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的必然命题doc13-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恰说明,这些城市所应有的产业聚集效应和现代化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城市的新陈代谢尚处于低级阶段。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假如我们把过去的城市看作一口火锅,那么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火锅里的食物。 如果火锅里烫的都是价值不菲的海参、鲍鱼,那么这个城市的聚集能力就越强,辐射半径就越广,经济就越有活力,相反,如果烫的都是些豆芽、白菜,那么城市的经营就越惨淡,城市的含金量也就越低。 但是,谁都想提升城市的内涵,谁都想多烫些海参、鲍鱼,到底如何 去做呢。 这就需要大规模的“腾笼换鸟”,也就意味着城市的产业布局必须完成根本性的转型。 上海大概用了 10 年的时间才走完了城市产业兴替的过程,产业结构从原来的二、三、一变成了今天的三、二、一,即以第三产业为龙头,让那些更反映时代特征、更具备聚集功能和拉动力、更符合城市发展战略的产业占据城市最宝贵的空间,而那些常规的产业则逐步分散开来,转移到价值相对较低的地方。 当时上海 80多万纺织工人中有 50多万下岗,转为从事新兴的城市服务业。 北京也同样,近几年,大量的工业企业迁出四环以外,城市中心区建设成为第三产业 的密集区,大力发展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品流通、邮政电信、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 目前,优先发展附加值高、辐射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很多大城市改造城市产业布局的不二选择,遍布各个大城市的所谓中央商务区就是这些城市开始“腾笼换鸟”的必然产物。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6 页 共 11 页 由此一来,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正面临着价值的回归与再造。 城市作为各种产业的超级聚合点,其空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尽可能大的裂变效应,必然涉及到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也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对于大城市来说,首先是一个经 济形态,其次才是一个空间形态,必须有别于其它城市,必须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充分发挥城市所应有的辐射和聚合功能。 在城市圈中,这些大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如同心脏,心脏越发达,周边的城市作为四肢就越有活力,正如没有上海脱胎换骨的变迁,也就不会有今天华东经济圈的繁荣。 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极有增长空间的城市来说,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即作为城市必须发展为都市,作为都市必须发展为中心都市,作为中心都市必须发展为国际性都市,当然,如果有可能也要争取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 这类城市肯定是以现代第三 产业的高度集聚为特征,是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资金流的聚宝盆。 相比而言,这些城市所辐射到的周边城市就应该自觉调整自身的位置,要像传动的齿轮一样紧紧咬合住中心城市这个大齿轮,为中心城市做相应的产业配套,这样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跟着转 10圈,同样也可以自得其所,把城市经营得很好。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苏州和东莞。 正是因为上海的产业转型,苏州市领导才提出“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的发展思路,把上海转移出来的优质产业照单全收,并充分利用依托上海的优势招商引资,以至于台湾的小资本在上海无法立足,纷纷来到苏州 的昆山,据说有30 万人之多,大大增强了苏州的城市竞争力。 广东的东莞则正好处于香港、深圳、广州的连线上,目前已成为世界电脑业的加工中心,以至于业界都说,如果东莞闹地震,全世界的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7 页 共 11 页 电脑厂商都要受影响。 城市定位是基本前提 经营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解决城市定位的问题。 没有准确的定位,就谈不上城市的发展战略。 所谓城市定位,简单地说,就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按照唯一性、排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