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42)-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农户增收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成 5— 8 个规模较大、设施完善、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区。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流通和加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增强市场的信息和服务配套功能,重点建设一批上档 次、上规模的批发市场,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动物防疫和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提高农业安全保障能力。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建设创新型佛山,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加强重点区域和产业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专业镇创新能力建设,使之成为自主创新及产业化的载体。 重点 推进佛山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海科技工业园、顺德科技工业园三个创新基地建设,逐步发展成为科技资源、科技人才和科技产业的聚集地;努力把三水中心科技工业区和高明沧江工业园建设成为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与新兴产业孵化基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39 页 地。 加快建设顺德华南家用电器、南海广东数字媒体技术、华厦建陶研发中心、禅城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等省级特色产业研究开发院,提升研究开发功能。 积极引导和支持专业镇加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逐步形成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为镇级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提供动力。 依托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加快科技孵化器 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引导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研究机构,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的主体,争取用 3— 5 年时间,在全市大中型企业、高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中国名牌产品企业和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都建立起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 坚持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和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增强企业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国 内外知名高校在佛山设立研究院所,与企业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研发活动纳入到创新体系的建设之中,促进技术合作,推动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培育一批高技术产业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发挥品牌对区域资源的系统性优化配置作用,提升 “ 佛山制造 ” ,推进 “ 佛山创造 ” ,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39 页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2020 年全市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 3%以上。 采用 直接或间接的财政补贴方式,加大对研究与开发、产业化、技术改造等工作的支持力度。 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创新的投融资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创新投资领域,拓宽风险资本来源渠道。 加强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加速科技成果的扩散,重点扶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有特色的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为依托,网络化、多功能、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的力度,重点培养和引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 产业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团队,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 加强对经济、科技政策的协调,推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开展自主创新,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 以创造社会财富、获得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取向,建立科学有效的自主创新评估体系。 推动企业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实行股份制改造,引进现代管理方式,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开展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知 识产权保护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39 页 以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的建设为契机,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专利信息平台和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假冒、盗版、侵权行为,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加强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或项目的扶持,鼓励有竞争力的技术到国外申请专利。 启动专利技术实施计划工程,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扶持和促进专利技术交易及产业化。 研究制定技术标准研制资助管理办法,加强对关键领域和产业技术标准研制的扶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行 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支持建立技术标准研究测试机构和基地。 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 “ 两轮驱动 ”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强做大民营经济,着力提高外源型经济质量和水平,促进内外源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做强做大民营经济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 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放手发展 ” 的方针,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 引导民营企业加大 科技投入,加快在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新材料、新产品等领域开发科技项目。 鼓励民营企业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拓展、品牌合作、配套生产。 提高民营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产业配套的能力,加强与跨国公司结为全球采购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民营企业走集团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39 页 化、国际化道路。 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人民团体、行业组织对民营经济的推动作用,推动民营企业进行体制和管理创新,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积极支持企业 “ 走出去 ” 拓展国际市场,重点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到境外开展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 的国际贸易,参与境外资源开发,争取更多的民营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健全招商引资领导协调机制、责任制和跟踪服务机制,提高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重点引进世界 500 强企业、跨国公司、中国 500 强企业等大企业,积极引进科技型、效益型中小企业投资,吸引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和地区总部入驻佛山,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的大项目。 鼓励现有企业加大投入,扩大发展规模。 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加强与港澳台经贸合作,加大对日 韩、北美和欧洲的招商引资力度,引入汽配、液晶显示器件、智能家电、精密制造和新材料等行业,扩大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规模。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中介招商、产业招商和园区招商的层次和水平,积极探索运用收购、兼并与战略联盟等形式与大型跨国公司进行多层次的合作,使本土企业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与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引进外来资金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利用外资有效增长。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推进外贸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39 页 努力扩大出口,巩固港澳台、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大力拓 展非洲、中东、南美、西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 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带动战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出口,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和增值率。 从注重出口向进出口相结合转变,重点进口经济发展所需的机器装备、高新技术、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 做好产业双向预警工作,积极应对国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建立和完善 “ 政府引导下的以行业协会为中枢,企业为主体 ” 的反倾销联动系统,提高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能力。 适应人民币浮动汇率管理制度的新要求,提高出口 企业抗风险能力。 加强大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优化通关环境。 (四)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 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增强功能、组团发展和适度超前的要求,大力推进以交通、能源、环保、水利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进程。 加快建设 组团城市全面实施 “2+5” 组团城市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中心组团和大良容桂组团两个 100 万人口以上的新城区,培育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组团、九江龙江组团五个 30 万~ 50 万人口规模的城区,扶持九个 10~ 20 万人口规模的 城镇(群),完善其它 10 万人口规模以下的小城镇,形成四级城镇等级结构,推进新型城乡协调发展。 发挥中心组团建设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各组团的发展特色,提升中心城镇建设水平。 积极参与广佛都市圈建设,形成在空间形态上与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39 页 珠江东西岸的 “ 港深 — 珠澳 ” 相呼应的现代化大都市圈。 到 2020 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 80%以上,中心城区城市化水平达到 85%。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安排和属地实施、属地管理、属地受益的原则,全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和枢纽,加快建设 “ 二纵二横两环 ” 高速公路系统和 “ 五纵九横三国道七支线 ” 快速干线系统组成的干线公路网,实现以各主城区为节点的半小时交通圈,基本消除拥挤路段,提高干线路网的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佛山市快速轨道交通网、佛山市境内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和铁路网的建设,加快佛山与广州等周边城市交通网络的对接,完善市和区、镇(街)主干线道路系统。 整合港口资源,大力推进佛山港建设,形成合理的港区布局。 加大 电源项目建设力度,构筑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更好地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加快天然气管网工程建设, 2020年建成第一期工程并投产供气, 2020 年全市各区建成天然气管道网络。 实施环保、水利系统工程,加快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公共卫生等项目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建设以先进传输系统为重点,与世界通信发展方向一致,与全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通信网。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建立和完善组团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社会协调、群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新体制。 加强城市交通和市容管理,整合城市管理 资源,管好用好城市公共设施,营造优良的交通和市容秩序。 发挥群众组织、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市管。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42)-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