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基础知识)01(doc24)-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摆块);若进行多次卷边或弯曲,这时必须考虑在模具上设置足够的空工位,以便给滑动模块留出活动的余地和安装空间。 若向下弯曲,虽不存在弯曲方向的转换,但要考虑弯曲后送料顺畅。 若有障碍则必须设置抬料装置。 ( 2)分解弯曲成形 零件在作弯曲和卷边成形时,可以按工件的形状和精度要求将一个复杂和难以一次弯曲成形的形状分解为几个简单形状的弯曲,最终加工出零件形状。 图 4个向上弯曲的分解冲压工序。 在级进弯曲时,被加工材料的一个表面必 须和凹模表面保持平行,且被加工零件由顶料板和卸料板在凹模面上保持静止,只有成形的部分材料可以活动。 图 a 为先向下预弯后再在下一工位向上进行直角弯曲。 其目的是减少材料的回弹和防止因材料厚度不同而出现的偏差。 图 b 是将卷边成形分为 3 次弯曲的情况。 图 c是将接触线夹的接合面从两侧水平弯曲加工的示例,冲裁在圆角带在内侧,分 3次弯曲。 图d是带有弯曲,卷边的工件示例,分 4次弯曲成形。 可见,在分步弯曲成形时,不变形部分的材料被压紧在模具表面上,变形部分的材料在模具成形零件的加压下进行弯曲,加压的方向需根据弯曲要求而定, 常使用斜滑块和摆快技术进行力或运动方向的转换。 如要求从两侧水平加压时,需采用水平滑动模块,将冲床滑块的垂直运动转变为滑动模块的水平运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 所有 ) 第 8 页 共 23 页 ( 3)弯曲时坯料的滑移 如果对坯料进行弯曲和卷边,应防止成形过程中材料的移位造成零件误差。 采取的措施是先对加工材料进行导正定位,当卸料板、材料与凹模三者接触并压紧后,再作弯曲动作。 3.多工位级进拉深成形工位的设计要点 在进行多工位级进拉深成形时,不像单工序拉深那样以散件形式单个送进坯料,它是通过带料以载体、搭边和坯件连在一起组件形式连续送进,级进拉深成形。 如图。 但由于级进拉深时不能进行中间退火,故要求材料应具有较高的塑性。 又由于级进拉 深过程中工件间的相互制约,因此,每一工位拉深的变形程度不能太大。 由于零件间留有较多的工艺废料,材料的利用率有所降低。 要保证级进拉深工位的布置满足成形的要求,应根据制件的尺寸及拉深所需要的次数等工艺参数,用简易临时模具试拉深,根据试拉深的工艺情况和成形过程的稳定性,来进行工位数量和工艺参数的修正,插入中间工位或增加空工位等,反复试制到加工稳定为止。 在结构设计上,还可根据成形过程的要求,工位的数量,模具的制造组成单元式模具。 级进拉深按材料变形区与条料分离情况,可分为无工艺切口和有工艺切口两种工艺方法。 无切口的级进拉深,即是在整体带料上拉深。 由于相邻两个拉深工序件之间相互约束,材料在纵向流动较困难,变形程度大时就容易拉裂。 所以每道工序的变形程度不可能大,因而工位数较多。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省材料。 由于材料纵向流动比较困难 ,它只适用于拉深有较大的相对厚度 [( t/D) 1001] ,凸缘相对直径较小( dt /d=~ )和相对高度 h/d较低的拉深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 所有 ) 第 9 页 共 23 页 有切口的级进拉深是在零件的相邻处切开一切口或切缝(图 )。 相邻两工序件相互影响和约束较小,此时的拉深与单个毛坯的拉深相似。 因此,每道工序的拉深系数可小些,即拉深次数可以少些,且模具较简单。 但毛坯材料消耗较多。 这种拉深一般用 于拉深较困难,即零件的相对厚度较小,凸缘相对直径较大和相对高度较大的拉深件。 关于级进拉深的工序计算可详细参考有关冲压设计手册。 条料的定位精度 条料的定位精度直接影响到工件的加工精度 ,特别是对工位数比较多的排样 ,应特别注意条料的定位精度。 排样时,一般应在第一工位冲导正工艺孔,紧接着第二工位设置导正销导正,以该导正销矫正自动送料的步距误差。 在模具加工设备精度一定的条件下,可通过设计不同型式的载体和不同数量的导正销,达到条料所要求的定位精度。 条料定位精度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 此主题相关图 片如下: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 所有 ) 第 10 页 共 23 页 条料的定位精度是确定凹模、固定板和卸料板等零件型孔位置精度的依据。 为了减少多工位级进模各工位之间步距的积累误差, 在标注凹模、固定板和卸料板等零件与步距有关的孔位尺寸时,均以第一工位为尺寸基准向后标注,不论距离多大,均以对称偏差标注型孔位置公 差,以保证孔位制造精度。 图 的标注示例。 排样设计后的检查 排样设计后必须认真检查,以改进设计,纠正错误。 不同工件的排样其检查重点和内容也不相同,一般的检查项目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材料利用率 检查是否为最佳利用率方案。 2.模具结构的适应性 级进模结构多为整体式,分段式或子模组拼式等,模具结构型式确定后应检查排样是否适应其要求。 3.有无不必要的空位 在满足凹模强度和装配位置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空工位。 4.工件尺寸精度能否保证。 由于条料送料精度,定位精度和模具精度都会影响到制件关联尺寸的偏差,对于工件精度高的关联尺寸,应在同一工位上成形,否则应考虑保证工件精度的其它措施。 如对工件平整度和垂直度有要求时,除在模具结构上要注意外,还应增加必要的工序(如整形,校平等)来保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 所有 ) 第 11 页 共 23 页 此主题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