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政策与策略doc25-保险综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序的混乱。 但是,分业经营的体制弊端也是显 而易见的:人为地割裂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之间的天然联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 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9 页 共 22 页 系,阻止资本在各个金融子市场间的自然流动,不仅不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而且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深化。 同时,加入 WTO的进程使我们感到金融市场的开放已经迫在眉睫,而且开放的速度可能超过想象。 即使我们不遵循“国民待遇”原则,使花旗集团这样的金融“巨无霸”在我国国内的业务受到严格限制,但让我们那些规模小得可怜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公司分头对付具有“金融超市”背景的国际金融集团的冲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所以,我们不但需要在行业内部进行整合,加大企业规模, 而且也要学习国外经验,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减少经营业务的限制,形成中国的金融集团(除光大集团外,中信、平安在香港上市就是一个信号),去参加国际竞争。 另一方面,国企改革的紧迫性也需要资金在行业间的流通取得突破。 国企改革包括改善国企财务和融资结构,要加大直接融资的比例,就要使资金不在部分行业“沉淀”下来,使资本市场活跃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善国企整体上资本不足的窘境。 因此,近期出台的“券商融资”、“保险资金入市”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分业经营的传统管理体制,券商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使银行资金合法、快 速地进入股市,保险公司购买和配售证 券投资基金后,能够间接投资股市。 在这一基础上,银行、证券和保险的资金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混合,进而分业经营管理的模式有了一些改变,管理上的难度加大了。 从趋势上看,中国金融体制有可能因此而逐步发展为混业经营的模式。 二、利率自由化是金融深化的主题,保险资金入市的政策将有利于形成我国的市场利率 利率调控,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 多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一直注重利率体制改革。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利率改革指出了目标 :“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 ” 1993年 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要制定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进一步理顺存款利率、贷款利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 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0 页 共 22 页 率、有价证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各类利率要反映期限、成本、风险的区别,保持合理利差;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 ”经过几年的发展,利率体制的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中央银行适时调整基准利率、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在一定限度内浮动、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国债回 购市场形成等等。 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证券、银行、保险是中国金融市场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经济活动中资金流动量最大、最频繁的领域,如果这些领域之间的资金相互分割,就无法形成整个社会的市场利率。 如果资金能够在这几个市场之间充分、自由地流动,就有利于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各个行业资金供求的平衡,在整个市场中形成大致相当的资金收益率,进而可以形成统一的资金融通利率,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和自由化。 三、扩大证券市场资金来源,解决证券市场资金供求不平衡 保险资金入市是个战略性政策,和减持国有股及国有经济的战略性 调整有相当丰富的联系。 按照这一政策,保险资金可以购买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也可以在一级市场上参加新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的配售。 随着保险资金入市量的不断增加,在证券市场一、二级市场上的资金都会大大增加,有利于活跃市场、配合国企改革和上市发行。 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解困攻坚阶段的到来,虽说不能“一股就灵”,但扩大直接融资比例的政策已使新股发行云卷浪涌,解决证券市场上资金供求不平衡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随着保险市场的蓬勃发展,保险资金入市将与其他政策(三类企业入市等)一起,解决市场的投资需求问题。 关于保险资金入市的可 能数量,我们在前文已加以分析。 四、“保险资金入市”有利于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价值的发现。 现在,不少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价格都低于其净资产价。 虽然市场存在短期下行的预期,但长期来看,中国股票市场必将会随着经济的增长展现出一个上升格局。 证券投资基金将从中获得不菲的收益,应该会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水平(例如今年第三季度,证券投资基金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 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1 页 共 22 页 平均净值增长 %,而深市综指增长- %, 3 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为 %)。 但目前股市的大多数参与者都抱着一定的投机心理,希望短期内获得远高于存款利率的收益,自然不热 衷于投资讲求稳定的证券投资基金。 而保险公司就不同,它们要求长期稳定增长,收益率高过成本率就可以通过规模经营获取巨额利润,所以证券投资基金确实符合保险资金的“胃口”。 同时,保险公司最拿手的就是对各种收益率的“精算”,通过保险公司精确的计算和其资金的参与,证券投资基金的长期投资价值一定能够在市场价格上体现出来。 国外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基本经验 附图 {图 } 图 2 1975~ 1992年 6国承保盈亏率(盈率/保费) 保险公司作为非银行的金融企业,其利润创造从何而来。 保险公司的业务分为两大块:一是承保,其利 润为基本持平或亏损,主要作用是吸纳资金;二是投资,以创造利润。 从西方保险业六大国的承保盈亏率和投资收益率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各国保险业的上述经营之道和生存发展之路(见图 图 3)。 由此可见,没有资金运作,保险公司将难以为继,而开辟多种投资渠道是保险公司经营的内在客观要求。 附图 {图 } 图 3 1975~ 1992年 6国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保费) 一、保险基金的规模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保险基金连同养老基金和投资基金成为传统的三大基金类机构投资者。 保险基金,来源于保险业经营中的沉淀资金。 由于保险商品尤其 是寿险商品的特点,保费收入和保险金的支出有时间差和数量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现金流入要大于现 金流出。 从动态的角度看,就有一笔资金长期沉淀在保险公司手中,从而形成了保险基金。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 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2 页 共 22 页 从 5个主要发达国家保险基金的资产规模(见表 1)可以看出,保险公司形成的保险基金在三大基金类机构投资者资产规模总额中占 43%,位居三大基金之首。 由于保险基金与其他基金在资产来源、目的、性质上具有不同特点,资金运用原则和具体的投资组合也就会有差异。 养老基金要求保障退休职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免受通货膨胀之累,对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要求特 别高。 表 1 1992 年三大基金规模对比 单位:亿美元 类 别 加拿大 德国 日本 英国 美国 总计 所占比重 养老基金 1917 626 1919 6705 33343 44510 38% 人寿保险 1318 3414 12148 5747 16245 38872 33% 公司 非人寿保 1879 2185 956 6287 11307 10% 险公司 投资基金 529 1716 3469 912 15954 22580 19%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和 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6年。 投资基金则根据风险收益匹配原则,不同投资组合中对应着不同的风险和收益,有追求价值成长型、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型、追求稳健绩优型等多种不同类型之分。 而保险基金由于是投保人的资金、保险公司的负债,并且根据精算原则科学计算,资金运用也特别强调安全性,风险管理上有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方法等。 对于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各国均采取审慎开放的原则。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国家对保险基金投资的限制 以寿险资金为例,由于期限较长,为其灵活多样地运作资金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由于其具。商业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政策与策略doc25-保险综合(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