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ppt49)-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凝血因子低于正常 15- 30%即可出现异常,大于正常值 10秒为 APTT延长,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PT 正常值 :10- 14秒 凝血酶原活动度 Pa 正常值 :65- 137% 凝血酶原比值P R 正常值 : PR= ——————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正常值 :- INR= PR ISI 国际敏感度指数 ISI  临床意义: PT延长见于因子 Ⅰ 、 Ⅱ 、 Ⅴ 、 Ⅶ 、 Ⅹ 缺乏或功能低下,纤溶亢进,使用抗凝药物。 P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血栓性疾病  为控制质量, PT衍生出指标 PR、 INR。 病人 PT 正常对照 PT  凝血酶时间 (TT) 超过正常 3秒为异常 . 正常值 16- 18秒 (全自动凝血仪法 ) 临床意义 : 低纤维蛋白血症,血中存在肝素等抗凝物质,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异常。  纤维蛋白原 Fib 正常值 2- 4g/L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慢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血栓性静脉炎等,减少见于先天缺乏、肝脏合成障碍、消耗增加。  其它检测主要用于筛选和鉴别诊断。 3. 共同途径 五 .抗凝物质检测  抗凝血活酶 Ⅲ ATⅢ 正常值: ATⅢ : A (发色底物法) ATⅢ : C 177。 (凝胶空斑法) 临床意义:减少见于肝脏疾病、多器官衰竭、 DIC 、外科手术、血栓性疾病。 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急性出血、口服抗凝药物。  血浆蛋白 C 、血浆蛋白 S( PC、 PS) 正常值: PC (发色底物法) PS( FPS) (免疫火箭电泳法) 临床意义: PC、 PS是维生素 K依赖酶原,减少见于先天缺乏,血栓性疾病、 DIC、肝脏疾病、口服双香豆类药物。 增多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炎症等。 六 .纤溶系统检测  优球蛋白溶解试验 ELT 正常值 80280分 (加钙法 ) 88336分 (加凝血酶法 ) 临床意义:延长见于纤溶活性减低、应用抗纤溶药、血栓性疾病等。 缩短见于纤溶活性亢进、 DIC、手术创伤、羊水栓塞等。  血浆纤溶酶原测定 PLG 正常值 PLG抗原含量 180250mg/L (ELISA法 ) PLG活性 (发色底物法 ) 临床意义:含量减少见于先天缺乏,更常见于纤溶酶激活物活性增强导致的纤溶酶原消耗。 含量增加表明纤溶活性减弱,见于血栓性疾病和高凝状态。 六 .纤溶系统检测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3P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 DIC早期、大手术、严重创伤等,阴性见于正常人、 DIC晚期、原发纤溶症等。 D二 聚体 正常值: 定性 阴性(凝集法) 定量 ﹤ ( ELISA双抗体夹心法) 临床意义:用于鉴别原发性纤溶(正常)与继发性纤溶(显著增高)。 增高见于 DIC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栓性疾病,先兆子痫,慢性肾病等。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正常值 血清 ﹤ 10mg/L( ELISA法)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 DIC、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 与尿 FDP 配合诊断肾脏疾病(两者均增高)。 凝血情况分析与相应处理 凝血功能低下 血管因素 血小板因素 凝血因子缺乏 存在异常抗凝物质 血色素、血液粘度 体温、血 PH等 凝血功能的特点 、缓冲功能强大。 、直观、敏感的检测手段。 ,一旦观察到变化已 比较严重。 术前低凝状况分析 1. 了解病史 既往凝血状况,有否出血性疾病和服用抗 凝药物史(停药时间)。 检查项目: 常规检查 出、凝血时间;凝血四项 PT(Pa、 INR) 、 APTT、 TT、 Fib和血小板计数。 分析: 出凝血时间延长说明凝血功能低下。 首先,看血小板计数和 Fib,由于它们是凝血的主力,临床出血性疾病大多数是由于这两者数量不足或质量引起。 如这两者正常,PT、 APTT、 TT时间延长则分别代表外源途径、内源途径、共同途径有问题。 准确的诊断应做更多的检查,由专科医生作出。 术中低凝状况分析 围麻醉期,麻醉医生只能根据病史和患者的病理生理以及有限的检查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缺乏、血中存在抗凝物质、纤溶亢进作出判断和处理,对病人内环境进行调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