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内科疾病(doc63)-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2. 前者溃疡形状规则,后者多不规则; 3. 前者溃疡可自愈,后者必须去除刺激后数天方可愈合; 4. 前者周期性复发,后者不复发; 重型口疮与恶性肿瘤鉴别: 1. 前者溃疡形状规则,后者多呈菜花状; 2. 前者无浸润性,后者边缘硬且有浸润; 3. 前者可自愈,后者经久不愈; 4. 后者病理检查可见癌变组织、细胞。 重型口疮与结核性溃疡鉴别: 1. 前者溃疡形状规则、边缘整齐,后者不整齐,呈潜掘状,溃疡底部可见桑椹样肉芽组织; 2. 前者溃疡周期性复发,可自愈,后者经久不愈; 3. 后者病理检查可见结核性肉芽肿。 【 治疗原则 】 1. 积极检查治疗相关全身性疾病,特别是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疾病; 2. 药物治疗(局部、全身) 3. 物理治疗,如微波、频谱照射; 4. 心理治疗。 白 塞 病 【 病史采集 】 1. 反复发作的以口、眼、生殖器和皮肤损害为主; 2. 发病与自身的内分泌、消化、免症功能不协调有关。 【 检 查 】 第四十章 口腔内科疾病 11 1. 口腔出现复发性口疮样损害,以轻型多见; 2. 眼出现慢性复发性虹膜睫状体炎伴前房积脓等病变; 3. 生殖器反复出现溃疡性损害; 4. 皮肤出现结节性红斑或痤疮; 5. 皮肤针刺部位现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即针刺试验阳性; 6. 不对称的大关节肿痛。 【 诊 断 】 1. 复发性口腔溃疡; 2. 眼疾; 3. 复发性阴部溃疡; 4. 皮肤结节性红斑; 5. 皮肤针刺试验阳性; 凡具有第一项者加上 2~ 5 四项中的任意两项即可诊断。 【 治疗原则 】 1. 药物治疗:(同复发性口疮)局部、全身; 2. 治疗其他系统的损害,特别是眼疾,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失明等严重后果; 3. 物理治疗:微波、频谱照射; 4. 心理治疗。 创伤性溃疡 【 病史采集 】 1. 由物理、化学等局部刺激因素所致; 2. 无反复发作史; 3. 病损区固定。 【 检 查 】 1. 口腔溃疡的部位、大小、形状与局部物理性刺激因素相吻合; 2. 化学因素所致的损伤使局部充血,糜烂、严重者粘膜组织坏死,甚至牙槽骨坏死; 3. 粘膜血疱是一特殊类型,呈大小不等的紫红色血疱,疱破后呈鲜红溃疡面; 4. 全身反应轻,局部轻微疼痛。 【 诊 断 】 1. 有局部刺激因素; 2. 病损部位及形状与刺激物吻合; 3. 局部多为溃疡损害、疼病明显; 4. 去除刺激因素后病损可愈合。 【 治疗原则 】 1.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2. 局部消炎、止痛、保持口腔清洁; 3. 防止继发感染。 口腔单纯性疱疹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 病史采集 】 1. 多发生于婴幼儿,成人亦可发生; 2. 有较重的全身前驱症状,如发热、头痛、流涎、拒食等; 3. 口腔粘膜、口周皮肤出现小疱。 【 检 查 】 1. 多见于 6 岁以下儿童,成人较少; 2. 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流涎、拒食; 3. 口腔粘膜出现成簇小水疱,疱易破溃,融合成 不规则糜烂面; 第四十章 口腔内科疾病 12 4. 全口或局部灼痛明显,牙龈红肿,易出血; 5. 愈合期约 7~ 14 日。 【 诊 断 】 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多易确诊: 1. 多见于婴幼儿; 2. 有前驱症状; 3. 口腔粘膜成簇水疱或疱破溃后的不规则糜烂面。 急性疱疹性口炎与复发性口疮口炎鉴别要点: 1. 前者多发于婴幼儿,后者多发于成人; 2. 前者出现成 簇水疱,后者不发疱; 3. 前者溃疡可相互融合,后者多散在; 4. 前者全身反映重 ,后者则轻; 5. 前者复发多与诱因有关,后者呈周期性复发。 【 治疗原则 】 1. 全身支持疗法:用对症、抗病毒增强免疫等; 2. 局部注意消毒、防腐、止痛、控制继发感染。 唇 疱 疹 【 病史采集 】 1. 儿童、成人均可有; 2. 口唇及口周皮肤出现成簇小水疱,疱破后形成糜烂面,上结痂壳。 【 检 查 】 1. 唇及口周皮肤有成簇小水疱,疱破后有不规则糜烂面,有痂壳复盖; 2. 全身症状轻。 【 诊 断 】 1. 口周、唇部成簇水疱; 2. 成人多见、易有上感前驱症状; 3. 局部有刺痛、烧灼、麻痹感; 4. 7~ 14 日愈合。 【 治疗原则 】 1. 全身支持疗法,抗病毒治疗; 2. 局部止痛,防感染为主。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 病史采集 】 1. 多见于春秋季、老年体弱者; 2. 多有受寒、外伤、感染史及前驱症状; 3. 病损区皮肤刺痛、起疱。 【 检 查 】 1. 损害发生于单侧颜面部 及口腔粘膜,不超过中线; 2. 颜面部出现成簇水疱,沿三叉神经的分枝排列成带状; 3. 口腔粘膜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 4. 疼痛剧烈,老年人易遗留顽固的疹后神经痛。 【 诊 断 】 1. 好发于老年体弱者; 2. 单侧颜面部及口腔粘膜沿三叉神经分布有成簇带状水疱; 3. 剧烈的神经痛; 4. 终身免疫。 【 治疗原则 】 第四十章 口腔内科疾病 13 1. 全身支持疗法、止痛、抗病毒; 2. 局部外用药; 3. 物理治疗,如氦氖激光局 部穴位照射; 4. 注意防治眼部病变。 口腔念珠菌病 【 病史采集 】 1. 发病常有诱因,如长期应用抗生素、老弱多病、分娩时产道感染所致等; 2. 口腔出现白色斑膜; 3. 婴幼儿多见,成年人多见长期服用抗生素者,戴全口假牙的老年人,尤以女性多见; 【 检 查 】 1. 唇、颊、舌、腭粘膜均可累及; 2. 口腔粘膜广泛充血,上覆白色斑点及斑片。 去除白斑后可见充血糜烂面; 3. 小儿可流涎、拒食。 成人局部灼痛、口干、味觉异常; 【 诊 断 】 1. 婴幼儿及老人体弱者; 2. 口腔粘膜出现白色假膜或萎缩; 3. 除去假膜后可见糜烂面; 4. 涂片镜检有助于诊断。 【 治疗原则 】 1. 去除局部或全身性诱因; 2. 药物治疗、抗真菌为主,严重者辅以全身治疗; 3. 口腔局部用 2~ 5%碳酸氢钠液洗漱口腔,改变其口腔环境的酸碱度; 4. 婴幼儿雪口应母婴同治; 5. 用药疗程宜长,一般为 10~ 14天或更长,以防复发。 坏死性龈口炎 【 病史采集 】 1. 体弱或某些恶病质期间易发生; 2. 口腔卫生不良及儿童易患病,口臭。 【 检 查 】 1. 儿童多见,好发于前牙游离龈; 2. 腐败性口臭为特异症状; 3. 牙龈充血,呈玖瑰红色,坏死沿牙龈边缘扩张,可见灰黄或褐色浅条状假膜; 4. 流涎、血性唾液。 【 诊 断 】 1. 特异性口臭、流涎、血性唾液; 2. 前牙龈充血、乳头坛生、圆钝。 坏死多沿龈缘呈条状,有褐色或灰黄色假膜; 3. 儿 童多见。 【 治疗原则 】 1. 全身支持疗法,多饮水,进食半流质; 2. 局部用放氧剂清洗,如 3%双氧水, %高锰酸钾液等。 3. 杀菌剂:抗生素,碘甘油等; 4. 局部清洗口腔尤为重要。 口腔结核 【 病史采集 】 1. 口腔粘膜经久不愈溃疡; 2. 体弱或有结核病史; 第四十章 口腔内科疾病 14 3. 口腔局部组织有外伤史。 【 检 查 】 1. 口周皮肤结核的好发部位在鼻唇部,呈结节状,质软,淡黄色,亦可为苍白凹陷的疤痕及坏死。 2. 粘膜部损害可见边缘微隆起,呈鼠啮状,溃疡面平坦,基底可见暗红色针头大小肉芽肿,上有脓性分泌物、基底软; 3. 疼痛剧烈,淋巴结肿大。 【 诊 断 】 1. 鼻唇部损害称为寻常狼疮,为淡黄色结节,结节破溃后可形成组织缺损; 2. 口腔粘膜结核呈鼠啮状溃疡,溃疡面平坦,可见暗红色桑椹样肉芽肿; 3. 疼痛、淋巴结肿大; 4. 胸片及细菌培养有助于诊断。 【 治疗原则 】 1. 全身治疗同结核病; 2. 局部用消炎防腐 类药物清洗防止继发感染; 3. 全身支持疗法。 药物过敏性口炎 【 病史采集 】 1. 口服或注射药物后所导致的口腔粘膜及皮肤损害; 2. 发病一般在用药后 48~ 72 小时后发生口腔损害。 【 检 查 】 1. 口腔损害好发于唇及舌背,皮肤损害好发于手足背及生殖器; 2. 口腔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及糜烂面; 3. 皮肤损害多为大小不等的椭圆形或圆形水肿性紫红色斑,也可为丘疹、水疱; 4. 再次出现过敏时,损害往往在原部位出现,称“固 定性药疹”,全身反应轻。 【 诊 断 】 1. 有较明确的用药史; 2. 口腔出现水疱、糜烂面,可伴皮肤的红斑、水疱; 3. 口腔损害常先发生,口腔、皮肤可单发,也可同时发生; 4. 复发的病历常出现“固定性药疹”; 5. 可疑药物激发试验有助于诊断。 【 鉴 别 】 本病与急性疱疹性龈口炎鉴别: 1. 前者多有用药史,后者多为感冒发热史; 2. 前者较少累及牙龈,后者多伴牙龈炎; 3. 前者皮肤损害多见于四 肢、会阴区,后者则仅累及口周; 4. 前者不传染,后者有一定传染性; 5. 前者复发与用药有关,后者多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 治疗原则 】 1. 寻找并停用可疑药物; 2. 加速致敏物质排除,如输液、多饮水; 3. 药物治疗,全身抗过敏、抗炎,局部对症、止痛,防止继发感染; 4. 换药力求简单,以免再次过敏。 接触性口炎 【 病史采集 】 口腔粘膜有直接接触一般无害物质的病史,(如假牙、银汞合金充填物、唇膏、某些食物等历史)。 【 检 查 】 第四十章 口腔内科疾病 15 1. 病损发生在与致敏物直接接触的部位; 2. 接触部组织出现充血、水肿、糜烂; 3. 灼痛明显; 4. 过敏区发痒,用唇膏者可出现水疱、糜烂; 5. 脱离致敏物后,损害可自行消失。 【 诊 断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