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安全培训教程(doc39-石油化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编者:刘延梅 Page 10 of 40 自燃点 指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明火源的作用下,由于本身受空气氧化而放出热量,或受外界温度、湿度影响使其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或引燃温度)。 自燃有两种情况: 受热自燃: 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自行燃烧。 自热自燃: 可燃物在无外部热源影响下,其内部发生物理的、化学的 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并经长时间积累达到该物质的自燃点而自行燃烧的现象。 自热自燃是化工产品贮存运输中较常见的现象,危害性极大。 自燃点越低,自燃的危险性越大 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就会燃烧或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够发生燃烧或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通常用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比(%)表示。 说明: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混合比例下都发生燃烧或爆炸的,而是有一个浓度范围,即有一个最低浓度--爆炸下限, 和一个最高浓度--爆炸上限。 只有在这两个浓度之间,才有爆炸危险。 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等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这一范围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而有变化。 爆炸极限范围越宽,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也就越大。 最小点火能 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能量。 最小点火能数值愈小,说明该物质愈易被引燃。 爆炸压力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爆炸物品在密闭容器中着火爆炸时所产生的压力称爆炸压力。 爆炸压力的最大值称最大爆炸压力。 爆炸压力通常是测量 出来的,但也可以根据燃烧反应方程式或气体的内能进行计算物质不同,爆炸压力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因周围环境、原始压力、温度等不同,其爆炸压力也不同。 最大爆炸压力愈高,最大爆炸压力时间愈短,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愈高,说明爆炸威力愈大,该混合物或化学品愈危险。 五、 火灾与爆炸的破坏作用 火灾与爆炸都会带来生产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但两者的发展过程显著不同。 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损失可能增加四倍。 此资料来自 台商讯息网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编者:刘延梅 Page 11 of 40 爆炸则是猝不及防。 可能仅在一秒种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 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 主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直接的破坏作用 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 一般碎片在 100~500 米内飞散。 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传播速度极快,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 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和使人员伤亡。 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内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 造成火灾 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的扩散只发生在极其短促的瞬间,对一般可燃物来说,不足以造成起火燃烧,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 但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建筑物内大量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也可能把其它易燃物点燃引起火灾。 当盛装易燃物的容器、管道发生爆炸时,爆炸抛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这种情况在油罐、液化气瓶爆破后最易 发生。 正在运行的燃烧设备或高温的化工设备被破坏,其灼热的碎片可能飞出,点燃附近储存的燃料或其它可燃物,也能引起火灾。 此资料来自 台商讯息网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编者:刘延梅 Page 12 of 40 六、 毒物 毒物 的概念 物体进入机体,蓄积达一定的量后,与机体组织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变化,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称该物质为 毒物。 工业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的毒物,主要指化学物质,称为工业毒物。 工业毒物的物理状态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常以气体、蒸气、烟尘、雾和粉尘等形式存在,其存在形式主要取决于毒物本 身的理化性质、生产工艺、加工过程等。 此资料来自 台商讯息网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编者:刘延梅 Page 13 of 40 毒性及其表示方法 毒性是用来表示毒物的剂量与引起毒作用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一种物质引起人体的病理变化,造成损伤的能力。 我们通常采用下列指标: 半数致死量或浓度 (LD50 或 LC50) 引起一组受试动物中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绝对致死量或浓度 (LD100 或 LC100) 引起一组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量或浓度 (MLD 或 MLC) 此资料来自 台商讯息网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编者:刘延梅 Page 14 of 40 引起一组动物中个别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最大耐受量或浓度 (LD0 或 LC0) 引起一组动物全部存活的最高剂 量或浓度。 急性阈剂量或浓度 (Limac) 一次染毒后,引起机体某种有害反应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慢性阈剂量或浓度 (Limac) 在慢性染毒时(即长时间反复染毒)引起机体反应的最小剂 量和浓度。 无反应浓度 (EC0) 指不引起机体反应的最大浓度。 *在以上表示毒性的指标中,以半数致死量最为常用。 毒性大小和致死量成反比,即致死所用剂量愈小,则毒性愈大。 毒物的分类 毒物的分类方法很多。 有的按毒物来源分类,有的按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分类,有的按毒物作用的靶器官和靶系统分类 等。 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是按化学性质和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法: 金属和类金属 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刺激性气体 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 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窒息性气体 此资料来自 台商讯息网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编者:刘延梅 Page 15 of 40 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 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等 氰化氢、硫化氢等。 农药 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 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有机化合物 种类繁多,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均由一种或几种单体经过聚合或缩合而成,其分子量高达数千至几百万。 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等。 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 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而具有刺激作用。 某此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为不饱和烯烃、芳香烃及卤代化合物、氰类、二醇和二胺类化合物, 这些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毒物进入人体渠道 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但比较次要。 呼吸道 呼吸道是工 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 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 人的肺脏由亿 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 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吸收越快。 皮 肤 皮肤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 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 消化道 消化道在工业 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 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 消此资料来自 台商讯息网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编者:刘延梅 Page 16 of 40 化道。 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 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 预防这类中毒,应注意不在车间等作业饮水、进食、吸烟;工作完毕应及时洗手,除去手上的污染。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工业毒物进入人体后,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参与体内的代谢过程,发生转化,有些可解毒或排出体外,有些则在体内蓄积起来,久而久之,导致各种中毒症状。 毒物的分布 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到全身。 当 在作用点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发生中毒。 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同一种毒物在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 有些毒物相对集中于某组织或器官中,例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 生 物 转 化 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的生物转化。 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增加(增毒作用)。 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 经转化形成的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排 出 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排出。 毒物可经肾、呼吸 道及消化道途径排出,其中经肾随尿排出是最主要的途径。 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常测定尿中毒物及其代谢物,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 蓄 积 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 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毒物的蓄积。 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生毒作用。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此资料来自 台商讯息网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编者:刘延梅 Page 17 of 40 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 中毒。 中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毒物一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 急性中毒 ;小量毒物 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 慢性中毒 ;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之为 亚急性中毒。 接触毒物不同,中毒后出现的病状亦不一样,现按人体的系统或器官将毒物中毒后的主要病状分述如下。 呼 吸 系 统 在工业生产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特别是刺激性毒物,一旦吸入,轻者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常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