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华菱的危机(doc11)-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上的危机,然后及时作出调整。 因此在众多危机面前,我们制订了相应的战略和理念,概括起来就是:“走近前瞻科学、追求产业位势、实现资本裂变、构筑华菱财团”。 规避危机:预见未来的机遇与风险 李效伟:我认为,即便我没有人家规模大,但只要我把握好我的产业位势,在激烈的竞争中我能就有一席之地。 那这个“位势”该怎样把握呢。 关键要实现集团的专业化分工。 说实话,中国钢铁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可不咋的,你看哪家都是一应俱全,毫无特色。 而问题中就有机遇,你不咋的我咋的,我 不就有优势了吗。 华菱下属三家钢厂,我是管、板、线,一家只搞一样,而且每一个专业厂你要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全国“老大”,市场份额第一。 比如在无缝钢管方面,我们在小规格钢管上就是全国“老大”,甚至做到了市场只要有需求,那订单都是我的。 这就是位势。 再比如说我们上薄板项目,目前国际上是供大于求,而国内还紧缺。 但等我投产时,可能就不紧缺了,再加上外钢一冲,我要没有位势那非垮不可。 我们要看到市场前瞻的危机,而不仅仅是市场现有的机会。 那我们怎么办。 认识到新的危机就能催生新的思路:我们华菱的位势定位在“超薄钢板”上,这在全世 界都不多,在中国我们就可以出人头地,就可以借此和宝钢、武钢掰掰手腕。 我就是要先一步看到危机,然后再先一步从中发现机会。 记者:发展高端产品,如果做成了当然好,但您考虑过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吗。 李效伟:确实,这对我们华菱来说投入太大了,一年要几十亿。 应该说,上大项目,周期长,是我们最大的风险,也是我们最大的危机。 那我们怎么规避风险呢。 我认为要把握住几条:第一,为了保证现金流,绝不能追求规模最大化;第二,要讲究投资结构,投资主体要多元化,投资不能都压在我一个企业头上;第三,项目负债率不能超过1/3,否则就会沦为银 行的打工仔。 记者:对于“前瞻”,刘永好因为判断饲料产业前景不好,进而转向了房地产。 华菱会一直固守本业吗。 而张瑞敏又提醒中国企业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 那您如何看待高科技的诱惑。 李效伟:我所说的“走近前瞻”是两个含义: 一,将 IT 引入我们的传统产业。 比如我们引入了 ERP。 目前,衡钢的 ERP 已经到了收获季节,湘钢 ERP 已经上马。 我的想法是:第一,分公司先上,等效果好了总部再上;第二,一线先上,在于冶金生产上的物流、资金流最适于实行成本控制、信息共享,也有利于权力制约,减少人为因素。 上马 ERP 当然也有风 险,但我是在衡钢先搞试点,而不是一下铺开。 等试点成功了,其他企业也确实感觉好时,它自己就想上,而不是我逼着你上;失败了,也不至于影响全局。 这样风险就分散了。 二,总部切入高新产业。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钢铁产业在发展空间上的限制。 我们的规模目标就是到 2020 年达到 650 万吨钢左右,要想再拓展就得花极高的成本上新系统,这在市场过剩的情况下无异于自杀。 掐指一算,我头 5 年增产,后 5 年挖潜,那 10 年以后我们怎么办。 我现在就得做战略上的考虑。 所以,我们提出了 “ 做财团 ” 的概念。 现在我们有 167 亿的优质资产,以此为基础我们组 建财团。 我们的策略是:自己有财务公司,做 “ 湘财证券 ” 的第一大股东,做风险投资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以此切入高新技术。 我们自己不作高新技术,我有自知之明,但我以风险投资切入于这些高新技术项目,核心原则就是:对高新技术,要 “ 跟进 ” ,而不 “ 自办 ”。 制造危机:让头顶时刻悬着一把剑 记者:听说您又提出了一个“制造危机”的理念。 人们对危机躲犹不及,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