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企业研究三部曲之二--基业长青(doc103)-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高瞻远瞩公司创业时,没有几家拥有伟大的构想。 事实上,有些公司创立时根本没有特定的构想,也有几家一开始就错误连连。 此外,不管创业理念如何,高瞻远瞩公司初期所缔造的事业成就远不如本研究中的对照公司,就 像龟兔赛跑的寓言一样,高瞻远瞩公司起步时经常步履蹒跚,最终却赢得长距离的竞赛。 迷思二:高瞻远瞩公司需要杰出而眼光远大的魅力型领导者。 企业研究三部曲之二 《基业长青》 1038 事实:高瞻远瞩公司绝对不需要眼光远大的魅力型领导,事实上,这种领导对公司的长期发展 可能有害。 高瞻远瞩公司历史上若干最出众的 CEO,并不是高姿态魅力型领导的典型 ——的确如此,有些人刻意避免做这种典型。 就像美国制宪会议时的建国先贤一样,他们专心致志地建构一种大而持久的制度,并不刻意成为伟大领袖。 他们追求的是制造时钟,而不是成为报时人。 和对照公司的 CEO相比,高瞻远瞩公司的 CEO更倾向这样。 迷思三:最成功的公司以追求最大利润为首要目的。 事实:这点和商学院的教诲恰恰相反。 纵观这些高瞻远瞩公司的历史, “尽量增加股东的财富 ” 或 “追求最大利润 ”一向不是主要的动力或首要目标。 高瞻远瞩公司追求一组目标,赚钱只是目标之一,而且不见得是最重要的目标。 不错,它们都追求利润,但是它们同样为一种核心理念指引,这种理念包括核心价值和超越只知赚钱的使命感。 但有趣的是,高瞻远瞩公司要比纯粹以盈利为目标的对照公司赚更多钱。 迷思四:高瞻远瞩公司拥有共通的 “正确 ”价 值组合。 事实:就高瞻远瞩公司而言,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 “正确 ”核心价值组合。 的确如此,两家公司 可能拥有截然不问的理念,却一样高瞻远瞩。 高瞻远瞩公司的核心价值甚至不见得要能 “启迪人心 ”或 “合乎人道精神 ”,虽然通常如此。 此中重要的变数不在于公司理念的内容,而在于公司的一切作为都能遵循核心价值,高瞻远瞩公司不问 “我们应该珍视什么。 ”只问“我们究竟实际珍视的是什么。 ” 迷思五:惟一不变的是变动。 事实:高瞻远瞩公司几乎都虔诚地保存核心理念,很少改变。 高瞻远瞩公司的核心 价值基础稳 如磐石,不会随着时代的风潮变异;在某些情况下,核心价值经历百余年而一成不变。 高瞻远瞩公司的基本目的、生存原因可以作为千百年的指路明灯,就像地平线上恒久不变的星星一样。 但是高瞻远瞩公司在稳保核心理念之余,却也展现追求进步的强大动力,可以改变和适应而无损于珍视的核心理念。 迷思六:绩优公司事事谨慎。 事实:外人可能觉得高瞻远瞩公司严肃而保守,其实它们勇于投身 “胆大包天的目标 ”。 这种目 标像攀爬高山,像登陆月球,可能令人畏惧,也许风险很高,但是其中的艰险、刺激和挑战吸引勇士,使他们 活力进发,并创造巨大的前进动力。 高瞻远瞩公司巧妙地运用胆大包天的目标,激发进步,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奋勇超越对照公司。 迷思七:高瞻远瞩公司是每一个人的绝佳工作地点。 事实:只有极度符合高瞻远瞩公司核心理念和要求标准的人,才会发现那里是他们绝佳的工作地点。 到这种公司工作,你不是觉得胜任愉快、前途光明、再快乐不过了,就是像病毒一样被排除。 这是两极化的问题,没有灰色地带。 几乎像教派一样,高瞻远瞩公司对本身的主张、对本身希望达成的成就极为明确,根本不容纳不愿或不符合它们确切标准的人。 迷思八:最成功的公司的最佳行动都 是来自高明、复杂的战略规划。 事实:高瞻远瞩公司部分最佳行动来自实验、尝试错误和机会主义,说得正确一点,是靠机遇。 时过境迁之后,看似高明的远大眼光和事前规划经常都是 “我们多方尝试,保留可行的“项目 ”的结果。 就这点而言,高瞻远瞩公司是在模仿生物物种的进化。 我们发现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这些概念,比任何讲公司战略管理的课本都能更好地说明某些高瞻远瞩公司的成功之道。 迷思九:公司应礼聘外来的 CEO,才能刺激根本变革。 事实:总结本书所有高瞻远瞩公司的历史后,我们发现,在它们总长高达 1700年的岁月中, 只有 4个 CEO是外聘的,而且只在两家公司出现过。 高瞻远瞩公司由自行培养的经理经营的比率远远超过对照公司( 6倍)。 这一点粉碎了自己人没有重大变革和新鲜构想的一般看法。 迷思十:最成功的公司最注重的是击败竞争对手。 事实:高瞻远瞩公司最注重战胜自己,反而不把成功和击败对手当做最终目标。 能够击败竞争 对手是他们不断自问 “如何自我改进,使明天做得比今天好。 ”的附带结果,它们天天自问,把它当成规律的生活方式,有些公司这样做了 150年。 不管它们多有成就,不管它们超前对手多远,它们从来不认为自己已 “做得够好了 ”。 迷思十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事实:高瞻远瞩公司不会用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使自己变得残酷无情。 非此即彼是一种纯粹理性 的看法,认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二者不能兼容并蓄。 选择稳定,就不能选择进步;要求教派般的文化就不能有个人的自主性;要用自行培养的经理,就不会有根本的变革;要采取保守的做法,就不能有胆大包天的目标;要赚钱,就不能根据价值观和目的行事。 高瞻远瞩公司并非如此,它们采用 “兼容并蓄的融合法 ”,以这种互相矛盾的观点追求鱼与熊掌兼得。 迷思十二:公司高瞻远瞩,主要依靠 “远见宣言 ”。 企业研究三部曲之二 《基业长青》 1039 事实: 高瞻远瞩公司获得这种地位,主要不是因为发布了远见宣言(不过它们通常都有类似的 声明);它们跨身伟大公司之林,也不是因为它们写就了今天在经理人之间流行的某种远见、价值观、目的、使命或发人深省的声明(但是它们比对照公司更常写下这种宣言,而且是在蔚为流行之前几十年就写出来了)。 在建设高瞻远瞩公司的过程中、拟出一篇宣言可能是有用的一步,但只是一千个步骤里的一步而已。 >>研究项目 缘起:谁是 3M公司的高瞻远瞩的领袖。 1988年,我们开始探究企业 “远见 ”的问题。 确实有 “远见 ”这种东 西吗。 如果有,它到底是什么。 从何而来。 为什么企业会做出高瞻远瞩的事情。 “远见 ”这个词颇为报章杂志和管理学者注意,可是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却很不满意。 例如,有太多的人搬弄、运用 “远见 ”这个词,运用的方式大不相同,造成了混乱。 有人认为远见使人像算命仙哲一样能看出未来的市场;有人认为是洞察科技或产品的能力,像制造出苹果电脑一样;也有人强调是组织为未来编织的美梦,包括价值观、目的、使命、目标、理想工作场所的形象,等等。 结果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难怪有这么多精明实际的企业界人士对于整个 “远见 ”的观念持高度怀疑。 这一名词实在是太模糊,太不实际了。 此外 ——这一点最令我们困扰 ——几乎在所有和远见有关的讨论和文章里,都隐隐浮现所谓的 “高瞻远瞩的领袖 ”,这种人经常都深具魅力和知名度。 但是,我们自问,如果高瞻远瞩的领袖对杰出组织的发展这么重要,请问 3M的魅力型高瞻远瞩领袖是哪一位。 我们不知道。 你知道 吗。 几十年来, 3M一直是普受赞赏 ——几乎可说是崇拜 ——的公司,可是却没有几个人说得出 3M现任 CEO的名字,或者前任或再前任 CEO的名字。 很多人会说 3M是高瞻远瞩公司,但是,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 3M似乎没有 一位堪称典型、知名度高、又高瞻远瞩的魅力型领袖。 我们查阅 3M的历史,知道这家公司在 19O2年创立,所以,即使 3M有过一位高瞻远瞩的领袖,几乎可以确定也早就过世了(到 1994年为止, 3M一共历经 10代 CEO)。 很明显的,也不能把 3M大部分的成就归功于某种高瞻远瞩的产品观念、市场洞察力或幸运,没有什么产品或幸运能够创造公司近百年的优异表现。 我们想到, 3M代表的是超越高瞻远瞩的领袖、高瞻远瞩的产品、高瞻远瞩的市场洞察力或高瞻远瞩、激励人心的宣言以外的事物,我们认定这家公司最适于称为高瞻远瞩公司。 我们就这 样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简单地说,我们这个研究项目有两个主要目的: 一、找出极为高瞻远瞩公司共同拥有、使它们有别于其他公司的基本特质和动力,并把这些发现化为有用的观念架构。 二。 有效地把这些发现和观念向大家介绍,以便影响管理方法,造福想创立、发展和维持高瞻远瞩公司的人士。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 经过考虑后,我们决定自己不应该拟具名单,因为我们有可能偏爱某家公司,而不喜欢另一家,我们对企业界可能了解得不够,可能偏爱我们比较熟悉的科技公司和设在加州的公司。 为了让个人偏见减到最 少,我们决定在大范围的基础上,找出不同规模、产业、形态和地理位置的杰出公司,针对这些公司的 CEO进行调查,请求他们协助拟定高瞻远瞩公司的名单,以供研究。 我们相信,杰出公司的 CEO们以其最高层从业者的独特有利地位,在选择公司时应该有最明智、最独到的判断,我们对 CEO提供的信息十分信任,超过学术界人士提供的材料,因为他们经常接触建立和管理公司的实际挑战和实务。 我们认为,他们对本身所属行业和相关产业,应该拥有绝佳的实务知识。 我们也认为,高效率的 CEO会密切注意与本公司合作或竞争的公司。 1989年 8月,我 们从下列公司名单中精心选择 700位具有代表性的 CEO进行调查: 《财富》杂志 50O强工业公司 《财富》杂志 5OO强服务业公司 《公司》杂志 5OO强未上市公司 《公司》杂志 1O0强上市公司 为了确保选出的公司能代表各行各业,我们根据《财富》杂志工业和服务业两种 50O强企业排行榜,从每一种产业类别选择 CEO,两种排行榜各选出 25O位。 《公司》杂志的排行榜可以保证较小型的公司得到适当的代表,上市和未上市公司也一样(我们从这两种名单中,各调查了 2OO家代表性公司)。 我们要求每位 CEO最多提名 5家他们认为 “最为高瞻远瞩 ”的公司,我们特别要求他们亲自回答,不要授权组织里的其他人回答。 我们一共收回 165份问卷,回收率是 %,平均每份问卷上列出 32家公司。 经过一系列的统计分析,证实收到的是名单中的代表性样本。 换句话说,没有哪个组织的 CEO主导最后的调查名单,我们得到全美各地、各种形态及规模的公司提供的代表性资料。 我们应用这些调查资料,找出 CEO最常提到的 2O家组织,拟出一份供研究的高瞻远瞩公司名单,然后剔除 1950年以后创立的企业研究三部曲之二 《基业长青》 10310 公司,因为我们认为如果是 1950年前创立的公司,已经自行证明并非受惠于单一领导或一个伟大的构想。 我们严格采用 195O年以前创立的标准,把研究用的最后名单减为 18家公司,其中最年轻的公司在 1945年创立,最老的公司在 1812年。 在我们做调查时,这 18家公司的平均年龄是 98岁,平均创立日期是 1897年,居中的创立日期是 19O2年。 (创立年份请参见表 l. 2。 ) 表 创立年份 公司名 1812 花旗银行 1837 宝洁公司 1847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 1850 美国运通公司 1886 强生公司 1891 默克制药 1892 通用电气公司 190 诺世全公司 中点 1902 3M公司 1903 福特汽车公司 1911 IBM公司 1915 波音公司 1923 迪斯尼公司 1927 马利奥特公司 1928 摩托车罗拉公司 1938 惠普公司 1945 索尼公司 1945 沃尔玛公司 第二步:避免 “发现大楼 ”的陷阱(使用对照公司)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些高瞻远瞩公司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它们的共同特质,但这种分析方法有一个根本的缺陷。 如果我们只寻找共同特质 ,会有什么结果呢。 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我们会发现这 18家公司全都有自己的大楼。 也就是说,高瞻远瞩公司百分之百和有大楼相关。 同样道理,也可以发现,办公桌、支付系统、董事会、会计系统和高瞻远瞩公司也都百分之百相关。 总之,读者知道我们所说的意思。 如果我们就此下一个结论,说拥有大楼是成为高瞻远瞩公司的关键因素,一定是荒谬至极。 不错,每家公司都有大楼,所以,发现高瞻远瞩公司百分之百拥有大楼毫无价值。 我们这样不厌其烦,是因为有很多研究和文章陷入这种常识性陷阱。 假设你研究一组成功的公司,会发现它们强调重视顾客、 改善品质或授权,你怎么知道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