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创意闪电--配错的药水(doc35)-医药保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化策略,共同发展完全由机器人操作的自动化工厂。 这项名为“智慧制造系统”的计划预计要研究 10 年,投资 10 亿美元。 日本己投下准备金 0 万元,并且承诺负担全部经费的 60 %。 另一项由前首相中曾根提出的“人类科技先锋计划”,以扭转人类对污染性、耗 费性技术的依赖为目标,将投下 66 亿美元,研究发明生物性机械,以取代高度消耗地球资源的工业,完成人类与地球生态和谐共存的“生物工业革命”。 这项跨国研究计划的总部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日本在 90 年投资的经费为 00 万美元。 七十六、连环套式的经营术 所谓连环法,就是同时做几件事,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紧密相关,前者为后者打基础,后者巩固前者的成果,整个事业滚动前进。 单是 92 年,他就用这种方法取得了一连串的成功。 他设什的第一环是招租柜台。 92 年 12 月,卢俊雄的华龙公司在中山七路建造了一座 00 平方米 的“城市面货中心”。 它装饰新颖,是一流的现代化大商场。 一竣工,卢俊雄就把商场全部以招租的方式租出去。 这种方式,虽然在当时很广泛,但别的招租很长时间招不满,而他却用独道的方法很快满员。 即以退还租金的方式,一个摊位一次收 10 年租金 5 万元,每年退回其中的% (包括利息),同时,每个摊位收取比市场价低 3 的管理费。 结果,只用 23 天,就把 0 个摊位全部租完,一下子就收到了 00 多万元的资金。 这样,卢梭雄就把建造大楼投入的资金全部收回了。 实际上,华龙公司只花了 00 元的招租广告费,就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商场。 这不是独道的高招吗。 这有如打拳,第一记出手就打了一个极其漂亮的左钩拳。 现在,他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拳路,准备打一个如拳王泰森的变化多端、落点不定的组合拳。 于是,他设计出第二环 —— 出资购买旧商场,建设“今金购物城”。 卢俊雄的第一环,赚了一大把钱。 但他并不想放在口袋里发霉,也不想存到银行得点利息,而是让它潇洒出手,发挥更大的威力。 他一眼就看准了人口稠密的西华路上的旧商场,花 80 万元,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了这个 0 平方米的建筑物。 之后,投巨资建成了“今金购物城。 ” 对新落成的今金购物城,他还是对外招租。 但招 租办法有别于上次。 租期20 年,先让摊主提供所需的摊位面积,之后按其要求分割成玻璃房间。 每平方米 20 年的租金为 5 万元~ 7 万元。 公司每年向租者退还 5 %的租金。 尤其有引诱力的是每租一平方米,就可以得到公司赠送的位于新塘的 1 平方米位于新塘的土地。 那里马上开发,地价肯定猛涨,承租者有利可图,因而纷沓而来。 卢俊雄一下子又得到了 00 万元的租金。 显然,这推陈出新的第二拳,打得利落、漂亮。 在胜利的基础上,又伸出了第三拳,方向是汽车服务业。 于是,卢俊雄又设计出在东华路兴建“东方车行”的蓝图。 根据中国迟早要加 入关贸总协定的走势,卢俊雄认为中国将会刮起汽车旋风,为此,汽车、摩托车的服务业一定要跟上。 这同样是挣大钱的生意,一定 此资料来自企业 要建好“东方车行”。 对这个东方车行,卢俊雄仍决定用招租的方式将其出租,但又改变操作方式。 一次收 5 年租金,一个摊位 7 平方米,租金 2 万元至 20 万元,分 5 年退完,平时的管理费以利息代替。 在即将掀起汽车、摩托车服务业高潮的背景下,一些有眼力的承租者纷纷在东方车行门前排起了长队。 七十七、靠策划黑马闯市 在 93 年台湾百大富豪名单中,财富最少的在 40 亿台币以上的,有 91 人年龄在 50 岁以 上,而 50 岁以下的只有吴东进(新光集团)、侯博义(台南纺织集团)、翁大铭(华隆集团)、尹衍梁(润泰集团)、陈士元(日盛集团)、沈庆京(威京集团)、廖继诚(诚洲集团)、黄宗宏(台风集团)、李文隆(永光华金属)、钟正光(长谷建设)等 9 人。 其中最年轻的是 36 岁的黄宗宏,其次便是 41 岁的陈士元;但黄宗宏的财富只有 50 亿台币,反为陈士元财富的一半,且排名第 77 位;陈士元则拥有百亿财富,位居台湾百亿富翁第 12 位,自然成为台湾最年轻的百亿富翁。 在台湾,凡是进出台湾股票市场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日盛证券公司的大 老板 —— 陈士元。 他拥有多家南北串连的证券公司,在股票市场呼风唤雨。 陈士元出身于台北市迪化街的一个富裕家庭。 在年仅 28 岁时,他就担任非家族事业的日盛证券公司的董事长。 陈士元能在台湾证券市场崛起,还是沾了蔡辰洲的光。 他是已故大亨蔡辰洲的小舅子,哥哥陈国和又是蔡辰洲的妹婿。 蔡辰洲在生前主持国信集团第十信用社(简称“十信”)时期是台湾叱咤风云人物,拥有巨额财富。 这种关系对陈士元的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陈士元聪明好学,颇得蔡辰洲的欢喜,并成为他的爱将。 陈士元因此而曾出任“十信”理事及国际海运公司董事。 在“十信 ”金融风暴发生时,陈士元还身负“国塑关系企业特别顾问”的重任。 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蔡辰洲的财富丧失巨大,且身陷囹圄,最后还赔上性命。 可是陈士元却全身而退,毫无损伤,且进入股票市场大显身手,开创了另一片天地。 陈士元介入日盛证券公司要追溯到 78 年。 该年,日盛证券公司的董、监事改组时,陈士元以蔡辰洲的财势为后盾,顺利地收购了日盛证券公司的股权,并以董事长身份接管。 在接收日盛证券公司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让亏损的企业起死回生。 其中最厉害的一招,就是“挖墙角”。 几乎他所认识的证券行业的优秀营业员,通通被他网罗 到日盛证券公司旗下,经营状况迅速好转。 陈士元能够暴富,是他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发财好机会。 大约在 85 年,陈士元将蔡辰洲“十信”总社的的房产买下,作为日盛证券公司的总部。 “十信”风暴后正好碰到台湾股市的多头市场,股市连续几年狂涨,台湾股票加权指数由不到 00 点升到 0 点,造就了许多股票生意的百万富翁,陈士元就是其中最显赫的一个。 短短数年间,他拥有的财富快速积累,达百亿,他也成为台湾股市“四大天王”之一。 86 年,股市大王雷伯龙因“跳票事件”受挫后,日盛证券公司在同业中更是一技独秀,即使华隆的翁大铭全力投入股 市,也没有威胁到日盛公司的股市地位。 93 年年初,台湾股市回升,其中,三商银行股由 70 多元台币在一个月时 此资料来自企业 间内快速涨到 0 多元台币。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陈士元的日盛证券公司在 92 年套牢于三商银行相关,为了“解套”,股价才会短时间内上涨 4 倍。 到 3 月底,台湾股市将要上冲 00 点时,市场一片看好。 但是在 4 月 7 日股市指数攻上 13 点的前一天,便有投资人传出日盛证券公司的内线消息,说日盛证券公司要在看到 00 点时大出货,指数将会在 00 点一晃而过,快速下跌,人们半信半疑。 就在 4 月 8 日,股市开始连续下 跌 6 天。 到 4 月 20 日,股市指数大跌到 00 点之下。 可见陈士元对股市的影响力之大。 “敢用人,用对人”是陈士元的经营理念,也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他起用海军出身、曾是他军旅同事的唐耀明就是例证。 唐耀明思维敏捷、谈吐进退得宜,尤其是观念及处事方式与他配合得相当默契,成了他事业上的一大帮手。 唐耀明后来便由副总身份提升到板桥证券公司当经理。 在证券公司有 20 多年经验、交际面甚广的周峻德也是他的得力助手,对历年的公共关系拓展贡献良多。 据说陈士元当年出道操作股票时还是跟他学的,后来周被提升为永林证券公司总经理。 在台 湾“证券会”担任过一组组长的黄古彬也被陈士元请来担任日盛证券公司的副董事长;营业处的大将陈志扬对证券股市基金动向了如指掌;从汇丰跳槽到日盛证券公司的张仁宗带来了可观的客户。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批一流的人才,日盛证券公司才得以在同业中迅速崛起、发展壮大。 陈士元对职员奖罚分明,财务支出严格控制,且有一流的账目管理。 在台湾股市全盛时期,陈士元规定营业员每 3 个月要发展 10 位投资客户,少一个就扣 00 元台币的薪水;旧客户流失一个,也同样要扣 00 元台币。 同时,营业员若发生错帐,必须自行负责;如果因为错帐数字太大时 ,则由公司替他垫,但须签订契约,再由薪水分期摊还。 就曾有一个邱姓营业员因为错帐而签下 5 年的“卖身契”。 这一手大大增强了职员的责任心,提高了工作效率。 陈士元还有一个厉害的杀手锏,就是对离职营业员不发给离职证明,除非寄存证信函给公司,否则碍于规定,不能到别的公司上班。 他曾经给员工发过 10 个月的年终奖金,不过这以偏低的 00 元台币的底薪计算的,而未满一年者也并非是以任职月数除以 12 再乘上总奖金为核发标准,而是有更精确的计算方式。 业绩奖金并非人人都有,而是营业额达到公司前 20 名的才有份。 但抽成比例还得与 他面议,而且,领业绩奖金的人也就没有年终奖金了。 陈士元也是台湾第一家打出广告的证券商。 当时,他以 00 万台币的大手笔,请国华广告公司来设计。 这不是其他同行所能有的胆识,结果“日盛证券,证券日盛”的广告词到处流传,令人记意深刻。 在经营上,他也颇信迷信。 他对禅有偏好,就把达摩祖师溶入广告里,令人耳目一新。 他甚至强迫员工每周固定听禅道,后因员工反对才取消。 在风水先生的指引下,他设计了该公司一年四季不变的咖啡色制服。 过去四楼营业厅行情板对面有一条走道,后来有人说此为龙穴所在,于是陈士元将走道改为营业台,并由超级 营业员坐镇。 这是否真的为他带来好运,另当别论,但他在台湾证券市场迅速崛起,并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当今台湾最年轻的百亿富豪,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 陈士元个性深沉独特,嗜好赌与色。 玩股票是他合法的赌,平时则常出入五月花大酒家、黑美人酒家等风月场所。 在风华正茂、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的身体却日渐虚弱,几年前就必须靠“洗肾”来维持。 此资料来自企业 93 年 9 月 4 日,台湾报界传出陈士元病逝的消息。 由于日盛证券公司高级主管与陈氏家族有意回避媒体采访,陈士元死亡的真正原因、时间、地 点一时成谜。 七十八、依 托市场的销售方式 米切尔多伊奇在他的《怎样与日本人做生意》里提到:“日本的产品销售制度被称为世界上最令人琢磨不透的制度,就连那些专门为使这种制度更易被外部世界所接受而成立的日本组织也这样认为。 ”①确实,由于在日本的历史上批发商曾经发挥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因此由日本销售制度,以及由义务和恩情等东方式的人际关系交织其中的销售网络,常常使外国的客商像粘在蜘蛛网上的飞虫一般难以动弹。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是,“推销”这个字眼,在日本却只有短短的历史。 直至战后,日本的生产厂家、批发商 、零销商之间的买卖,大多仍基于私人关系,君子协定以及旧式的让利销售。 毫无疑问,日本传统的商品销售方式至今依然存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活跃,一些新的销售方式已逐渐在汹涌的商品大潮中成为中流砥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经过走马灯似的经营尝试以后,一些日本著名的企业认识到,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首先必须为自己的产品开拓市场。 在这方面,松下、东芝、日立公司的做法颇为新颖。 例如,松下公司不仅设置了一个工厂参观科,每年设法安排以十万、百万计的人在全国各地参观它下属的工厂,让参观者了解它严格的质量管理和各 种产品的性能,以争取更多的松下产品的“信徒”,而且还设有旅游观光公司,有意识地安排相关“节目”,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家庭主妇、政府官员、推销商和外国旅游者身上,努力扩大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 日立公司的做法更是别具一格,它为了使消费者中的“主力军” —— 妇女熟悉日立产品,专门组建了家庭中心和妇女俱乐部,每个俱乐部和中心还设有音乐厅和听众席,可免费享用。 与之相类似,东芝公司的“硬销售”做法是专门开设一种“家庭技术服务学习”的教程,并制作了配套的磁带,以便让各有关商店的店主和雇员掌握有关知识,成为完美的东芝推销商。 另外,为了让更多家庭主妇学会使用东芝产品,懂得使用这些产品将给她们的家庭生活带来的便利以促发她们的购买欲,东芝公司还在许多地方设立了“东芝烹调学校”,或开办系列讲座,讲授烹调知识。 所有这些,统称为“东芝家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