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doc16)-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就是信息的寄载性。 反映经济信息的数据,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记录下来的。 由于信息的寄载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处理实际上是对载送这些信息的数据的处理。 有关数据处理的详细内容,在计算机的有关课程中将有详细讨论。 (共享性)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种要 素。 在管理科学中,人们把信息看成是一种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它资源不同,并不因为使用的用户增加而感到资源紧张,相反,一条经济信息,它的使用越宽,其效用也就越大。 这就是信息的社会性,或称共享性。 在经济活动中,由于经济信息的社会性,一方面可使利益关系相同的主体在利用信息过程中彼此增加效益。 这就要求我们最快和最大限度地收集和储存信息,无保留地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提高信息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对与我们利益关系不同的主体,则应有效地控制信息的使用范围,防止机密情报的泄漏。 四、信息沟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从本质上来讲,管理活动就是信息处理和传递的过程。 信息的传递有发信方和收信方,发信方发出的信息对收信方引起的效果与发信方意图符合的程度称为信息沟通效率。 沟通效率的高低与信息的质、信息的清晰程度和沟通渠道有关。 同一信息对不同的收信者来说,在排除不确定性的程度上可能是相同的,但给各收信息者带来的效用和价值可能是不相同的,因为他们的需求和观念可能不此资料来自 企业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8 一样。 如一个需要购买电视机的人,他对电视机的价格信息很关心,而对不需购买电视机的人来说可能无关紧要。 管理者为了提高信息沟通率,就必须提高信息的质。 提高信息的质可 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发信者发出信息时应该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使收信者愿意接收 , 即满足收信者的需求;二是通过宣传教育,使收信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 让他们认识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具有一致性。 信息所表达的内容不明确也会影响信息沟通率。 因为内容不明确,收信者无法正确理解发信者的意图,不能按发信者的意图去行为。 这就要求发信者发出信息时,必须内容明确,便于理解,从而愿意接收管理信息,并根据接收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动。 信息沟通渠道是影响信息沟通率的另一重要因素,提高沟通率必须使渠道畅通,尽量使信息传输直接,减少中 间环节,这要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业务流程组织和信息处理手段上进行考虑。 五、信息沟通的方式 信息沟通的方式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又分为口头语言沟通和书面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主要通过面部表情、眼睛、手势或其他动作进行。 下面仅简单说明几种具体的语言沟通方式。 文件沟通属书面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的信息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因此只适于不需要立即反馈信息的情况,如计划、指令、通知、报告等。 会议是把人们组织起来讲座和研究问题,属口头语言沟通方式。 会议沟通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 ,因此会议沟通方式的灵活性较大,需要及时反馈的沟通,采用会议方式比较合适。 但由于会议要把入会者组织在一起才能进行,这就要受到时间安排和规模上的限制。 谈话是指管理者与一个或几个属就某些总是交换意见。 它是管理者常用的沟通方式,属口头语言沟通,且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 由于谈话的范围比较小,参与者发表意见的机会多,信息反馈及时,发信者和收信者的目标容易达成一致,因此有利于提高信息沟通率。 而且,管理者与下属面对面进行交谈,下属会感到亲切和受上级的关怀,也有利于激励下属。 谈话虽是一种好的沟通方式,但由于此资料来自 企业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9 是 在小范围内进行,需要消耗领导者较多的时间。 其他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橱窗等。 利用这些媒体进行信息沟通,方便灵活,不受太多条件的限制,成本低,是可以被广泛彩的沟通方式。 第三节 激励原理 激励原理是根据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强化人的动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种理论。 一、对人的认识 既然激励是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调动人的积极性,那么首先应该对人的本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基于对人的不同认识,相应地就会有不同的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 1.“经济人”假设 “经济 人”假设把人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获得报酬。 泰勒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他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制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 美国管理学者麦格雷戈 (D. McGregor)在他的《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 X理论和 Y理论,其中 Y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 X理论认为,多数人是懒惰的,不愿意承担责任,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对他们必须用强制惩罚和金钱激励。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认为,人除了有经济上的需求外,还有友谊、受人 尊重等社会因素方面的需求,社会性需求的满足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们。 因此,管理不应只限于指挥和监督,而要善于引导,培养和形成职工之间的感情和归属感。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是美国马斯洛在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来的,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麦格雷戈在总结并归纳了马斯洛与其他类似观点的基础上,相对于 X理论提出了 Y理论。 Y理论认为人是勤奋的,在适当条件下,人不仅会接受职责,而且还会主动寻求职责,并以达到组织 目标为己任。 此资料来自 企业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10 4.“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的,人的需求会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的条件而变化。 超 Y理论和权变理论都是在这种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 超 Y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且会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权变理论要求管理人员应根据具体的人和不同的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二、人的行为理论 凡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均称为人的行为。 根据心理学家对人的行为的认识,人是有需要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起行为。 由此可见,任何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他的需要;任何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 的,目的就是满足需要。 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而且产生新的行为过程,如此不断循环。 一个人的行为,有时能够满足需求,有时又可能满足不了需求,即失败(挫折)。 如何对待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反应。 一种会采取积极态度,总结经验,试图再干。 另一种则会采取消极态度,躺下不干,或采取解脱方式。 前者称建设性行为,后者称防御性行为。 上述人的行为过程可归纳为如图 41所示的模型。 满 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