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doc15)-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胞(大肠埃希菌),使目的基因随载体在细胞内复制、扩增。 实验步骤介绍如下: 图 183 基因重组方案之一 ⒈大肠埃希菌的处理(增加细胞膜通透性,便于基因进入细胞)大肠埃希菌( cells)接种于 Lb agar 培养基, 37℃ 培养一晚。 挑选 3~5 个大菌落,接种于 50ml LB 培养基, 37℃ ,振摇培养一晚后,在 A550测定,要求细菌繁殖一定量(一般为细菌对数生长期),野生型( rec+, 5x107cells/ml)为 ,缺陷型( rec, 5x107cells/ml)为。 离心弃去上清液,用 20ml, 50mmol/L, CaCl2悬浮菌体。 冰浴 20 分钟,低温离心。 弃上清液,用 50mmol/l CaCl2悬浮。 4℃ 可保存 48 小时,用于转化,称 petent cells。 ⒉质粒(如经基因重组建立的重组质粒,基因库等)的转化 将 competent cells(以美国 BRL 公司 DH10B 菌株为例)置冰水浴。 同时将 Falcon2059(传热系数稳定)塑料试管置冰水浴。 取 100μl 菌液( DH10B)于 2059 试管中,加 10 倍稀释 的巯基乙醇 1μl,冰浴轻摇 2 分钟,放置 10 分钟。 取 质粒加入试管,轻轻摇匀,冰浴 30 分钟。 此间备好 42℃ 水浴。 并将 SOC 培养基置 42℃ 备用。 将试管置于 42℃ ,轻摇 45 秒钟,马上置冰浴 2 分钟。 使 petent cells 热胀冷缩,把质粒导入菌体。 加 42℃ SOC 培养基 于试管, 37℃ 培养 1 小时。 1000rpm 离心 10 分钟,弃上清液,用 200μlSOC 培养基悬浮菌体。 接种于 LB氨芐青霉素( 100U/ml)培养皿,37℃ 培养一晚。 已转化的菌体可形成菌落(因质粒上有抗氨芐青霉素基因)。 在了 解目的基因或其产物的基础上对菌落进行鉴定。 并在 LB 培养液中扩大培养。 基因库的建立、转化、筛选、扩增、纯化的过程就是基因克隆的过程。 LB 培养基( 1L): 10g蛋白胨, 5g 酵母膏, 10g NaCl,高压灭菌,。 SOB 培养基( 1L): 20g蛋白胨, 5g 酵母膏, NaCl,高压灭菌。 另外准备 2mol/L 镁溶液( 1mol/L 氯化镁与 1mol/L 硫酸镁等量混匀,过滤灭菌),临用前加 1ml于 100ml 培养基。 SOC 培养基( 100ml):临用前加入 1ml 过滤灭菌的 2mol/L 葡萄糖。 四、核酸的分离与纯化 核酸存在于多种细胞,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动植物细胞;多种标本中,如血液、组织、唾液、尿液等其它来源的标本。 因此分离方法复杂而多样。 又因各种 DNA、 RNA 的丰度差异,各种分析方法对核酸的纯度与量的要求有差异,因此在实验前应对采用的方法有所了解和选择。 总的说来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是在溶解细胞的基础上,利用苯酚等有机溶剂抽提(核酸溶于缓冲液,即水相),分离,纯化;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沉淀,收获。 溶解细胞的方法因标本不同而不同,有用 SDS 加 NaOH,有用蛋白酶,有的用超声波破碎等方法,苯酚 提取主要使蛋白质变性沉淀于有机相,而核酸保留在水相,达到分离核酸的目的。 实验上生物标本中含量最多的就是蛋白质。 为了除去分离过程中残留的有机溶剂,常用的方法是加冷乙醇和盐沉淀核酸,通过离心回收核酸,然后用 70% 80%乙醇洗涤沉淀,除去多余的盐,以免影响核酸溶解和抑制后续步骤的酶促反应。 为了得到纯的核酸可用蛋白酶除去蛋白,用 RNA 酶除去 RNA,得到纯的 DNA,用 DNA 酶除去 DNA 而获得 RNA。 目前开发了许多商品化的核酸分离柱,可简单、快速地分离得到纯度很高的 DNA 或 RNA。 其分离原理有的利用核酸的分子量差异, 有的利用需分离核酸的特点与其特异性结合达到分离、回收的目的。 (一)质粒的分离与纯化 含质粒的 E. Coli cells 经 LB。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