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公司经典历程--商业智慧打造出的经营世纪(doc57)-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作业。 第一条移动式装配线是用来组装飞轮式磁发电机,测试的结果比老方法快 6 分50 秒。 当其他装配线也全面更换为移动式时 ,一辆 T 型车的装配时间由 12 小时 30分,缩短为 5 小时 50 分。 制造工程师继续实验起落架、滚筒、输送带等数百种大小零件,这条汽车工业中最早、 最有效率的装配线,便不断地在改进,直接受影响的是生产线上的工人。 早在 1914 年 1月, 福特就推出“链条带动永不停歇”的输送带,在工作站之间运送半成品,工人留在原地不动。 三个月后,公司又推出与人同高的生产线,所有零件、输送带等都在人腰部高度,工人可以 重复装配工作,连脚也不必动。 1914 年,福特厂 l. 3 万名工人,生产了 260720 辆汽车, 其他同业则以 66350 名工人,生产了 286770 辆车。 有人批评装配线的分工方式将工人变成不用大脑的机器;厂方以操纵生产线的速度来奴 役工人;制造汽车的人不必懂机械,只需付出劳力。 福特则以较远大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他说:“我听到有人说,我们把工作变得毫无 技术可言,其实不然。 福特公司在设计、管理、工具制造等方面都在引进更好的技术,使得 没有技术的工人也能分享这些技术的成果。 ” 5 美元薪酬制度 1914 年,福特宣布 8小时日工资为 5 美元(取代了 9小时 2. 34 美元的工资标准),这 个报酬是当时技术 工人正常工资的两倍。 福特想:这样,制造汽车的工人就能够成为汽车的 拥有者了。 5 美元一工作日的消息一公布,大约有数万人不顾冰冷刺骨的天气,涌到福特的 海兰公园制造厂申请工作。 这是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跳跃,但这并不是福特利他主义的决定,福特依靠保证他的 工人具备购买轿车的能力,成功为自己的产品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后来福特总结出了自 己的经营“黄金原则”: 1.不留恋过去和畏惧未来。 失败不过是给人们重新开始和更聪明行事的机会,一次老 老实实的失败并不是耻辱,害怕失败才脸上无光。 过去了的事情之所 以还有用处,就在于它 为进步提供了道路和方法。 2.不要故意竞争。 谁经营的好,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 想从别人的手中夺取企业的人 是有罪的,因为下一步他就要降低他的同事的个人收入和生活条件了。 另外,想用强力而不 是智慧来进行管理的人也是有罪的。 3.要想得到利润,必须有服务。 没有利润,企业是维持不下去的,追求利润本身没有 错,但是,利润必须是良好服务的一种补偿,它是为客户提供良好服务的结果。 4.制造不是低价购进然后高价售出,制造的整个过程是公平地购进原料,加上尽可能 低的开销,将这些原 料变成可供消费的产品,送到用户手中。 冒险、欺诈和投机只会妨碍整 个过程的进行。 亨利福特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汽车的新时代,他独特的汽车生产线 和为大众服务的经营理念一方面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改变了美国人的消费 观念,从此,美国成了汽车的王国。 有人说福特的成功基于三点:第一,专注,专注于自己 的特长,专注于自己的爱好;第二,给产品最恰当的定位,为大众服务;第三,想方设法降 低产品的成本,使福特车成为所有的可以消费得起的商品。 福特说: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看一 看它是不是你的最爱;如果你是公司的老总, 看一看你的产品定位是否准确;如果你主管产品的生产,看一看成本是否已经降到了最低。 但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关注你的事业,关注你的产品,只有关注,才能成功。 魏惠娟 (Copyright)1999 中国经营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1999 年 12 月 27 日 星期一 总第 1240 期 卓 越 计算机帝国 IBM 1924 年,老托马斯沃森把公司改名为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此时,公 司尚未开始国际业务,但正是这大胆的宣言引导 IBM 走向辉煌。 IBM360 计划 “要干。 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执行这个计划。 ” IBM 公司一向令人敬畏的最高级副经理 温塞特 T利尔森终于作出决定,一直争论不休的 IBM360计划开始执行。 时间是 1961年, 《幸福》杂志刊登了这条消息。 IBM360 是 IBM公司准备生产的电脑新系统,它们将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产品, 360的意思 是一整圈 360 度,它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从工商界一直到科学界。 在发表 IBM360 前后的四年间,研 制费、生产费、贷款利息和推销费总计开支大约 50亿 美元。 这项计划如果成功,将把 IBM带上事业的巅峰,如果失败, IBM 便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IBM360系统包含了一些在当时看来是破天荒的设计思想。 反映这些新设计思想的课题 有: ( 1)必须使原来彼此独立的产品具有兼容性,并把它们纳入一个系列之中。 ( 2)必须超出原有产品的应用范围,使新产品真正具有通用性。 ( 3)对于构成系统的每个机型,都应具有输入输出标准的接口,使之能互相连接。 这其中最具革命性的是提出兼容概念。 那么, 在当时如日中天的 IBM 蓝色巨人,为何会 孤注一掷,冒着生死存亡的危险去实践一场前无古人的技术革命,把似乎不可能的梦变为现 实呢。 众所周知,从老沃森开始,几十年来, IBM 已经取得了令世人嘱目的成就。 与同类产业 相比,无论是技术、市场、经营、经验、资金, IBM都成为可望不可及的神话。 老沃森去世 后, IBM在小沃森的领导下,在第五个年头就把公司规模翻了两番,加上迪克的 IBM世界贸 易公司,股票总额增加了四倍。 到了 1961年,在全美 6000 部正在运行的计算机中,IBM 就 占了 4000 部。 然而,到 了 60 年代,整个世界进入了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的时期。 技术革命导致了传统 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全面转型,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技术较量成为竞争胜负的决定性因 素,这构成了 IBM360 计划实施的深刻的时代背景。 就在此时,小沃森对 IBM的发展产生了危机感,他认为 IBM处于一个可怕的停滞阶段。 虽然公司在扩大,但速度已经放慢,在肯尼迪击败尼克松那年, IBM增长率只有 9%。 当 IBM 市场年销售达到 20亿美元,预计将占领更大市场时,增长率却下降了。 小沃森敏锐地看到 了问题出在技术开发上。 小沃森把目光投入 他的副手利尔森。 “利尔森肯定能担当重任,他一直是能够推动公司 提高生产增长率的合适人选。 ” 小沃森看准了要开发 IBM360 系列这样的单一而富有挑战性的生产线,非利尔森这样的 铁腕人物不可。 利尔森对小沃森的想法心领神会,而且在他负责的开发部门,他早就实行了管理上的“兼 容”。 他结束了 IBM 两个技术部门的孤立状态,采取“实用管理法”,将技术人员强行交流, 甚至把生产小电脑工程部的尖端工程师调到大电脑工程部去工作。 因此,小沃森授权利尔森 时,他马上组织 20 人的 SPREAD 委员会开展工作。 这样,到了 12 月 18日,一份长达 8页的报告终于制订出来了, IBM360确实像圣诞老 人的新年礼物,正在送往 IBM 的途中。 来自各方面的测试证明, IBM360的性能将大大优于美国的其他竞争公司的产品。 于是, 小沃森决定在 1964年宣布第一台这种型号电脑诞生,然后在 18个月内换掉所有旧产品。 然 而形势突然严重起来了。 原来,美国的无线电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好伟宇宙电子公司和伯 勒斯电器公司联合起来向 IBM 发难了。 他们推出了新的产品,运用优质低价的方针争取了大 量的客户, 1963 年,来自推销部门的紧急报告 告诉小沃森, IBM的推销工作已经顶不住别家 公司的竞争了。 本年度电脑行业的需求增加了 35%, IBM公司才增加了 7%,降到第二次大 战后的最低点。 1964 年 4 月 7 日, IBM 提前发表了 IBM360 型系列的 50、 60、 62 和 70 六种机 型,发表是在美国 62 个主要城市和海外的 14 个城市同时进行的,立即引起世界性的强烈反 响。 在美国的计算机领域, IBM360 被赞誉为有三个划时代意义: ( 1)首创世界上任何厂家都未曾设想过的单一和平线概念。 ( 2)虽然曾经由于技术原因,担心发生供不 应求的现象而采用了混合集成电路, IBM 公司还是从 IBM1401时代的标准模块电路转为采用固体逻辑集成电路,在 IBM360 的 85 和 25 机型中实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化。 ( 3)兼容性的目标基本上实现。 事实上,当 IBM360 交货时,在软件开发上一共花了 5亿美元,这不仅是 360系统中花 费最多的项目,也是 IBM 有史以来最大的支付。 IBM360不仅榨干了 IBM员工的心血,而且还吸干了 IBM 的全部储蓄,在 IBM 的历史上, 财政从来没有像这样窘迫过,以前货出款进,现金滚滚而来。 小沃森只好当机 立断,售出 3. 7 亿美元的股票以解燃眉之急。 情况终于出现了转机, IBM 开始摆脱了生产的困境。 他们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 好,长时间被耽搁的软件产品也顺利出台,公司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来到了“柳暗 花明又一村”, 1966年底,装配了 8000 台 IBM360,公司的年收入超过 40 亿美元,税前纯利 达 10 亿美元。 由于 IBM360的成功, IBM 确立了在计算机领域技术领先的绝对地位,导致了世界计算 机领域的重组,由于在 IBM 公司面前相形见绌,到 70年代初期,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 无线电公 司、塞洛克斯公司、津加公司等 IBM的老竞争对手纷纷宣布退出计算机生产领域。 IBM 已经取得了独占鳌头的地位。 郭士纳“振兴计划” 90 年代初期,由于欧美经济萧条, IBM 公司内部机构臃肿,连续几年公司股票不断下跌, 内部员工人心惶惶,一片愁云惨雾,大有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味道。 一时间,不少持悲观 态度的人士认为, IBM 已经难以逃脱覆舟的命运,必将步“王安公司”之后尘,在激烈的竞 争之中沉沦下去。 1993 年 4 月 1 日,为美国的愚人节。 就在这天,郭士纳先生走马上任,就任 IBM公司 董事长兼 首席执行总裁。 此时,一些幸灾乐祸的人士坐看郭士纳的热闹,以便在愚人节的轶 事趣闻之中,再增添一则令人捧腹的笑话。 虽说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可是,偌大的 家业也经不起长期折腾。 即使是理财高手,经营奇才,面对着当时的一副烂摊子,郭士纳先生也不能不倒吸一口 凉气。 试看当时 IBM 公司所面临的困境: ( 1) IBM 公司从 1990 年至 1993 年连年亏损,当年亏损额居然高达 80 亿美元,这在公 司历史上委实是史无前例的的; ( 2) IBM 股票跌至每股 40 美元; ( 3) IBM 产品被挤出 PC 机 国际市场前三名;康柏公司取而代之,成为 PC 机领域新霸 主; ( 4)大型电脑价格高昂,乏人问津,主机市场前景黯淡; ( 5)由于公司多年以来奉行创始人老沃森所制定的不裁员原则,公司机构臃肿,人浮 于事; ( 6)公司研究开发费日益飞涨; ( 7)以硬件系统产品为主的公司经营战略已不符合网络时代的要求。 郭士纳上任伊始,就开始动真格的了。 首先,他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重建 IBM”要 打破原有的格局,就不得不精兵简政,郭士纳别无选择,只能大力裁减员工。 为大局计,与 其众人同归于尽 ,倒不如牺牲少数,挽救整体。 其次,郭士纳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轻重缓急,削减不必要的或是对公司战略发展没有重 大意义的一些项目的研究开发经费。 作为 IBM公司的战略性转折,郭士纳明确提出:“ IBM公司的一切经营将围绕着网络计 算进行。 ” IBM公司在 1996年 12 月中旬宣布,今后该公司产品将面向国际互联网络进行生产。 IBM 董事长郭士纳在纽约所举行的“国际互联网络”商展开幕式上表示,今后,“ IBM公司的每 项产品均要围绕互联网络而生产”。 郭士纳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在 IBM 重建 计划中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根据网络时代需求,建立独立的软件系统部门 郭士纳经营理念的战略核心是: IBM 公司,就本质而言,应该成为一家专为客户解决问 题的企业( Customer Solution Business)。 根据网络世界的发展进程,尽管电脑硬件系统 将会依然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电脑软件系统以及客户服务体系将会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根据这种战略判断,郭士纳首先决定,软件部门从属于硬件部门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 去了。 1995 年 1 月,郭士纳任命汤普森主管 IBM 全球软件事业。传奇公司经典历程--商业智慧打造出的经营世纪(doc57)-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