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策略(ppt36)-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不少真菌病合理抗真菌治疗疗程尚难确定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 标准 宿主 因素 临床 标准 微生物 标准 拟似 IFI 临床诊断 IFI 确诊 IFI 深部组织感染 真菌血症 霉菌感染 酵母菌感染 霉菌感染 酵母菌感染 Reference:《 中华内科杂志》 2020年第 44卷第 7期 来自 载 治疗 患病可能性 0 36 37 38 39 40 41 体温 (C) 培养 + 组织 + 7 0 7 14 21 28 35 42 49 56 63 14 1 10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病时间 粒细胞 经验用药 可能患病 预防用药 未患病 确诊治疗 已患病 拟诊治疗 高度可疑 治疗策略 Courtesy of Ben DePauw, MD, EORTC. 预防治疗( Prophylaxis) 预防治疗的目的是将那些难以诊断、治疗代价高昂、治疗疗效很差的深部真菌感染的数量减少到最低程度。 Transplant Infectious Disease 2020:2: 7279 真菌 感染预防治疗的手段 降低 对真菌的暴露程度 (保护 环境,避免建筑施工 !) 提高 宿主自身抵抗力 (GCSF) 预防 性使用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 预防治疗 适宜人群 接受高强度免疫抑制治疗的骨髓移植患者; 肿瘤大剂量放化疗 长期大量激素治疗患者 器官移植患者 经验治疗 IFI的临床表现无特殊性,病原体的检出需要一定的时间,难以早期确诊,而延误治疗常导致患者死亡。 为此,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尤其显得重要。 存在免疫缺陷、长期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或者起初有效但 3~7d后再现发热,在积极寻找病因的同时,可经验性应用抗真菌治疗。 Reference:《 中华内科杂志》 2020年第 44卷第 7期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理、药物选择 核酸的 作用 代谢抑制物 细胞膜作用 : 两性霉素 B 细胞壁 的合成 : 棘球白素 麦角固醇的合成 : 唑 类 核分裂 蛋白质合成 核酸的 合成 核酸的 作用 代谢抑制物 抗深部真菌药 (1) 类别 通用名 给药途径 批准年份 商品名 多烯类 两性霉素 B 静脉,口服 1958 Fungizone 多烯类 两性霉素 B含脂复合体 静脉 1995 Abelcet 多烯类 两性霉素 B硫酸胆甾醇酯 静脉 1996 Amphotec 多烯类 两性霉素 B脂质体 静脉 1997 AmBisome 抗深部真菌药 (2) 类别 通用名 给药途径 批准年份 商品名 嘧啶类 氟胞嘧啶 口服,静脉 1972 吡咯类 咪唑类 咪康唑 酮康唑 口服 1981 Nizoral 三唑类 氟康唑 伊曲康唑 口服,静脉 口服,静脉 1990 19。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策略(ppt36)-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