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在政策执行上也偏向于自身利益,由于相对地融入了地方政府的利益,使得政策执行出现较大偏差。 对于国家来说,这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试点,效果好 就在全国推广,不好则做出调整指导。 但是,也由此产生了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上的诸多问题,表现为较大的偏差。 出现这些偏差有主客观的原因,如政策执行失真失范、政策本身存在缺陷、执行主体素质欠缺、目标群体对待政策的态度、执行环境不够完善等,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是通过对政策执行而实现的,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与和谐程度依赖于其政策执行的效果。 而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政策,甚至歪曲政策,产生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的现象。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是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上普通 存在的一种现象,主要与政策本身缺陷、利益追求、执行主体局限、环境因素制约有关。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问题与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是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下进行的,而这个环境又是复杂多变、各有差异的。 从以上所列举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现状可以看出,政策执行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偏差,有主观因素,客观条件的影响与制约。 对上述现状进行概括分析,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存在问题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地方利益追求失当 从以上政策执行现状可以,有些地方政府妄顾中央政策,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全局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5 利益,造成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现象的频繁发生如地方政府在执行活动中常常出现自利行为,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及其政府成员追求地方或个人利益,从而引起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冲突。 东阳市政府新圆明园项目工程也反映出地方利益至上的问题。 在自身利益驱动下,运用手中权力收取各种形式的管理费,从而衍生出众多乱收费、乱罚款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有主客观的原因。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社会资源全由国家及中央政府控制,形成一元化利益格局,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实行,中央政府逐步放权,地方也开始成为利益主体,利益格局也随之被打破,形成利益个性化、多元化。 改革开放后,承认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地方政府既维护全局利益,又代表地方利益;既是中央政策执行机构,又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独立决策权的机构。 但是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在性质上是有差别的,在实现的过程中会发生冲突和矛盾,如果缺乏合理的调控机制,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那么代表全局利益的中央政策就不能贯彻实施。 地方政府角色的转换,已不再是中央的 “传声筒 ”,而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通过资源配置可相对自主地决定和管理本区域的公共事务。 这种角色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在政策执行中, 存在地方与中央的利益冲突,出现了地方政府角色错位、地方利益扩张、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明显。 这些一方面与地方政府利益驱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与现实中中央权威弱化、宏观调控力度下降力配置有关。 政策欠缺科学合理性 一项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政策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 衡量一个公共政策是否具有科学性,有两个标准:首先,它是否针对当前的政策问题,是否反映人们的政策需求,即政策目标是否具有科学性。 其次,公共政策中的各种措施、方法、手段是否能够有效地推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即政策措 施是否具有有效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 要对该政策手段进行反复论证,评估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评估要求对政策文本和政策出台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对政策可行性、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做充分的预测,从而排除主观影响,科学的制定政策。 如东莞市治理政策、发放临时生活补贴政策,由于对所处社会环境、目标群体估计不足,政策执行显得有些滞后。 这与政策本身不完善、欠缺科学评估有很大关系。 可见,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政策目标得当与否、执行方法可行与否、预期效益满意程度如何、影响好坏与否都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估,缺乏必要的分析与 评价,缺乏正式评估组织侯聪:地方政策执行的障碍与对策 6 与正确的评估标准与方法,体现了地方政府在政策评估制度上的缺失。 对于公共政策本身来说,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其质量,因此要重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公共政策执行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公共政策本身的优劣是政策目标实现程度大小的先决条件。 执行主体意识淡薄、水平不高 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落实政策的人或组织,主要包括政策执行者和政策执行组织。 在我国,执行主体主要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执行主体担负着政策执行的重任,是政策执行的基本资源之一,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的执行水平便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政府机关及其执行人员来执行的,专职机构的人员、职责的明确、人员的素质,都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 目标群体缺乏政策认同感 政策执行是将公共政策付诸实施的过程,这一过程直接作用与影响的对象是政策目标群体。 政策能否达到预期 目标,并不是政策制定者想当然的,它与政策目标群体有着直接关系。 每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有明确的目的,是因特定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