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赏秘要(doc13)-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 玉带钩 古玉器名。 又名 “犀比 ”。 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 带钩有铜、玉两种。 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 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中,发现一件玉带钩,是目前已知较早的一件。 在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山等西汉墓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玉带钩出土。 玉钩 玉制的钩,故名。 有带钩、帘钩、帐钩等。 《宋书 ?符瑞志下》: “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气,得玉钩、玦各一。 钩长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 ”《列仙传 ?钩翼夫人》: “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 ” 玉剑饰 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 常 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 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沿外敞,较锋利,格少(多用铜、铁),剑珌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7 页 共 13 页 小。 汉带剑首长而大,格多,剑珌与战国相似。 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把铁剑,其上四种玉剑饰惧备,并有高浮雕玉饰。 汉后,玉剑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制较多。 中国最庞大的资料库下载 玉珌 佩刀鞘上装饰。 同 “琫 ”、 “鞛 ”。 《诗 ?小雅 ?瞻彼洛矣》: “君子至止,鞆琫有珌。 ”《释文》: “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饰。 ” 玉琫 古玉器名。 刀剑鞘口处的玉饰叫 “琫 ”,琫对面的小方玉叫 “珌 ”。 《诗 ?小雅 ?瞻彼洛矣》: “君子至止,鞆琫有珌。 ”《传》: “琫,上饰;珌,下饰。 ......天子玉琫而鞉珌,诸候 CHANG琫而 QIU珌。 玉衣 古玉器名。 玉制的葬服,又称 “玉匣 ”、 “玉柙 ”。 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 《汉书 ?霍光传》: “光薨 ......赐金线、缯絮, ......壁珠玑玉衣。 ”从 194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 玉片开始,到1978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 22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 11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 5 套保存比较完整,可以复原。 玉豚 古玉器名。 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饰较简单。 用其随葬,主要是巫术的原因。 含玉 中国最庞大的下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8 页 共 13 页 古玉器名。 “含 ”亦作 “晗 ”,有的书上还称 “押舌 ”。 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 《周礼 ?天宫 ?天府》: “大丧共(供)含玉。 ”大丧,指皇帝丧。 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 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 “玉蝉 ”。 考古发现 ,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贝。 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 “珠玉 ”。 河南洛阳中州路 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 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玉蝉 古玉器名。 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 “玉蝉 ”。 据徐广称: “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 ”《史记 ?屈原传》: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 ”《说文》: “蜕,蛇蝉所解皮也。 ”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 意。 参见 “含玉 ”。 玉塞 古玉器名。 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 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 九窍玉塞为耳塞( 2 件)、眼塞( 2 件)、鼻塞( 2 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各1 件)。 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与 “含玉 ”不同。 东晋葛洪《抱朴子》: “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 ”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